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80多年前,一群瓊籍華僑回到故鄉,組成“瓊崖華僑聯合總會回鄉服務團”和“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這兩支英雄隊伍——
“我們是保鄉的戰士,我們是衛國的先鋒!”(抗戰烽火中的華僑華人)
孫海天 史志鵬
2025年08月29日08: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位於海口青少年活動中心廣場的“瓊崖華僑聯合總會回鄉服務團”雕塑。本報記者 孫海天攝

位於海口青少年活動中心廣場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雕塑。本報記者 孫海天攝

1939年6月初,符克率越南瓊崖華僑回鄉服務團42名團員,乘輪船取道香港回瓊參加抗戰。圖為符克(左)在輪船上留影。資料圖片(受訪者提供)

掃碼觀看視頻

80多年前,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上海南島。一群風華正茂的瓊籍華僑,辭別了南洋的安逸生活,毅然奔赴烽火連天的故國家鄉,投身於偉大的抗日戰爭。他們,組成了“瓊崖華僑聯合總會回鄉服務團”和“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這兩支英雄隊伍。

海南省海口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廣場,描繪這兩支英雄隊伍的紀念雕像巍然矗立。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的雕像基座上鐫刻著:“再會吧,南洋。你海波綠,海雲長,你是我們第二的故鄉……我們要去爭取一線光明的希望。”

一曲《告別南洋》,唱不盡他們的熱血與柔情。時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一批批市民、游客在兩尊紀念雕像前動情吟唱,重溫那段崢嶸歲月,感受瓊僑這份跨越時空、一脈相承的家國情懷。

勇渡海峽返瓊抗戰

來自越南、新加坡、泰國等地的240多名瓊僑青年,分5批沖破封鎖線,踏上故土

1939年4月15日,夜幕下的硇洲島(今屬廣東省湛江市)海風凜冽。32名瓊籍青年化裝成難民,悄悄登上一艘准備駛過瓊州海峽的帆船。

他們是瓊崖華僑聯合總會回鄉服務團香港團的首批成員。據時任服務團總團中共特支書記符思之回憶,出發前的部署近乎悲壯:艙面上是“敢死隊”,每人領一把匕首和一包胡椒粉。如在海面上遇到敵人上船檢查,就一對一,先向敵人臉上拋胡椒粉,然后匕首見紅,或抱死敵人跳海﹔艙底是“后備隊”,若與敵人發生搏斗,就要上來支援。

彼時,日軍已侵佔海南島,瓊州海峽被嚴密封鎖。這條歸鄉路,也是一條“生死路”。

服務團成員張奮在回憶錄中描繪了那驚心動魄的一夜:小小的帆船“像個大鏵,斜犁著海面,耕得浪潮嘩啦嘩啦地響”,日軍巡邏艦的探照燈光柱不時劃破夜空。經驗豐富的船家憑借高超的操舵技術,在黑暗中與敵艦“捉迷藏”,時而落帆漂流,時而借浪急行。直到東方開始破曉,隱隱露出一線曙光。

船駛進港,張奮問:“船家,這是什麼地方?”

“鋪前港!”

“山丘上的碉堡呢?”

“是日寇的軍營!”

“我們返瓊了!”

此后數月,來自越南、新加坡、泰國等地的240多名瓊僑青年,分5批沖破封鎖線,踏上故土。另外有7名團員在途中被日軍殺害。

返鄉人中,有林鴻魁、林龍猷這樣的父子兵,也有商人子弟,如一位姓蔡的僑商之子,說服家人,放棄了橡膠園和咖啡館的舒適生活﹔有年僅14歲、瞞著家人在街頭賣花籌款的何佩玲,更多的是心懷“國難當頭,匹夫有責”信念的普通店員、工人和學生。

紀念雕塑創作者、海南省雕塑藝術學會會長陳學博在研究這段歷史時深受觸動:“服務團裡有很多家境優渥的青年,在國外過著很好的生活。但看到國家有難,他們毅然放棄了一切,回鄉抗戰。”

“我們是保鄉的戰士,我們是衛國的先鋒!瓊崖已到危險關頭,快起來為家鄉奮斗!”由團員朱明譜寫的《瓊崖華僑回鄉服務團團歌》,唱出了他們的心聲。

為抗戰貢獻力量

3200多名南洋青年毅然回國,瓊僑佔了1/4﹔超過1000名南僑機工獻出了寶貴生命,其中瓊籍機工400多人

服務團抵瓊后,迅速分散至瓊崖各地。他們成立了三四十人的歌劇隊,以群眾喜聞樂見的瓊劇、話劇、活報劇等形式,在文昌、萬寧、樂會、瓊東、瓊山等縣巡回演出,喚起同胞抗日熱情。

團員周訓堂是當時頗受歡迎的瓊劇小生,他自編自唱的《順民嘆》,控訴日軍暴行,常令台下觀眾感同身受、淚流滿面。服務團還深入村庄開辦夜校,創辦《團刊》《救亡呼聲》等刊物,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宣傳抗日。

醫療救護是服務團另一項重要工作。服務團返瓊時,帶回大批奎寧等藥品、醫療器械等寶貴物資。這些對於當時缺醫少藥的瓊崖來說是雪中送炭。在文昌、瓊山等地,服務團先后開設多個醫務所,為抗日軍民和當地百姓免費送醫送藥。團員馮敬文因成功救治一位被日軍連刺八刀、生命垂危的婦女,被當地群眾譽為“神醫”。

