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馬來西亞海南總商會總會長林秋雅多年來致力於促進中國、馬來西亞等地南僑機工后代友好交往,被稱為——
千裡尋親“牽線人”
彭訓文
2025年10月21日09:5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南僑機工后代湯耶碧(左二)與馬來西亞親人湯翠萍(左一)認親時,林秋雅(右二)一起擁抱。

受訪者供圖

林秋雅帶領馬來西亞的南僑機工后代開展“重走滇緬公路”活動。

受訪者供圖

“哎呀,你們怎麼都穿著這身紅衣服?”“這是為了感謝您幫助我們尋親成功!”不久前,在雲南德宏舉行的一場紀念南僑機工活動上,見到許多南僑機工后代不約而同穿上了十多年前到馬來西亞尋親時的那件紅衣服,馬來西亞海南總商會總會長林秋雅十分欣喜,思緒一下回到了當時的情景:2012年8月,她組織30多名南僑機工后代赴馬來西亞進行交流訪問,多位機工后代認親成功,完成了他們父輩數十年的夙願。

多年來,林秋雅多次組織中國、馬來西亞等地的南僑機工后代友好交流,被機工后代稱贊為“牽線人”。林秋雅說,尋親、認親,是為了歷史與現實的血脈不被割舍。南僑機工到中國支援抗戰,是馬中兩國共同抗戰的歷史記憶。讓南僑機工的后代、親人得以團聚,方能對得起他們當年的付出和犧牲。“作為海外華人,我要承擔起承前啟后的使命,傳承祖輩愛國愛家的精神血脈,為促進馬中兩國民心相通多作貢獻。”

緣起

“他們有很強烈的要求和期望,希望去父輩當年生活或戰斗過的地方尋親、尋訪,我就想成全他們”

林秋雅出生成長在馬來西亞檳城,她的父親林璧山上世紀20年代離開海南老家,遠赴南洋討生活,經歷種種坎坷磨難,最終立足於餐飲業和酒店業,創下紅火事業。日軍侵略馬來西亞后,林璧山仗義疏財,與南洋華僑一起同仇敵愾抵抗侵略者,並接濟遭受迫害的窮苦人。后來,林璧山被日軍抓捕,實施灌水等刑罰,出獄不久后便患肺癆去世。

父親的悲慘遭遇,讓林秋雅從小對抗戰歷史充滿感情。從童年起,喜歡音樂的她便學習演唱《歌唱祖國》《畢業歌》《大刀進行曲》等歌曲。她說:“我平時經常對著歌譜,自己練習,比如唱到《畢業歌》的歌詞‘同學們!大家起來!擔負起天下的興亡’時,心中充滿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感。”

林秋雅與南僑機工的緣分,源於廈門大學陳毅明教授贈送的一本講述南僑機工歷史的書籍。通過閱讀,她逐步了解80多年前的那段歷史:1939年,3200多名南洋青年參加“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下稱“南僑機工”),回國支援抗戰,為保障滇緬公路國際運輸線暢通作出巨大貢獻,有1000多人血染疆場。抗戰勝利后,約有1000多人重返南洋,剩余的1000多人留在中國。

2009年,林秋雅回到中國參加紀念海南南僑機工回國抗日70周年大會,見到了3位在世的南僑機工吳惠民、謝章農、翁家貴,聽他們講述當年在滇緬路上的英勇事跡,當時96歲高齡的翁家貴還唱起了《大刀進行曲》,引得現場與會的南僑機工家屬、后代跟著高歌,讓她十分震撼。她說:“這次活動讓我更加關注南僑機工這一群體,他們對祖國、對民族愛得深、愛得真,他們的愛國精神是純粹的、不求回報的,為了國家和民族舍棄小家、勇於犧牲,這種精神深深感染了我。”

隨著與南僑機工及其后代接觸越來越多,林秋雅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期盼:因為種種原因,一些南僑機工有的未能再回南洋,有的未能再來中國,有的與家人失去聯系,有的最終帶著對親人的無盡思念離開了人世。多年來,在中國生活的南僑機工后代希望到馬來西亞尋找父親或他們的親人,尋訪父輩曾經生活過的痕跡。有的后代已經尋親幾十年,艱辛歷程讓人心酸﹔而在馬來西亞生活的南僑機工后代,他們對父輩在中國的親人、在滇緬公路的抗戰歷史缺乏了解。

“他們有很強烈的要求和期望,希望去父輩當年生活或戰斗過的地方尋親、尋訪,我就想成全他們,這也是一種對南僑機工后代的關愛。”林秋雅說。

根在中國

“我們就是你們的親人”

在林秋雅的協調和組織下,2012年8月,應馬來西亞檳城孫中山協會、檳城海南會館等多個當地僑團邀請,中國雲南省僑聯南僑機工暨眷屬聯誼會“親情中華 尋蹤南洋”訪演團到訪馬來西亞。訪演團一行39人,多為中國南僑機工后代。

在訪演團中,時任雲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傣族舞蹈藝術家湯耶碧是林秋雅特別點名一定要參加的。

“湯耶碧是南僑機工湯仁文的女兒,她尋親時間很長,過程也十分艱辛,給我印象很深。”林秋雅說,2011年,她參加一個名為“重走南僑機工抗日滇緬路四驅萬裡行”的活動,在雲南昆明認識了湯耶碧。“她知道我來自馬來西亞后,激動地介紹她父親的情況,希望我能幫忙。我安慰她不要著急,因為很多南僑機工后來回到了馬來西亞,建議她去馬來西亞尋找。就這幾句話,她一下子眼淚就掉下來了,說‘有這個機會嗎?’‘我能去嗎?’,我說准備組織一個尋親團,到時候邀請你參加,這讓她更激動了。”

