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東”風正勁 “僑”見新機(僑界關注)
——三位華商的“東博會故事”
李嘉寶
2025年09月29日08:2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第二十二屆東博會上,觀眾在馬來西亞貓山王冰激凌展位前排起長隊。新華社記者 陳露緣攝

近日,第22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以下稱“東博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舉行。人頭攢動的會場中,活躍著一批來自東盟國家的華商。他們憑借聯通中外的優勢,結識新伙伴,尋覓新商機,為做大中國—東盟經貿“蛋糕”貢獻力量,也為多領域合作牽線搭橋。一起來聽聽屬於華商們的“東博故事”!

故事一:

馬來西亞榴蓮“鮮”到中國

在東盟國家展區馬來西亞館,一款造型酷似榴蓮果肉的冰激凌成了“明星展品”,人們在“榴蓮大哥”品牌展位前排起長隊。“第二次來東博會,展位大了一倍,人也多到忙不過來!”馬來西亞“榴蓮大哥”集團負責人吳聯波正忙著招呼顧客。

在去年的第21屆東博會上,“榴蓮大哥”帶來的貓山王榴蓮冰激凌在展品評選活動中獲得金獎,這讓首次參展的吳聯波信心倍增。幾個月后,他又把多款榴蓮美食帶到了第七屆進博會。“靠著東博會、進博會這些平台,一年下來,北京、上海、杭州、南寧都有了我們的經銷商,銷量漲得特別快!今年5月,我們還在南寧開了品牌旗艦店。”吳聯波說。

吳聯波祖籍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是馬來西亞的“華三代”。多年來,他帶領團隊打造覆蓋果園種植、加工生產和增值產品開發的榴蓮全產業鏈,並持續深耕中國市場。

中國是全球最大榴蓮進口國和消費國,2024年中國進口榴蓮約156萬噸,總價值69.9億美元。2024年,馬來西亞榴蓮鮮果獲准輸華,以貓山王為代表的榴蓮品種受到中國消費者的喜愛。從最早隻出口榴蓮果泥,到出口冷凍榴蓮整果,再到如今鮮食榴蓮輸華,吳聯波的公司迎來更多機遇。

近年來,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提速,越來越多東盟水果搶“鮮”登陸中國市場。幾個月前,連接馬來西亞關丹港與中國廣西北部灣港的冷鏈精品航線正式開通。“現在的物流運輸已經發展到近乎完美的階段。”吳聯波說,“一顆榴蓮從馬來西亞運到中國最快僅需3天,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

本屆東博會期間,“榴蓮大哥”還與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簽署合作協議,將攜手共建“桂海商坊”馬來西亞館。“榴蓮大哥”創始人黃雪強表示,中國市場對馬來西亞特色產品需求旺盛,廣西作為中國—東盟合作前沿,區位優勢顯著。此次簽約不僅能加速品牌在中國市場布局,借助職業教育力量提升人才團隊專業能力,還能為馬來西亞培養熟悉中國市場、具備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商貿人才,助力兩國產業鏈供應鏈深度融合。

故事二:

中老鐵路拉緊貿易紐帶

“這款手工香皂的皂基是用泰國椰子油制作的,還加入了老撾沉香精油、無患子……”在東盟國家展區老撾館,SK沉香生物科技(老撾)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博正向圍攏過來的觀眾熱情介紹。

首次參與東博會,郭博帶來了以老撾沉香為原料的特色展品,涵蓋手工香皂、精油、驅蚊噴霧、線香等多個品類。這縷獨特的“東南亞香氣”吸引不少觀眾駐足。

短短幾天參展,合作機會接踵而至,郭博的收獲遠超預期——幾家廣西本地採購商表示希望做品牌代理﹔收到南寧市良慶區的入駐邀請﹔還有一些農業公司表達了合作興趣……隨著東博會閉幕,他正緊鑼密鼓地推進后續合作中。

