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華僑華人歷史研究》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專題】中國二戰史觀視域下的海外華僑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2025年10月29日13:17  來源:中國僑聯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在80年前那場人類命運的大決戰中,海外華僑始終參與其中,不僅為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貢獻卓著,而且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做出了獨特貢獻。有關海外華僑在二戰中的貢獻,一直受到抗戰史與華僑史學界的關注。以“華僑華人與抗日戰爭”“華僑華人與反法西斯戰爭”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檢索,1954—2024年這70年間,共發表論文340余篇,另外還出版學術著作近20部、資料圖文集20多部。其中,華僑華人與抗日戰爭是研究的主要論題,有論文320多篇,著述、資料、圖文集30多部﹔而論述華僑華人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論文隻有10余篇、圖文集2部。張秀明對這70年研究進行了綜述評論,提出1949年以后中國大陸的相關研究,分為4個階段,其中20世紀90年代最為繁榮,重要的論題集中在華僑對抗戰的貢獻、華僑與中國共產黨的關系、國民政府的僑務工作、區域國別華僑與抗戰、華僑與僑居地的反法西斯戰爭、各省籍華僑與抗戰以及華僑人物研究等方面。有關海外華僑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研究,現有的學術成果集中於華僑在不同區域國別的戰斗,直接以“華僑華人與反法西斯戰爭”為題的論文隻有1篇,其主要論述對象是東南亞與美洲,美洲又集中於美國、加拿大,而沒有將海外華僑與抗戰納入這個命題進行整體討論。也有學者在論述海外華僑與抗日戰爭時涉及到華僑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關系。華僑史著作中多有海外華僑支持中國抗戰和參與僑居國反法西斯戰爭的論述。2015年,國務院僑辦政法司、中國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暨南大學等在廣州聯合召開了“華僑華人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國際學術研討會,這是國內首次以此主題舉辦的學術活動。2020年,《豐碑:華僑華人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圖文集,首次從反法西斯戰爭的整體視角,對海外華僑的獨特貢獻進行了梳理,提出了學術觀點,但是受該書的圖文集定位所限,沒有詳細地論証。總體而言,有關海外華僑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研究,迄今仍非常薄弱,還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學術界的研究視野長期聚焦海外華僑與抗日戰爭領域,缺乏世界的整體性視角,忽略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期間海外華僑表現出的對世界正義和平的關懷與貢獻。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世界各地的華僑不僅是中國抗戰的重要力量,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力量之一,應該從這個視角與高度對海外華僑在二戰中的貢獻進行深入研究與重新審視。

本文擬從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整體視角出發,基於中國的二戰史觀,分析探討海外華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貢獻的世界意義,希望有助於豐富中國“二戰史觀”的內涵,助力重塑中國“二戰地位”的時代命題。

一、中國的“二戰史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由法西斯國家發動的戰爭,法西斯國家結成陣線,既反對共產主義,也反對資產階級民主主義,使中蘇英美等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法西斯的侵略,暫時擱置了意識形態的分歧,結成反法西斯的同盟陣線,取得了攸關人類前途命運、人類文明發展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這場戰爭共有61個國家參戰,20多億人口卷入,戰火遍及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戰線遍布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死亡人口9000萬,經濟損失4萬億美元。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戰場分布之廣泛,參戰國家之多,卷入人口和死亡人口之眾,造成的破壞之慘烈,都遠遠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次戰爭,被稱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破壞最嚴重、影響最深的全球性戰爭”。

(一)以西方為中心的“二戰史觀”

雖然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年了,但世人對這場戰爭的歷史認識並不統一。這與二戰各戰場形成的時間有一定關系。1931年,日本侵華的“九一八事變”標志著法西斯的戰火在亞洲的中國首先點燃﹔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亞將非洲拉入戰爭﹔歐洲戰火引爆於1936年的西班牙內戰,全面爆發於1939年德國進攻波蘭,蘇德戰場形成於1941年﹔美國參與二戰是在1941年的珍珠港事變之后。至此,世界反法西斯戰線全面形成。而各戰場的結束時間也不盡相同,非洲戰場結束於1943年,歐洲戰場結束於1945年5月,亞洲戰場結束於同年9月。因此,各戰場人民對戰爭進程有不同的感受,這是客觀事實。但是,必須指出的是,不應以偏概全,僅以歐洲戰場的進程來代替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整體性。