服務團還為瓊崖抗日獨立總隊舉辦了3期醫務人員培訓班,培養了90多名緊缺的戰地醫生和護士。

總團長符克,這位曾在延安學習的華僑領袖,更是身先士卒。1940年初夏的一個傍晚,文昌潭牛鄉一座簡陋的農舍裡,一位婦女因反抗日軍侮辱,被連刺數刀,急需輸血。得知所需血型后,O型血的符克脫口而出:“抽我的吧,快!”殷紅的血液從他的血管裡抽出,緩緩注入傷者體內,一個生命得救了。

在服務團開展救亡圖存的同時,一支由800多名瓊籍華僑組成的隊伍,在另一條戰線——滇緬公路上,駕車輸送著國內抗戰急需的戰略物資。他們,被稱為“南僑機工”。

1939年,中國沿海港口大多被封鎖,香港、越南進口通道被切斷,從雲南昆明至緬甸臘戍的滇緬公路,成為國際援華物資唯一陸路通道,但國內缺乏司機和修理工。

愛國僑領、南僑總會主席陳嘉庚振臂一呼,在南洋各地發布《征募汽車修機駛機人員回國服務》通告,短短數月,3200多名南洋青年毅然回國,瓊僑佔了1/4。

對此,陳嘉庚曾評價,海南地方不大,但參加人數多,這說明海南華僑的拳拳愛國之心。

他們中,有放棄薪金、自備全套設備回國效力的高級工程師王文鬆,有不會開車、臨時學習駕駛的王雲峰,有偷偷將年齡少報7歲的大齡機工陳昭藻,還有女扮男裝的“海南媳婦”、被譽為“當代花木蘭”的李月美……

“一輛新卡車在南洋能開五六年,在滇緬公路上只能跑五六個月。”南僑機工后人張雲鵬說。這條1146公裡的公路上,駕駛員要面對“二十四道拐”、鷹嘴崖等險峻路況,要防范瘴瘧等疾病侵擾,還要時刻躲避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

瓊僑機工羅開定在深夜冒雨運送物資時,車輛被倒下的大樹砸中,身受重傷的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忍著劇痛不斷按響喇叭呼救,惦念著滿滿一車的軍用物資。負責運送汽油的瓊僑機工張修隆,炸彈無數次在他身邊爆炸,濺起的泥土蓋住大半個身子。日軍飛機一走,他拍拍身上的土,繼續趕路。期間,超過1000名南僑機工獻出了寶貴生命,其中瓊籍機工400多人。

烽火家書赤子心

“假使遇有不幸,也算是我所負的歷史使命完結了,是我的人生的最大休息了”

1939年夏,西貢(今越南胡志明市)碼頭,即將率團返瓊的符克,將年僅4歲的女兒符曼芳抱上輪船,對她說:“帶你去看大海!”船即將啟航,他又把女兒抱下船,交還給妻子。

這次送別,成了父女間的訣別。1940年8月,為爭取國共合作抗日,符克前往國民黨駐地談判。不幸的是,他遭頑固派殺害。在家書中,他曾寫道:“假使遇有不幸,也算是我所負的歷史使命完結了,是我的人生的最大休息了。”

符克的家書展現出濃濃的家國情懷:“爸和哥!你們寵愛和撫育我的艱苦和盡職,我時刻是牢記著的……我相信你們是了解的,國家亡了我們就要做人家的奴隸了。抗戰救國爭取勝利,不是少數人所能負得起的。我之參加革命工作也希望你們放大眼光與胸懷,給予無限的同情與原諒吧!”“爸和哥,別挂心吧!把日本侵略者趕出國土以后,我們一定能夠得以共敘天倫之樂的!”

幾十年后,符曼芳從叔父那裡,見到父親寄回的家書。“團圓,我爺爺一直等著,但沒等到。”符曼芳說,“帶回的家書一塊一塊,我花了很長時間拼了起來,一個字都不漏掉。每看一次,就流一次淚,我為父親自豪!”

最近,海南師范大學檔案館館員、海南省典籍整理與研究基地特約研究員楊中曦在整理舊檔案時,又有了新發現。“我們找到了兩篇符克在上海國立暨南大學就讀時,以筆名發表的佚文。”

楊中曦介紹,一篇是詩歌《故鄉》,另一篇是文章《青年應有的態度和精神》,“在詩中,他揭露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呼喚華僑歸來,將故鄉開辟成樂土﹔在文中,他倡導青年應朴實耐勞,要有為國犧牲的精神。”

海南省博物館陳列著一件珍品——南洋瓊僑贈予瓊崖抗日獨立總隊領導人馮白駒的一塊懷表。

“這塊懷表,是瓊僑與瓊崖軍民‘血火同盟’的具體體現。”海南省博物館副研究館員賈世杰說。當時,馮白駒領導的隊伍接連取得潭口渡口阻擊戰、羅板鋪伏擊戰等勝利,成為瓊崖抗戰的中流砥柱。它見証了華僑對瓊崖抗戰的鼎力支持,也濃縮了那段烽火歲月裡血濃於水的深情。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香港,瓊僑回鄉服務團與海外的聯系和僑援徹底中斷。后來,絕大多數團員根據個人意願和工作需要,正式並入瓊崖抗日獨立總隊及各級黨政機關,繼續在不同崗位上戰斗。

南僑機工的命運同樣隨戰局跌宕。1942年5月,日軍切斷滇緬公路,運輸任務中止。南僑機工一部分返回南洋,一部分留在國內,還有許多人加入了中國遠征軍,繼續抗戰。

如今,硝煙散盡,海晏河清。人們不會忘記,曾有這樣一群瓊崖兒女,以青春和生命,為家國大義寫下滾燙的詩行。

(責編:李慧博、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