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天安門廣場放飛氣球和鴿子。
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攝
張素久(中)與女兒朱小久(左)、兒子朱一山在北京團聚並合影留念。
受訪者供圖
9月3日,馬列(前排右二)在天安門廣場觀禮台。
受訪者供圖
觀眾拍攝空中護旗梯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新華社記者 李 安攝
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觀禮台上,有這樣一個群體——來自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代表。他們揮舞著國旗,熾熱的目光緊緊追隨著闊步走來的人民軍隊、一一通過的戰略重器、振翅長空的戰鷹梯隊……自豪與自信,感動與感慨,千言萬語在胸中激蕩。僑胞們紛紛表示,將銘記80年前的那場偉大勝利,為民族復興偉業貢獻力量,向世界講好中國和平發展的故事。
見証歷史時刻 備感自豪榮光
“這既致敬了永不褪色的抗戰精神,又展現了新時代強軍風貌,彰顯歷史使命與時代擔當的融合”
9月3日上午,天安門廣場。一位90歲高齡的老人由兒女陪伴在觀禮台就座。她是著名抗日將領張治中將軍之女、旅居美國洛杉磯的張素久。女兒朱小久、兒子朱一山分別從英國倫敦和中國上海趕赴北京,和母親共同見証歷史時刻。
“我們一家人在天安門廣場團聚,太有意義了!”英國華人律師朱小久感慨。
1949年10月1日,還是學生的張素久在天安門廣場打著歡快的腰鼓,慶祝新中國成立,並親歷新中國第一次閱兵盛典。2015年9月3日,她受邀觀禮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這次故地重游,看到人民軍隊武器裝備實現跨越式發展,張素久備感振奮,“經歷過戰爭年代,我深知強大國防才是和平的保障。”
空中護旗梯隊鐵翼飛旋,直升機上懸挂著醒目的條幅“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引起一片掌聲與歡呼聲。“三個‘必勝’,在我腦海中久久回蕩。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力量。”盧森堡—中國經濟文化交流協會會長、杭州市僑聯兼職副主席朱培華說。
“整場閱兵式讓我心潮澎湃,備感榮光!”第五次受邀在天安門廣場觀禮,中華海外聯誼會副會長、美國美東華人社團聯合總會主席梁冠軍十分激動。他關注到本次閱兵徒步方隊體現“一老一新”,“一老”是抗戰老部隊,“一新”是軍事力量結構新布局,“這既致敬了永不褪色的抗戰精神,又展現了新時代強軍風貌,彰顯歷史使命與時代擔當的融合。”
新型坦克、步兵戰車等新一代傳統陸戰兵器,無人、水下、網電等領域新型作戰裝備,高超聲速導彈、戰略導彈等國之重器……裝備方陣宛如一條鋼鐵巨龍,動地而來。觀禮台上,巴西華人華僑青年聯合會會長周偉不停拍照,記錄精彩瞬間。
“有幸在現場看到中國現代化的軍隊和裝備,我感到無比自豪!”周偉說,巴西華人華僑青年聯合會在當地組織僑胞集體觀看閱兵直播,跨越10多個小時的時差,感受偉大抗戰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為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的人民軍隊點贊。
“80年前,中國人民付出巨大犧牲,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與世界人民一道捍衛了人類的尊嚴與和平。這場盛大的閱兵既是為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也是為了凝聚和平發展力量,攜手邁向未來。作為青年華僑,我深切感受到祖國的強大與自信。”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泰國河北總商會會長郭曉輝說。
傳承赤子情懷 賡續奮斗精神
“這不僅是家族歷史,更是萬千華僑抗戰故事的縮影。這份跨越山海的家國情懷,永遠激勵著后人賡續精神、奮勇前行”
“無數革命先輩的犧牲與付出,換來祖國今日的和平與強大。我們要永遠銘記那段歷史,並代代傳承下去!”觀禮台上,緬甸歸僑、雲南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歷史研究會會長林曉昌舉起手機,拍下獵獵旌旗,並記錄下心中最強烈的心聲。此刻,義父林福來生前常常講述的南僑機工往事浮現眼前——穿越轟炸運送機槍炮彈,含淚埋葬戰友遺體,在泥石流中搶通道路……
1939年,滇緬公路成為維系抗日戰略物資輸入的“生命線”,但中國國內極度缺乏熟練司機與修車人才。在南僑總會的號召下,短短數月間,超過3000名南洋華僑青年毅然回國,成立“南洋華僑機藝工程回國服務隊”,即南僑機工,投身抗日戰場。林福來正是其中一員。
從出資在雲南畹町建起“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碑”,到推動在畹町建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日紀念館,這些年,林曉昌持續挖掘、研究和傳播南僑機工歷史。“這既是對父親及其犧牲戰友的告慰,也是提醒年輕一輩不忘歷史、奮發圖強。”他說。
抗戰烽火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將全民族緊緊凝聚在一起。海內外中華兒女空前團結,共赴國難。那段歲月,至今仍深深鐫刻在許多華僑家庭的記憶深處。
“從小,我就聽長輩們講,我的二姑爺爺為支援抗戰,變賣他越南公司所有財產,購置醫療器材和藥品送到前線,並帶領我的3位叔公作為軍醫奔赴戰場救治傷員。”年近八十的挪威僑胞、杭州市僑聯海外顧問馬列堅定地說,“這不僅是家族歷史,更是萬千華僑抗戰故事的縮影。這份跨越山海的家國情懷,永遠激勵著后人賡續精神、奮勇前行!”