戰后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對二戰史觀的形成產生了深刻影響。如果說在戰爭進程中不同意識形態的國家為了反對共同的敵人結成了同盟,那麼,戰后隨之而來的冷戰以及冷戰結束后全球化進程中地緣政治格局的變動,加上文化偏見的影響,形成了有偏差的“二戰史觀”。在西方學術界和輿論界,“忽視中國說”“西方中心說”“二戰六年說”“日本受害論”四種錯誤的二戰史觀影響很大。比如,有關反法西斯戰爭的起始,西方學術界和輿論界多以1939年德國進攻波蘭為起點,而對日本法西斯1931年對中國的侵略、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的歷史,或忽略不提或輕描淡寫,所以有“二戰六年說”﹔有關戰爭的結束,在實際紀念活動中,西方多以德國投降的“歐洲勝利日”為重點,忽視亞洲戰場是最后終結法西斯勢力的戰場這一史實。這些都是為了突出美英等西方國家在這場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些錯誤的二戰史觀背離了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事實,也違背了戰爭期間斯大林、羅斯福、丘吉爾對東方中國戰場地位和意義的評價,顯然是以西方為中心闡釋和傳播二戰的歷史認識,塑造了西方的“二戰史觀”。這些錯誤的二戰史觀抹殺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犧牲與貢獻,迫切需要正本清源。因此,王文等人在《糾偏西方“二戰史觀”,重塑中國“二戰地位”》一文中提出的命題,具有歷史的嚴肅性和現實的針對性。

(二)中國“二戰史觀”的完善

中國的“二戰史觀”是建立在尊重歷史、世界整體性、人類道義基礎之上的。

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挑起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人民將其視為對世界和平的挑戰,中國政府通過國聯進行調處。雖然日本軍國主義也侵犯了歐洲的在華利益,但是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助長了日本侵略者的氣焰。1936年,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西班牙佛朗哥法西斯勢力挑起了內戰,“建立了一個法西斯式的單一政黨的國家政權”。中國學者認為:“從世界范圍看,從法西斯主義和軍國主義的發展和行徑所造成戰爭災難的歷史看,西班牙內戰實際上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前奏。”亞洲的中國和歐洲的西班牙所發生的戰事不是孤立的。1937年5月,延安《解放》周刊登載了毛澤東5月15日致西班牙人民的公開信,信中明確指出:“我們中國共產黨,中國紅軍和中國蘇維埃認為西班牙政府現在所領導的戰爭是世界上最神聖的戰爭,這個戰爭不只是為了西班牙民族的生命,也是為了全世界被壓迫的民族而戰,因為西班牙政府是在抵抗破壞世界文明文化和人類正義的德意法西斯及西班牙的賣國賊們。西班牙的政府和人民正在向德意法西斯戰斗,而德意法西斯卻正是極力支持在遠東進攻中國之日本法西斯的。······如果沒有德意法西斯的幫助,日本法西斯是不會像今天這樣瘋狂地向中國進攻的。”這封公開信揭示了德意日法西斯是人類公敵的實質,中國抗戰與西班牙內戰都是為了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二戰的有機組成部分。按照整體的歷史觀,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就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起點。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勝利,各參戰國人民、各戰場都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中國戰場、蘇德戰場是東西方的主要戰場,牽制了日本、德國兩個最強大的法西斯國家的主要戰爭力量,犧牲最為慘烈巨大,中國死亡2100萬人、蘇聯死亡2700萬人,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決定性的貢獻。美國總統羅斯福贊揚中國在極其不利的條件下頑強抗戰,是阻止希特勒征服世界計劃實現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對聯合國家軍隊和全體人民的鼓舞,贏得了美國和一切愛好自由民族的最高贊譽。1945年德國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先后於5月、8月在歐洲和亞洲敗降,9月9日,在中國南京舉行中國戰區日軍投降簽字儀式,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在其發端地的中國最后畫上句號。因此,中國成為第一個舉起反法西斯大旗,參戰時間最早、作戰時間最長的國家。

中國的“二戰史觀”也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認識、把握歷史本質的過程。2017年,“十四年抗戰”的表述統一進入各級各類教材,解決了長期以來抗日戰爭起點認識不盡一致的問題。這不僅是中國抗戰史觀的改變,更是中國“二戰史觀”的完善。《人民日報》登載的張從田《確立“十四年抗戰”的重大意義》一文,闡述了這一改變的四大意義。從二戰史觀角度來看,它有利於正確認識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從中國的二戰史觀重新審視海外華僑與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可以發現兩個特點:一個是歷時性,一個是世界性。以下著重從這兩方面進行分析。