“中國市場體量龐大,消費潛力十足。”郭博說,東博會是中國與東盟國家企業開展經貿對接與合作的重要渠道。希望借助東博會的“東風”,搭上中國消費升級的快車,把更多老撾特色產品引入中國市場。

郭博的企業坐落在老撾萬象賽色塔綜合開發區。該園區是中老共建“一帶一路”重點項目之一,不僅基礎設施完善,還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務,說中文就能完成考察、入駐、開工投產全流程。

“我們引入中國的先進提煉技術與設備,搭配傳統工藝,利用老撾本地優質沉香原料做出高品質產品。”郭博說,“中企帶來了先進設備和成熟工藝,不僅提升了當地沉香產品的附加值、增加了就業,還拓展了中國、泰國、新加坡、韓國及中東市場。”

幾年前,郭博剛到老撾考察投資環境時,一度為物流擔憂。隨著中老鐵路的開通,老撾的交通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進步。“通過中老鐵路,我們能快速把來自中國的生產設備、產品包裝材料等運到老撾廠區,生產好的沉香產品也能迅速抵達中國市場。物流快了、成本降了,給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他說。

除了沉香產業,郭博還在老撾涉足農業種植等產業,深度參與中老農業合作。在他看來,中老合作不只是“賣產品”,更是“共發展”,中國的技術、資金與市場結合老撾的資源、勞動力,再加上中老鐵路這樣的“大動脈”和東博會這樣的“對接窗口”,能讓雙方的合作越走越實。

故事三:

拓展人工智能合作“朋友圈”

第22屆東博會舉辦之際,中國—東盟人工智能+文旅創新應用大賽頒獎儀式在廣西南寧舉行。一家來自老撾的僑商企業——慧汐國際獲得東盟特別獎。

“本屆東博會,人工智能(AI)唱主角是一大亮點。”慧汐國際董事長鄧良慧說,希望借助東博會平台,聯合更多東盟國家科技企業拓展合作“朋友圈”。

鄧良慧是廣西桂林人,在老撾從事通訊與信息技術行業20年。近年來,隨著中國與東盟國家掀起AI合作熱潮,鄧良慧充分發揮專業及資源優勢,為合作牽線搭橋。今年2月,鄧良慧參與和助力廣西與老撾共建“中國—老撾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簽約,這是中國與東盟國家簽訂的首個人工智能合作平台。6月,慧汐國際入駐位於南寧的中國—東盟人工智能創新合作中心(南A中心),成為首批入駐該中心的東盟科技企業。

“目前,南寧已集聚幾十家中國優秀的AI企業和研究團隊,許多高校也開設了相關專業和實驗室。基於這些合作資源,我們探索出了‘老撾需求—廣西平台—中國技術’這一合作模式。”鄧良慧帶來了兩個已落地的合作案例:一是公司幫助用戶企業引入了白蟻防治技術,幫助用戶通過多模態傳感器融合和智能數據處理,實現對白蟻的精准識別和施藥,提高防治效果的同時節省成本60%以上﹔二是引入林業保護技術,幫助用戶運用無人機巡林+AI識別,構建從數據採集到智能決策的高效閉環全鏈條,實現1天完成過去1個月的巡林工作量,同時提高對植物病虫害檢測的精准度。在他看來,這些經驗可推廣至其他東盟國家,助力區域農業現代化。

“目前,我們推動與南寧師范大學、老撾國立大學、馬來西亞大學共建面向東盟合作的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就是通過南A中心雙向融合、普惠東盟的成果之一。”鄧良慧說。

作為老撾廣西同鄉會創會會長,鄧良慧還聯合同鄉會會員企業策劃、贊助老撾六七校友會首次亮相東博會,在友城館設立專區展示雙方攜手助學的相關公益活動。此外,他還參與促成老撾烏多姆賽省與南寧在東博會期間建立友好省市關系。

“人工智能合作離不開人才交流。未來,我們將繼續攜手東盟各界人士,在人工智能、經貿投資、人文交流、教育培訓等領域拓展合作、共謀發展。”鄧良慧說。

(責編:李慧博、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