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華僑博物館
僑博青年“探”家鄉博物館(第3期):博覽眾長與自我創新
2025年11月12日14:01  來源:中國僑聯

10月28日下午,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青年讀書小組第三期“家鄉博物館見聞”交流分享會舉行。青年讀書小組再聚首,交流分享參觀其他博物館見聞,為僑博未來發展出謀劃策。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副館長(主持工作)寧一、雷霆以及各部門負責人受邀參加交流分享會。僑博青年讀書小組組長王澤主持分享會。

“家鄉博物館見聞”交流分享會氛圍熱烈。小組成員會前認真准備,會中結合實地參觀與對自身工作的思考,講出了實感,提出了實策。交流分享過程中,崔婕講述了臨汾市博物館展陳無遮擋,文物各享投影,晉禮文創聯動景區﹔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展線色彩疊景,詩人軸、千裡圖精雕可瞻,互動體驗可以“化身”古人,實現文博和旅游雙贏。

安然分享了歐洲有關博物館預約郵件+中文導覽體驗,以及參觀全程有種“推”你前行的力量,動線精細化管理等內容讓人體驗舒適。鎮館雕塑使觀眾發散思維,充滿聯想,同時也警示文博人需要不斷提升服務管理能力。

趙艾聚焦中國考古博物館以原址建設,採用獨特的倉儲式陳列,展線中可以通過玻璃小孔觸摸原件,海報配合標識提醒觀眾文物“上新”﹔文創考古工作筆記本、標本袋頗具心意。她提出把握好展覽名稱與內容的契合度、平衡度,選擇適當講解方式等思考。

劉嘉琪分享了國家典籍博物館“觀妙入真”永樂宮展以40米巨幕搭配AI渲染,珍品薈萃,與科技共生,展現了永樂傳奇。其中手印磚觸碰互動,可與700年前工匠對話,仿佛穿越時空。她談到,文化遺產應與科技共生相符相融,原境重構應堅持學術可靠不失本真,青年人要創新沉穩做好文物保護傳承。

趙鵬飛講述了山東博物館的歷史沿革、發展歷程、藏品體系,其序廳使用魯國玉璧穹頂映襯天圓地方的整體外觀,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好圖景﹔小程序一鍵預約集成便捷,呆萌文創廣受歡迎﹔啟發我們改陳要聚焦家國精神、家庭故事、地域人文等核心內容。

徐錦添分享了北京公交館將不同時代的公交車“開”進展廳,用五大篇章串起百年車輪。公交車既是展品又是區域分隔牆,新穎有趣﹔刷卡機換代、智能站台屏同步更新,光影閃爍一路鋪畫公交線路圖。數字人隨文創櫃講解公交車模型,上手“開”一圈的互動體驗讓觀眾愛不釋手。

黃伊從基本情況、藏品展示、觀眾服務、常設展廳入手,將中國傳媒大學傳媒博物館娓娓道來。“聲、光、屏、網”串起了新中國百年傳播史,復原的演播室、錄音間供觀眾打卡圓夢,背景板與展品遙相呼應﹔校史即館史,增加了傳媒人的認同感﹔每一次新聞聯播響起,都喚醒了觀展人的集體記憶。

之后,大家對7位青年干部的分享開展了熱烈討論。大家表示,僑博青年同志朝氣蓬勃,准備充分,能夠帶著思考去看展,講述的內容豐富生動,讓人有帶入感,通過與自身崗位對比產生共鳴,聚焦問題,思考對策,值得肯定。青年同志應以高度對標同行、深度照見自身、寬度融匯知識。文博人正面臨機遇與挑戰,我們要立足僑博特點,抓住自身優勢,努力思考改進工作,增加僑博影響力。“家鄉博物館見聞”活動是僑博青年讀書小組在黨支部指導下,結合僑博實際策劃的一項活動,旨在將讀書與實踐聯動,落實助力青年干部成長、養成勤思考的好習慣,有針對性的提高業務能力。活動為期三個月,分3期開展,共有18人參加,分享了20家博物館參觀心得。青年同志表示,分享不是終點,而是思考的起點﹔知是思維方式,行是工作方法,思考隻有變成行動,才能真正產生價值。面對僑博新階段新任務新挑戰,青年文博人要先調心態,再練功夫,敢吃苦、善思考、能攻堅,做到知行合一,讓工作出成績,自己出成果,僑博上台階。

(責編:李慧博、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