閱兵開始前,《鬆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衛黃河》《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抗戰歌曲在天安門廣場回蕩,訴說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人群中,毛裡求斯新唐人街基金會主席林海岩眼眶濕潤。
“這幾首歌,我自幼耳熟能詳,父親常常一邊哼唱,一邊流淚。”林海岩說,作為在海外出生的華裔四代,他在父輩們愛國情懷的熏陶下長大。“1949年10月,得知新中國成立的喜訊,我的祖父林文璇在路易港唐人街升起當地第一面五星紅旗。之后每年的10月1日,他都會關閉店鋪帶領子女參加各種慶祝活動,這份家國儀式感延續至今”。
凝聚復興力量 共促和平發展
“觀禮后,激動之余我更感使命在肩。我將把這份自豪化作繼續支持祖國建設、促進中外交流的堅實行動”
紀念,不僅是重要歷史節點上的一次駐足,更寄托著對堅守和平的孜孜追求。多位受訪僑胞表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歷史擔當和責任。從偉大勝利走向偉大復興,在中華民族勇毅前行的新征程上,華僑華人扮演著重要角色。
旅居海外40多年來,梁冠軍頻繁往返於中美,不僅積極回國投資興業,還持續助推中美企業合作,為兩國民間交往架起友誼橋。“觀禮后,激動之余我更感使命在肩。我將把這份自豪化作繼續支持祖國建設、促進中外交流的堅實行動。”梁冠軍說,“我將當好招商引資的‘牽線人’,讓更多人回鄉投資興業,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僑力”。
周偉也構思了新的文化交流計劃。“把偉大抗戰精神轉化為守護和平的實際行動,華僑華人大有可為。”他介紹,他所在的僑團近年來創新活動形式,不僅經常舉辦中巴文化活動,還組織華裔青年回國開展“尋根之旅”,參觀抗戰歷史紀念館、聽老兵講述抗戰故事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幫助年輕一代華裔更好地理解歷史、珍惜和平”。
在英國,朱小久積極推廣中華文化,還義務擔任當地一所中文學校校長11年。她創建的英中律師協會已有30多年的歷史,為兩國法律從業者搭建起交流平台。“和平來之不易。外祖父那代人浴血奮戰,為我們贏得了和平的生活。今天,祖國的輝煌成就讓海外華僑華人感到無比自豪。”她說,“我們在海外要講好中國故事,樹立良好形象,積極發揮橋梁紐帶作用,讓更多人了解中國和中國人民始終是和平的維護者,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你的眼睛,是那樣清澈透明。你的眼神,是那樣剛毅堅定……”作為旅歐作曲家,朱培華曾與詞作家楊曉光合作,共同創作紀念革命烈士方志敏的歌曲《你的那雙眼睛》,打動了許多人。“一位外國友人聽完歌曲及背后的故事后,高度贊賞中國共產黨信念堅定、意志頑強。”朱培華表示,中華民族從苦難走向輝煌,這段崢嶸歲月為他的音樂創作提供了許多靈感。未來,將繼續以音樂為媒,向海外講好中國故事。
“海外華僑華人是促進中外友好、講好中國和平發展故事的民間使者。”馬列介紹,從團結挪威僑胞反“獨”促統,到舉辦多場中挪經濟文化交流活動,從堅持多年幫扶家鄉希望小學,到助力杭州西湖申遺,“旅居海外30多年,祖國和家鄉始終在我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