二、歷時性:海外華僑全程參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1931—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期間,海外華僑約有870萬人。分布在亞洲、美洲、歐洲、大洋洲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95%分布在亞洲(東南亞最為集中)。來自中國的移民依然是海外華僑社會的人口主體,同時,僑居國出生的華人數量大增。到20世紀30年代初,新加坡、馬來亞“土生華人”在當地海外華僑總人口的佔比分別達到35.6%、29.9%﹔美國的“土生華人”佔比在1940年達到52%。在1941年珍珠港事變爆發前,中國向東南亞等地區的移民一直在持續進行之中,不斷為海外華僑社會補充新鮮血液,海外華僑成為人口規模較大、社會形態鮮明、組織體系完善的國際民間力量。他們也成為自始至終全程參與中國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國際民間力量。

(一)九一八事變后迅捷支援中國抗戰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的消息傳到海外,海外華僑群情激憤,快速反應,批評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堅決主張反擊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9月20日,舊金山中華總會館致電南京和廣州政府,表示:“全僑憤慨,請即息內爭,御外侮,以挽危亡,願為后盾。”9月28日,新加坡敬時行等18個僑團致電國民政府:“僑等北望中原,憂心如搗,悲憤之余,誓死力爭,以為政府后盾。”世界各地的華僑團體紛紛集會,發動僑胞支援祖國抗戰。同時,致電國內,表明誓為國家抗日后盾的立場。11月16日,舊金山中華總會館通過萬國通銀行電匯哈爾濱華商總會,轉交馬佔山將軍3萬多銀元,支持其領導的抗日義勇軍。12月,舊金山三邑會館電匯5300銀元,古巴華僑電匯1萬美元,支持東北義勇軍抗日。1931—1933年,南洋華僑積極為祖國抗戰捐款240萬元國幣。世界各地的華僑第一時間投入到聲援祖國抗戰的熱潮之中,形成了一支重要的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海外力量。

1932年“淞滬抗戰”爆發,十九路軍奮起反抗,迎頭痛擊日本侵略者。海外華僑歡欣鼓舞,熱血沸騰,積極向十九路軍捐款,在其收到的1068萬元捐款中,四分之三來自海外華僑。由來自亞洲多國的250多位華僑青年組成“華僑抗日救國義勇軍”奔赴上海參戰,他們最初擔任守衛任務,后編入十九路軍61師,參加了閘北、江灣和吳淞一帶的戰斗。

(二)積極參加西班牙反法西斯戰爭

西班牙內戰爆發后,華僑第一時間聲援,投入戰場直接參戰。1936年7月17日,西班牙弗朗哥法西斯勢力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發動軍事政變,企圖顛覆共和國政權。共產國際向全世界發出號召,團結起來抗擊法西斯,包括中國在內的53個國家和地區的共產黨員和革命軍人紛紛響應,組織起一支數萬人的反法西斯革命軍隊——共產國際縱隊,援助西班牙政府的戰斗。西班牙內戰成為歐洲反法西斯戰爭的前奏。在共產國際縱隊中,有一個中國支隊,主要由來自法國、英國、瑞士、美國、古巴、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的100多名華僑組成。他們有的是大學教師、醫生、大學生、工程師,還有洗衣工、餐館工、電氣工、按摩師等。他們參加了馬德裡保衛戰。中國共產黨旅德支部負責人謝唯進(又名林濟時)是這支隊伍的負責人,任國際縱隊炮兵政委。根據現有文獻記載,其中19名華僑的祖籍分別為山東、浙江、廣東、福建、河北、湖南、四川、天津、上海等地。1939年3月,馬德裡陷落,民主力量失敗。但是,包括中國支隊在內的國際縱隊的英勇斗爭,譜寫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壯麗史詩。在西班牙內戰期間,美國紐約唐人街的華僑還舉行了反對弗朗哥、聲援西班牙的游行,同樣體現了華僑對世界和平正義和反法西斯斗爭的關注與支援。

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國全面抗戰爆發,“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海外華僑掀起了更大的援助浪潮,各華僑團體摒棄前嫌更加團結,齊心協力組織資源,成為祖國抗戰強大的海外有生力量。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豐碩,本文不再贅述。

1939年,西歐戰場形成,尤其是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珍珠港事變后美國參戰以及日本侵略東南亞,世界反法西斯陣線最后形成。海外華僑在繼續援助中國抗戰的同時,還以多種形式積極參與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戰場的戰斗,一直到1945年9月日本法西斯戰敗投降。

