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以僑為橋
——東帝汶僑胞梅州尋根
2025年10月21日09:5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日,東帝汶僑胞代表團訪問僑鄉廣東梅州。代表團成員涵蓋僑界骨干及相關領域代表,一行人專門為東帝汶中華學校復校取經而來。從祭祖儀式的文化傳承,到校園與科研機構的經驗交流,這場行程既著眼賡續華僑華人“慎終追遠”的文化根脈,又聚焦海外華文教育發展的迫切需求。

在梅縣區大坪鎮黃泥塘村,東帝汶僑胞代表團依循客家禮制舉行祭祖儀式。眾人手持香燭在宗祠前庄重叩拜、敬獻祭品,儀式后與本地親屬圍坐交流,聆聽先輩漂洋過海打拼的往事,直觀感受客家“敬祖睦宗”的精神品質。

在程風中學,代表團駐足建校芳名碑前,辨認碑上不同貨幣單位的捐款記錄,這些印記正是早期僑胞支持教育的見証。該校介紹的“僑捐建校—校友回饋—文化傳承”閉環模式,讓代表團深受啟發。成員們認為,這種“以僑為橋”的辦學思路,能有效凝聚海外僑心、爭取廣泛支持,可直接體現在東帝汶中華學校的復校籌備與長期運營中。

交流中,海外華人子女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成為討論重點。代表團成員提及,當地學校關於中國歷史的課程較少,而梅州從課堂教學的有序開展,到校園文化的潛移默化,再到校友力量的持續反哺,每一處都彰顯著“教育為根、僑心為魂”的理念,為促進海外華文教育注入了信心,也為東帝汶中華學校復校后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完善課程體系提供了思路。

在中國客家博物館,代表團對以實物講歷史、以場景傳文化的展陳方式十分認可。從客家遷徙場景復原到土樓模型展示,具象化形式破解了文化教學抽象化的難題。代表團提出,復校后將打造小型文化展區,陳列客家建筑模型、先輩生活器具,結合僑胞故事設計展陳,讓學生在觸摸實物、聆聽故事中增強文化認同。

在嘉應學院客家文化研究院,代表團與專家深入交流,翻閱客家文化學術著作與民俗調研資料。研究院提出的“文化脈絡梳理—教學內容設計—評估體系構建”方法,讓復校的文化教育規劃更具科學性。大家認為,海外華文教育需搭建清晰框架,可按“漢字書寫—客家遷徙史—僑胞文化精神”推進教學,並借鑒研究成果編寫適合東帝汶學生的簡易教材,兼顧文化傳承與當地實際。

梅州市僑聯與代表團座談時,明確表示將為東帝汶中華學校復校提供師資培訓、教材選編等支持﹔代表團承諾發揮僑界與相關資源優勢,推動梅州與東帝汶的民間交流。

(責編:王燕華、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