湯耶碧回憶,她自出生后就未見過生父,對於父親的記憶,全靠一張模糊褪色的照片和母親的講述:抗戰時期,父親所在的南僑機工車隊停留在雲南芒市附近,因而認識了母親,結婚后生下了她。抗戰勝利后,父親隨車隊去了廣東,此一別,夫妻、父女之間再未見過面。多年來,她一直未能找到父親。“林會長的話讓我看到了一個新的找尋方向,可以請馬來西亞朋友幫助。”她說。

與林秋雅第一次見面后,湯耶碧將父親的資料交給林秋雅、馬來西亞記者劉道南夫婦。他們通過一年多的多次登報尋親、與當地湯家人聯系等方式查對,收集到了湯仁文的一些照片。經過湯耶碧的親屬核對,終於確定就是她的父親。他們還找到了當地親屬,了解到湯仁文后來返回馬來西亞生活,多年前已經去世。

訪演團抵達馬來西亞怡保后,湯耶碧和父親的親人見了面。湯耶碧回憶,與其他親屬的認親過程十分順利,不過與父親小女兒湯翠萍的認親充滿了曲折。“當時小妹對我的到來有些疑慮,林會長主動幫忙解釋,說這次30多個南僑機工后人來尋親,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情況,找不到父親。她說,‘你姐姐找父親60多年了,很艱辛。這個是你真正的姐姐啊,所以我才大膽地把她帶過來’。小妹聽到這裡,一下就哭了,我也激動地哭了。”臨別,湯耶碧帶走了父親的一抔骨灰,送回雲南老家,與已辭世的母親合葬在一處。

林秋雅說,和湯耶碧一樣,訪演團裡多個南僑機工后代陸續在當地找到自己的叔伯和同父異母的兄弟姐妹。馬來西亞當時健在的南僑機工許海星、李亞留、黃鐵魂,受邀到檳城與訪演團見面,一些沒能找到父親及親人的后代,跪下給他們磕頭,說“我們一時沒法找到父親了,你們就是我們的父親!”,“看到那種場面,我的眼淚一下就掉下來,安慰他們要振作,不辜負英雄的父親。我說,‘我們的根在中國,而你們父親曾經的家在南洋,我們就是你們的親人’。”

見面即親人

“發揮好‘僑搭橋’作用”

越來越多南僑機工后代踏上尋親之路,林秋雅總是給予大力幫助。在她和劉道南夫婦的協助下,來自海南的陳忠儒、葉軍、黃良妹,來自雲南的徐宏基、徐永泰、任秀華、張光明、曾瓊仙等,陸續在馬來西亞找到親人。一些馬來西亞的南僑機工后代也開始到父輩的家鄉尋根。比如,在她的牽線下,僑領侯西反的孫女侯韋美與爺爺遠在福建老家的鄉親取得聯系,前往宗祠祭祖。

見到來自家鄉的戰友后代,幾名馬來西亞南僑機工都流露出幾十年來的一個共同心願:期盼在有生之年回到中國,重返滇緬路,看看曾經付出青春和血汗的地方。

林秋雅記在了心裡。在她和中馬兩地熱心人士的關心、幫助下,當時已年逾九旬的南僑機工許海星、李亞留等回到雲南昆明,見到了闊別70多年的戰友——當時健在的南僑機工蘇榮祿、羅開瑚、翁家貴等。她還與劉道南夫婦多次組織馬來西亞南僑機工后代,組成緬懷訪問團,重走滇緬路,體會父輩所走過的艱辛。

“海南民間有一句俗話,‘一年親,兩年表,三年不見了’,說的是家族間需要多走動、感情要多維系。希望通過這些活動,發揮好‘僑搭橋’作用,促進馬來西亞和中國民間友好交流。”林秋雅說。

見面即親人,事實也正是如此。在一些紀念活動上,共同的家庭背景、共同的經歷,讓一些中馬兩地南僑機工后代時常抱頭痛哭,很多人加入了促進中馬民間友好交流隊伍中。

尋親成功的湯耶碧,多次邀請馬來西亞的親人來中國探親、旅游,帶著他們到父親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參觀。她還希望發揮舞蹈特長,為馬來西亞藝術教育發展作一些貢獻。2015年,在林秋雅全權負責和大力支持下,湯耶碧前往馬來西亞教授傣族舞蹈。“林會長對我無微不至地處處關照。其間,她開車帶領我和丈夫到新加坡與我的大妹妹認親,還給我們介紹父輩們曾經到過的地方。”湯耶碧說。

在檳城教學期間,湯耶碧的學生多是當地僑胞和他們的子女,華人也十分熱情、友好,“特別是當他們聽說我的父親是馬來西亞人,這種感情就更深了”。

去年,由林秋雅和黃田園、李堯慶等專家學者主編,多位南僑機工后代、熱心人士參與的《再會南洋——南僑機工后人千裡尋親路》出版。林秋雅說,為了鼓勵南僑機工后人寫下自己先輩和家庭的故事,讓更多人了解南僑機工故事,她推動組織成立編委會,希望將這段感人的歷史更加生動地呈現出來,同時昭示后人和平來之不易、莫讓戰火重燃的宗旨。“我們希望更多南僑機工后人傳承父輩精神,將南僑機工的家國情懷代代相傳。”林秋雅說。

(責編:王燕華、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