三、世界性:海外華僑全面參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海外華僑不僅全力支援中國抗日戰爭,而且以多種形式全面參與世界其他戰場的反法西斯戰爭。

(一)經濟援助

海外華僑支持中國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最直接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就是捐款。他們對中國抗戰的捐款尤其引人注目,對中國抗戰的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大家熟知的。但筆者認為,華僑對世界各地反法西斯戰爭的經濟援助同樣值得關注。

比如,由美國華僑和美國知名人士發起的“一碗飯”運動,從舊金山擴大到全美國,影響極大。其募捐活動不僅受到海外華僑的鼎力支持,還得到美國其他族裔民眾的熱情響應。其捐款既援助了中國抗戰,也賑濟了二戰中其他國家受難的災民。華僑募捐活動的國際參與在歐洲也有體現。1940年、1942年,新西蘭華僑還為支持盟軍作戰而多次捐款。美國參戰后推出戰時公債,華僑也貢獻了力量。雖然華僑捐款、購買公債援助盟軍的數額不能與援助中國相比,但同樣明確體現了抗擊共同敵人的意志。

(二)輿論宣傳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從局部不斷蔓延到全球直至最后勝利,持續了十四年。在這漫長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兩大陣線完全形成之前,世界人民對法西斯反人類本質的認識有一個不斷深入和明確的過程。最早遭受法西斯侵略的中國也最早向世界人民揭露日本法西斯的本質與罪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華僑對此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從1931年日本侵華開始,華僑在僑居國就廣泛、持續地開展兩個主題的宣傳活動:一是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法西斯面目,二是警示法西斯對世界正義與和平的危害,肩負起了為促進國際反法西斯統一陣線的形成而進行輿論支持的重任。

華僑在世界各地持續不斷的宣傳,逐漸讓當地社會了解到日本軍國主義對世界和平及其國家利益的威脅,推動了國際社會輿情向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的方向發展。比如,1937年11月20日至28日,美國反戰反法西斯同盟在匹茲堡召開全美世界和平大會,1320人代表800多個社團出席,將反對法西斯侵略列入會議議程。這個影響相當廣泛的社團不久后成立了“援華會”,推動援助中國的宣傳並開展募捐活動。類似情況在歐洲的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以及亞洲的菲律賓、西印度群島等地區也多有體現。

(三)全球參戰

1941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生重大轉折。4月5日,德國、意大利、匈牙利法西斯進攻南斯拉夫﹔4月6日,德國、意大利進攻希臘﹔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法西斯戰火蔓延到全歐洲和大西洋,蘇德戰場形成。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並對英、美、荷在東南亞的屬地發起進攻,戰火蔓延到太平洋。至此,反法西斯戰爭形成了東亞、東南亞、西歐、蘇德、北非、大西洋、太平洋、北冰洋、大洋洲戰場。正如1941年12月9日《中國共產黨為太平洋戰爭的宣言》中指出的那樣:“日本法西斯這種新的侵略行為是與他十年以來對中國的侵略行為完全一樣的,也是與德意法西斯對於歐洲、對於蘇聯的侵略行為完全一樣的。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后,全世界一切民主國家將無處不受法西斯國家的侵略,同時全世界的一切民主國家也將無處不起而反抗。全世界一切國家一切民族劃分為舉行侵略戰爭的法西斯陣線與舉行解放戰爭的反法西斯陣線,已經最后地明朗化了。”1942年1月1日,美、中、蘇、英等26國在華盛頓發表《同盟國宣言》(又稱《二十六國宣言》),決心共同打敗德、日、意法西斯,不到侵略國無條件投降,決不和敵國單獨議和。此宣言標志著國際反法西斯陣線的正式形成,關系人類前途命運的反法西斯正義力量與法西斯勢力的大決戰來臨。

在反法西斯戰爭的全面決戰階段,從法西斯勢力挑起戰火之初就投入反抗的華僑,其生存環境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僑居國或成為戰場或被卷入戰爭,他們和僑居國人民一樣對法西斯的威脅有了更直接深切的感受,深刻意識到個人命運、家國命運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聯系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緊密。為了家國安寧,為了世界和平,在繼續援助中國抗戰的同時,海外華僑又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世界其他反法西斯的戰場,與各國人民成為同一條戰壕的戰友,共同為人類的前途命運浴血奮戰。

