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數智創未來,文化和而生
——為構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注入僑力
2025年09月29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日,第22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在廣西南寧舉辦,眾多僑商僑企僑團的活躍身影吸引諸多關注。中國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東盟的理念契合,共同指向一個和平、繁榮、包容的未來。東博會是中國—東盟合作的生動注腳,東盟各國華僑華人則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廣大僑商僑企僑團以數智賦能為引擎,以文化共生為底色,為共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注入了澎湃的僑力。此次東博會,僑企參與度更廣更深,從傳統的農業、輕工業產品貿易,到數字經濟、綠色能源、跨境電商等新興領域,處處可見僑的身影。他們不再僅是中間商,而是作為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連接點,帶來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的管理經驗,推動中國與東盟合作向更廣領域、更高層次邁進。此外,僑團組織化程度更高,平台作用更加凸顯。眾多東盟國家的華僑商會、行業協會組團參展,並舉辦了多場高水平的投資推介會、項目對接會。僑從以往較為分散的個體參與,轉向更為系統化、平台化的集群合作,其角色也從單純的經貿參與者向著區域合作的組織者和引領者轉變。

僑胞既熟悉中國市場,又了解住在國國情,能夠融通資金、信息、技術與文化,是中國—東盟友好往來中不可替代的寶貴力量。特別是隨著共建“一帶一路”深入推進,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加快,由此產生的涉外法律服務等需求也日益增長。許多僑團僑商已經成為大型產業項目對接的合伙人,從穿針引線的中間人升級為深度參與的合作者。如今,共建“一帶一路”已邁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僑胞不僅積極推動中國綠色技術落地東盟,助力打造跨區域綠色產業鏈,同時也在數字絲路構建中,扮演著縮小數字鴻溝、促進產業升級和數字貿易的關鍵角色。比如,有的僑企依托語言優勢和市場敏銳性,通過“邊境倉+跨境直播”模式,將電商平台跨境小店與本地供應鏈整合起來,實現“中國制造”當日運抵東南亞消費者手中。有的僑企在東盟設立海外倉和商貿聯絡點助力廣西對東盟貿易。還有的僑胞推動建立相關機制幫助解決中國—東南亞跨境電商交易糾紛。

中國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議,為國際人文交流合作提供了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僑胞的文化實踐則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了深厚的軟助力。從在馬來西亞傳播戲劇藝術,到吸納友族青年組建多元文化舞獅隊﹔從保護菲律賓抗戰遺址,到喚醒兩國人民的共同記憶,僑胞以豐富實踐推動文明交流互鑒。青年一代通過數字技術連接傳統與現代,激發中國—東盟文明對話新動能,推動《山海情》《覺醒年代》等中國影視作品在東盟落地,並助力泰國、馬來西亞電視劇進入中國市場。這種“雙向譯制”模式打破語言文化壁壘,搭建起中國—東盟文化交流的橋梁。

此外,僑胞積極參與住在國的社會公共事務,以善行義舉提供民心相通的助力和動力。比如,泰國百年慈善機構報德善堂在當地遇到災害時,總是第一時間伸出援手,贏得贊譽﹔有的僑領熱情幫助有需要的人,事后隻留下一句“我是中國人”……

僑胞正以更加多元的身份和更加務實的行動,成為促進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友好使者”。更令人欣喜的是,青年一代僑胞、僑企和僑團比以往更加積極和活躍,從參與研修班到赴東盟國家調研再到參與非遺時裝走秀,正為深化中國—東盟合作注入新動能。

展望未來,我們深信,在中國與東盟構建更為緊密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僑胞的作用將更加不可或缺、愈加凸顯:他們是民心相通的使者,通過節慶與社群活動、慈善與服務、文化傳承與傳播、教育與人才培養實現文化和身份認同﹔他們是資源共享的助力者,結合科技與制度創新,探索產業升級、跨境電商、企業出海以共享僑資、僑智與僑力﹔他們是安全共治的守護者,深度參與僑資僑益保障、監測跨國流動、評估投資風險,一起守護共同的家園﹔他們是技術共用的引領者,通過技術投資與產業協同、數字技術服務平台建設、文化遺產與科技融合、制度創新釋放技術紅利等方式引領技術、文化、資源和制度的深度融合。

(作者分別為汕頭大學區域國別與華僑華人研究院院長、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

(責編:李慧博、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