1.東南亞華僑的反法西斯斗爭

東南亞是海外華僑最集中的地區。到1942年5月,日本侵略軍先后佔領了馬來亞、新加坡、泰國、菲律賓、荷屬東印度(印尼)、緬甸以及太平洋許多重要島嶼,鐵蹄所至,生靈涂炭。東南亞華僑在僑團的組織下,於1941年12月起與當地民眾共同展開武裝抗爭,先后成立了人民抗日武裝,成為當地抗敵的主要力量。1942年1月1日,雪蘭莪成立馬來亞人民抗日軍第一獨立大隊,最后發展到八個獨立隊1萬多人,在馬共領導下,華僑和其他族裔民眾一起堅持到解放,成為新加坡、馬來亞多支游擊隊中最大的人民抗日武裝。菲律賓也成立了華僑抗日義勇軍等多支抗日武裝,其中,最著名、影響最大的是華僑抗日反奸大同盟、華僑抗日游擊支隊(簡稱“華支”),他們與菲律賓人民並肩作戰,堅持到勝利。1945年8月26日,菲律賓軍方這樣評價華僑抗日武裝的卓越貢獻:“華支的官兵都是他國公民,按照義務,他們可不必負任何直接抗敵的責任。可是他們採取了這種行動,這就體現了他們抱著扶弱鋤強的人類本性。”“他們對美國、菲律賓和其他盟國是盡了很寶貴的努力,而從一般意義上說,他們是為了民主的信念而建立了非常的偉績。”在越南、印尼等其他東南亞國家,華僑同樣與當地民眾以武裝斗爭、地下抵抗運動等形式進行了英勇的反抗。

2.北美華僑的反法西斯斗爭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華僑第二大分布地北美洲出現了華僑踴躍參軍潮。如,1942年2月,舊金山第76征兵局就有2600名華僑報名﹔6月,紐約市有170多華僑參軍。到1945年二戰勝利,約有1.6萬多美國華僑參軍,佔當時美國華僑總人口的20%,是參軍人數佔比最高的少數族裔之一。加拿大有500多華僑報名參軍。美國、加拿大華僑與其他族裔軍人混合編隊,主要被派往東南亞戰場、歐洲戰場、大洋洲戰場和地中海北非戰場參戰。美國華人青年劉孔耀在菲律賓呂宋島寫給親人的信中回顧道:“美國籌備國防,維護世界和平,征兵過千百萬,有美籍權者,一律被征入伍。”劉孔耀表示參加東南亞的戰斗,“唯望早日勝利,光復我中華民族獨立。”參加歐洲戰場戰斗的周瑞璧在給廣東開平家鄉親人的書信中這樣描述征戰情況:“吾自入籍美軍以來,不各﹝過﹞二年,由美而至英。自開大二戰線之日,本軍即入法國,以后周轉於法國全境。現下矣注﹝駐﹞營在於比利市﹝比利時﹞國矣。現下聯軍向前猛進,料戰事當不久可望和平實現,吾即返回美國。”這幾封美國普通華僑士兵的家書中描述的戰況和心願,是眾多在東南亞、歐洲參戰華僑的共同心聲。有的華僑士兵為解放歐洲獻出了生命,陳景瑤中士就是其中之一。他獲得美國總統羅斯福頒發的美國紀念狀、陸軍部長史汀生頒發的美國獎狀。美國芝加哥華僑劉如基也參加了諾曼底登陸作戰,后調到突尼斯,參與同隆美爾的德國軍團作戰,后北進意大利,攻入德國,在法國迎來勝利。還有華僑士兵在戰斗中奮勇殺敵、九死一生,屢立戰功。美國陸軍第1軍團第5軍第28步兵師110團A連偵察兵、台山籍華僑士兵黃君裕,參加了諾曼底登陸作戰,后轉戰法國、盧森堡、比利時、德國。在A連出征時的187名戰友中,他是生還的5名軍人之一,榮獲美國軍隊最高的榮譽勛章、紫心勛章、銅心勛章等九枚軍功章。參加世界各戰場戰斗的美國華僑戰后成為一個光榮的群體,受到美國政府的表彰和當地社會的崇敬。

3.其他地區華僑的反法西斯斗爭

歐洲華僑以他們的方式與當地人民並肩作戰。1939年歐洲大陸燃起戰火,法國的400多名華僑加入了法國的抗爭。歐洲大陸淪陷后,一些華僑前往英國繼續參加反法西斯戰爭,一些華僑轉而參加或積極幫助地下抵抗運動。例如,法國華僑周亭身陷牢獄,飽受摧殘﹔法國華僑錢直向和比利時華僑錢秀玲冒著生命危險傳遞信息,多次從蓋世太保手中搶救抵抗戰士。華僑用勇氣、智慧、堅毅和良知贏得了歐洲人民的尊重。在蘇德戰場,莫斯科的中國留學生、華僑以及遠東地區華僑和抗聯戰士組成的“中國旅”都參與了蘇德戰場的戰斗,有的一路向西,直至攻克德國法西斯的老巢柏林。

在大西洋、北冰洋航線上,來自美國和歐洲的1.5萬多名華僑海員成為盟軍戰略物資運輸的有生力量,他們冒著德國空軍轟炸、水下潛艇攻擊的危險,為蘇德戰場、西歐戰場盟軍搶運物資、運輸人員,不幸遇難者多達7000余人,為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大洋洲戰線,澳大利亞、新西蘭的華僑以及隨盟軍從菲律賓、瑙魯、新幾內亞等地撤來的3600多華僑和海員,四年間或直接在南太平洋、英國、東南亞前線戰斗,或深入敵后出生入死收集情報,或參加船隊運送物資,或在“華人勞工隊”從事採礦、修理軍艦等后勤保障服務。比如,阮來兄妹6人入伍參戰,傳為佳話。

四、海外華僑參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深層動因

在長達14年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海外華僑全程、全面參與其中,其動因何在?有學者認為,民族主義思想是激發華僑支援抗日的最重要的因素。反法西斯戰爭首先在中國爆發,中華民族素有濃厚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傳統。從華僑與抗戰的關系來看,這樣的認識無疑是有道理的。同時,筆者認為,除此之外,從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海外華僑參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整體歷史來看,還需要更深入地探尋其深層動因,揭示其更宏大的關懷。

(一)國際移民群體的世界視野

在漫長艱苦的14年反法西斯戰爭中,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華僑遭受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有數據顯示,14年間,僅東南亞、日本等地的華僑死亡人數就超過25萬人,財產損失超過了22億美元,這是法西斯戰火給全人類帶來的災難的縮影。海外華僑的國際性使他們天然具有一種世界視野和意識。1928年日本制造“濟南慘案”后,陳嘉庚在新加坡籌賑山東慘禍全僑大會上發表的演說中,譴責日本人之殘暴“實全世界所未有”,表示華僑賑濟同胞的善舉“即全世界人類所應盡之義務”。此時,反法西斯戰爭還沒有爆發,陳嘉庚卻從“世界”、“人類”的角度看待這場慘案以及華僑的賑濟活動,反映了海外華僑的歷史觀、世界觀、道義觀。這一認知在14年的反法西斯戰爭中,得到充分的展現。

九一八事變不久,1931年9月22日,陳嘉庚在新加坡召開僑民大會,致電日內瓦國際聯盟和美國總統,吁請“維持世界和平,否則導火線自此發生,將造成將來世界紛亂”。陳嘉庚極有遠見地判斷九一八事變是世界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導火線”,從世界和平的角度發出警示。日本軍國主義扶持的偽滿洲國粉墨登場后,意大利法西斯予以承認,羅馬華僑抗日后援會隨即發表宣言,譴責這是“同惡相濟的法西斯行徑,實為世界和平的公敵”。此時的國際社會對法西斯的本質及其危害尚缺乏正確認知,而海外華僑卻已經站在維護世界和平的高度,向人們揭露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的危害,呼吁必須對這個“公敵”加以警覺,起而抵制。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陳嘉庚再次大聲疾呼,此乃“蓋世界和平與國際盟約之喪鐘,中華民族與人類公理生死存亡之警號”。9月,全歐華僑抗日聯合會發表多語種的《告世界人士書》,明確指出,中國抗戰“並不是隻為了自己的利益,並且是為了全世界人民的利益”。

不僅華僑團體的輿論宣傳具有世界整體利益的關懷,很多華僑個人在其宣傳中也自覺立足於人類的道義。比如,1940年1月18日,美國檀香山華僑孔長初制作了一封為了“正義與和平”的《公開信》,呼吁民主國家的公民廣為散發,一起抵制日貨,制止日本的侵略暴行。

(二)維護世界和平的信念

華僑在世界各地與法西斯戰斗時,同樣抱有很明確的維護世界和平的信念。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支隊戰士1938年通過《救國時報》向海外僑胞報告:“我們是為著維護正義和平,和反對戰爭侵略而到西班牙西參戰的。”為了西班牙的自由和獨立,為了幫助西班牙抵御法西斯,付出鮮血和生命也在所不惜,這是他們的信念,不少隊員在前線陣亡,為世界和平與正義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海外華僑懷抱著為了維護世界正義和平的信念投身反法西斯戰爭,自覺地把參戰國劃分為民主陣線和法西斯陣線,表示華僑、中國站在民主陣線、世界和平一邊,共同反對法西斯侵略。1938年3月,《救國時報》贈送給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支隊戰士的一首詩,明確地表達了海外華僑整體的反法西斯戰爭史觀:“東戰場,西戰場,相隔幾萬裡,關系文化的興亡。咱們所拼命的,是對侵略的抵抗。咱們要貫徹的,是民主的主張。”“人類是兄弟姐妹,全世界是咱們的家鄉。”1941年9月15日,香港《華商報》晚刊登載的《新家坡華僑援英運動》一文,報道了新馬華僑為紀念英國反侵略戰爭兩周年舉行的援英大會上陳嘉庚的致辭:“中國為民主陣線之一環”,“是以今日歐亞各民主國家之抗戰,在地域上言,雖屬兩面,而利害關系,實則一致也。”陳嘉庚在此將歐洲戰場與中國戰場視為利益攸關的一體兩面,贊揚和支持英國在歐洲抗擊德意法西斯。海外華僑自覺將中國前途命運與世界前途命運聯系起來的意識和行動,站在了人類道義的制高點,從而贏得各國人民的理解、認同和尊重。

(三)中國共產黨抗戰主張的影響

海外華僑反法西斯戰爭整體觀的形成,直接受到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主張的影響。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海外華僑就一直呼吁停止內戰,一致抵御外侮。中國共產黨及國內民主力量十分重視海外這支潛在的有生力量,通過各種渠道與海外華僑保持聯系溝通,宣傳對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政策主張。1938年,《八路軍致華僑社團的公開信》表示:“我國此次為保衛領土之完整,主權之獨立,民族之生存,與夫維護世界人類之正義與和平,以執行神聖對日戰爭。”1938年3月29日,《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告青年僑胞書》也指出:“當現在國際法西斯猖狂的今日,在東方和西方,美洲和歐洲,殖民地和附屬國”,要“堅決的反對國家法西斯的暴行”,“為世界和平及中華民族獨立、自由、解放,奮斗到底”。1938年9月23日,宋慶齡在慶祝華僑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的致辭中,希望海外僑胞“聯合世界上同情於我之國家及民族,為世界和平與正義共同奮斗,以促進反侵略的和平陣線之進展”。1938年,朱德、周恩來、彭德懷聯名贈送給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中國支隊一面錦旗,號召“中西人民聯合起來,打到人類公敵法西斯蒂”。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得到了海外華僑的高度認同和擁護,鼓舞他們為推動國際反法西斯聯合陣線的建立貢獻力量。

(四)全人類正義的回響

隨著戰爭的不斷推進,法西斯反人類的本質逐漸暴露,殘酷的現實教育了僑居國民眾,他們逐漸理解海外華僑的宣傳主張,同情中國抗戰、共同維護人類正義的呼聲越來越強烈。1936年9月,法國中國人民之友社、英國中國人民之友社等外國社團代表參加全歐華僑抗日聯合會大會時表示:中國抗戰“不單只是為了你們自己,也為了世界和平”。1937年11月3日,法國中國人民之友社在巴黎召集援華抗日各團體代表大會,通過的《決議案》宣示:“確定認為中國人民的斗爭與全世界人民的利益有密切關系,確定認為中國人民的前途是關連著國際和平和我們文化的將來。”1938年12月,參加西班牙內戰的國際縱隊戰士通過《救國時報》轉交給八路軍、新四軍及南方抗日部隊一封慰問信:“在西班牙參加‘國際志願軍’的各國戰士,都抱著極大的熱情與興奮,向著中國人民為民族自由與獨立的英勇斗爭······並一心盼望中華民族與一切被法西斯所威脅之民族獲得早日之勝利!”1938年,英國人民也發出了“我們援助中國······不僅為了中國和日本的人民,同時為了全世界,也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呼聲,喊出了“今日炸廣州,明天炸倫敦”的口號。僑居國社會輿情的轉變也大大改善了華僑的境遇。在美國,珍珠港事變爆發后,數十年來對華僑緊閉的工廠大門向他們敞開了,“本世紀四十年代時,華人才開始被美國人當作朋友對待,因為這時華人與美國人對付的是共同的敵人——日本人和德國納粹分子。”“變化大極了。”1942年,英國政府改變對華人海員原有的歧視性法規,新合同規定華人海員與英國海員享受同等待遇。

綜上所述,胸懷世界正義和平、關切人類前途命運,是華僑在14年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堅定信念和不竭動力,激勵著他們為援助祖國抗戰不惜毀家紓難,同時與僑居國民眾並肩作戰,抗擊人類公敵,共同迎來了世界正義力量的最后勝利!

五、結語:海外華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歷史地位

在14年的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800多萬海外華僑全程奮戰,全球奮戰,其壯舉具有世界意義,應該站在世界的角度重新審視海外華僑的偉績。

(一)海外華僑的抗爭具有人類的正義性

僑居世界各地的華僑是國際移民群體,他們本可以選擇旁觀避險,何況在戰爭爆發初期,其自身的生存發展還面臨著諸多困難,他們參與反法西斯戰爭更是身處多種逆境。在南洋,殖民政府對日本法西斯採取綏靖政策,限制華僑的正義宣傳和反抗行動﹔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的華僑受到排華政策的歧視性對待。在中國國內,國民政府採取的“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為華僑援助抗戰設置了種種障礙。而難能可貴的是,在如此逆境下,華僑基於民族危亡、世界正義和平和人類前途命運的大義,持之以恆地投身反法西斯戰爭,其中華民族的道義觀與生活在海外形成的世界觀,賦予其反抗法西斯的堅定信念和積極行動,其壯舉閃爍著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維護正義的人類進步的光輝。

(二)海外華僑的抗爭具有高度的組織性

在反侵略戰爭中,民眾是贏得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力量,而民眾要成為現實的決定性力量,必須組織起來。14年反法西斯戰爭中,分布在世界各地的800多萬華僑組織起來了,中國的抗戰對此產生了直接的影響。以九一八事變為背景的電影《風雲兒女》,將“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的吶喊,傳遍海外華僑社會,激勵僑胞團結一致,挽救民族危亡成為他們的共同意志。其中,僑團發揮了華僑社會自我組織的關鍵性作用。1938年“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的成立,標志著南洋華僑在抗日救國的旗幟下第一次不分地域、不分政治傾向、不分階層地團結起來。1943年“全美華僑抗日救國籌餉機關代表大會”在紐約召開,是美國華僑史上空前團結合作的大會。14年間,華僑社會動員之廣泛,各階層參加之普遍,組織工作之有力有效,前所未見,華僑社會的自我組織能力達到了一個高峰。正是這種高效的組織動員,使分布在世界各地的800多萬華僑形成為一支反法西斯的國際社會民間力量。

(三)海外華僑的抗爭具有顯著的世界性

華僑參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其特點非常鮮明突出:第一,華僑是唯一參與時間最早、最長的國際民間力量,見証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整個歷史進程﹔第二,華僑是唯一參與了東亞戰場、東南亞戰場、西歐戰場、蘇德戰場、北非戰場、大西洋戰場、太平洋戰場、大洋洲戰場等全球戰場戰斗的國際民間力量,其貢獻不僅僅限於援助中國抗戰﹔第三,華僑是唯一在世界各地全程開展反法西斯輿論宣傳的國際民間力量,不僅為中國的抗戰爭取了廣泛的國際同情和支持,更對推動世界各國人民認清法西斯反人類的本質和面目、最終結成統一陣線,發揮了積極的輿論宣傳作用,是世界反法西斯宣傳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鑒於此,海外華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無疑具有世界意義。

(四)海外華僑的抗爭豐富了中國的“二戰史觀”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海外華僑展現的中華兒女的大歷史觀、世界觀、整體觀及其一以貫之的對世界正義和平和人類前途命運的關懷與偉績,賦予中國“二戰史觀”更加豐富的內涵,拓寬了研究視角。它啟發我們對國際民間力量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和貢獻的關注與思考﹔在人類文明面臨世界性災難的歷史關頭,海外華僑始終站在歷史發展正確的一邊,始終踐行維護世界正義和平的實踐,表現了海外華僑的價值追求和精神追求,是正確“二戰史觀”的組成部分,為當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歷史啟示。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有關海外華僑與抗日戰爭的研究在國內學術界仍處於邊緣狀態,而有關海外華僑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研究則更為薄弱。加強這一主題的研究,進一步豐富完善中國的“二戰史觀”,努力發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中國聲音”,提高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研究中的話語地位,是中國學者面臨的歷史責任和時代使命。

(摘自:張國雄、劉進:《中國二戰史觀視域下的海外華僑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25年第3期。注釋從略,如有需要請參見原文。)

(責編:李慧博、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