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環境下的歐洲華裔青少年正處於認知系統形成的關鍵階段,是思考“我是誰”“我來自哪裡”的身份界定、群體歸屬、文化選擇的形塑關鍵期。由於其社會化進程還在進行中,身份認同尚未完全固定,更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與年齡較大的新生代相比,呈現出強烈的不確定性和易變傾向,表現出文化身份認同的迷思。例如,有受訪者表示,“我對自己的族裔身份不太確定。因為我有德國護照,而且大部分時間是在德國生活,我的德語比漢語好,但是我又熱愛中國的文化和傳統,而且感覺我和這些聯系很緊密。”那麼,作為在多元文化場域下成長的年輕一代,歐洲華裔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如何形塑著他們的文化認同?應該從哪些方面幫助其消解文化認同困惑、強化其中華文化認同感?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
由於華裔青少年尚未步入職場,其人生的經歷和對文化特點的感悟主要來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同輩交往,家庭、中文學校、朋友圈層構成了其生活的主要場域,也是最能影響其文化認同的主要力量。當代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認為,場域包括文化場域、法律場域、政治場域、教育場域等,它並非物理空間,而是想象、動態權力關系的網絡架構,是語言符號、權力、個人策略等博弈的場所。場域不僅具有物理屬性,是具體的、有形的場所,同時還是一種抽象的、無形的關系網絡,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融,文化認同在此建構與形塑。此外,不同場域之間並非封閉、固化的,而是通過互動相互影響,形成一個系統的關系網絡,共同形塑著華裔青少年的中華文化認同。
本文結合對來自德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等歐洲國家40名華裔青少年及其家長和中文學校校長的深入訪談,試圖剖析家庭、中文學校、朋友圈層三大場域對歐洲華裔青少年中華文化認同的影響,力爭呈現復雜多元的個體差異性,盡量避免“進入一種簡單化的集體意識”分析。最后,從三大場域的特點出發,提出消解華裔青少年文化認同困惑、強化其中華文化認同的對策建議。
一、文獻回顧與資料來源
(一)文獻回顧
近年來,歐洲華裔新生代的認同問題受到學界廣泛關注,已有研究成果主要聚焦兩個方面。一是對影響歐洲華裔新生代文化認同因素的探討。劉悅把影響歐洲華裔新生代文化認同的因素分為三類:移民歷史、移居國的移民政策、移居國與祖(籍)國關系等宏觀維度因素﹔家庭、族群、職業等次宏觀維度因素﹔代際、婚戀、家庭觀等華裔新生代“自驅動”的微觀維度因素。張永廣探討了文化社區與海外華裔新生代身份認同的關系,認為中文學校在成為提升華裔青少年族裔認同最佳場所的同時,也成為當地華人文化社區構建的中心,在增進族裔身份認同的同時,也有利於華人群體彰顯社會存在及進行政治參與。董麗雲通過對一位華裔新生代自我敘事的深描,試圖理解社會語境、教育、媒體等因素對華裔新生代在地文化認同建構機制的影響,揭示了多重文化場域下政治意識形態的博弈。二是對歐洲華裔新生代認同特點的剖析。王春光對法國溫州人的文化建構進行了研究,認為華裔新生代確實在國家認同上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張力,更傾向於法國認同,但是其父輩在不斷強化他們對中國的認同。嚴曉鵬團隊通過對意大利華裔新生代的調查,發現意大利華裔青少年具有強烈的中國人身份認同,並表現出了較強的中華文化認同。袁素華認為,歐美華裔新生代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相當淡薄,他們渴望融入當地社會,主動“西化”。英國學者大衛·帕克通過對54名英國華裔青年的研究,提出“部分認同”(partial identifications)和“有條件從屬的主觀性”(subjectivity of conditional belonging)兩個概念。
總之,學界關於歐洲華裔新生代文化認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尚缺乏對這一群體的細化探討。基於此,本文將研究對象界定為12~18歲的歐洲華裔青少年,這一年齡段正是從兒童到成人的過渡時期,也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華裔青少年是未來中外文化交流的主力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希望海外華裔青少年,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讓更多國家和人民了解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成為住在國人民同中國人民友好交往的民間使者。”加強對這一階段華裔新生代中華文化認同的考察,具有重要意義。
(二)資料來源
本文的訪談資料主要來源於參加2023年和2024年“中國尋根之旅”夏令營溫州大學營的華裔青少年。兩次夏令營共有來自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十余個國家的110名華裔青少年參與。訪談資料的收集始於開營前的兩個月,一直持續到結營后的一個月,每年共計五個月時間。開營前,筆者根據報名材料通過網絡發放《營前調查活動表》,主要了解華裔青少年的家庭狀況、父母職業、中文水平等基本信息,為優化營地課程提供依據,也為選定深度訪談對象做好鋪墊。同時,開營前后通過微信與營員家長、所在中文學校老師溝通,了解營員的語言學習、興趣愛好等情況。兩次夏令營期間,筆者共對40名華裔青少年進行了深度訪談。在整個調研過程中,共形成十幾萬字的半結構化訪談筆記,為深入了解歐洲華裔青少年的中華文化認同打下了堅實基礎。此外,2023年7月至2024年8月,借助“滾雪球抽樣”策略,筆者共發放764份“歐洲華裔新生代的文化認同”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700份,這也構成了本研究的材料來源。
本文40名訪談對象均為“華二代”,但又可分為兩類:一是在歐洲出生和成長的移民2.0代(23人)﹔二是在中國生活了一段時間后再出國的青少年(17人)。該群體又可細分為三類:6歲學齡前出國的1.75代(9人)、6~13歲小學期間出國的1.5代(6人)和13歲后出國的1.25代(2人)。在父輩職業方面,既有從事傳統中餐館和批發零售業的非技術移民群體,也有以技術性移民為主的高層次人才群體﹔在性別方面,男生18人,女生22人﹔在住在國方面,10人在德國,8人在法國,8人在西班牙,7人在意大利,7人在英國﹔在血統方面,純中國血統的有32人,混血8人。以上情況也比較符合華僑華人在歐洲國家的整體分布情況。截至訪談時間,大部分受訪者都是多次回國,以4~6次居多,最高者多達14次。為保護訪談者個人隱私,訪談資料均採取匿名處理。
二、家庭:形塑華裔青少年中華文化認同的主要場域
語言學習和文化認同有著直接關聯。語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石,承載著文化因子,“華裔青少年對語言的情感反映出對文化的認同程度”,“華人的文化認同很大程度上受其書寫語言的影響”。中文是華裔青少年了解自身文化身份的“入口”和“大門”,或稱之為“萬花筒”,學習中文會對華裔青少年的身份認同起到關鍵作用。而語言和文化的學習受到家庭的直接影響,家庭是形塑華裔青少年中華文化認同的主要場域。
(一)家庭語言環境的影響
良好的語言環境是語言提升的關鍵。作為社會的最小單位,家庭是祖語習得的起點,對孩子的語言能力、價值觀念、文化認同等方面的影響巨大。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華裔青少年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初期,家庭的種種觀念必然會影響其三觀的塑造,進而影響其思維模式與行為方式。家庭對待中文和中華文化的態度,直接影響著孩子的中文水平和文化認同。大量調查也表明,把國語普通話或方言作為主要家庭用語的移民家庭,其孩子的中文水平也相對較好。
傳承本民族文化是華裔父母的責任,要一代一代傳下去,不然文化就斷根了。而且不學中文會產生聯動效應,一個孩子放棄學中文,會影響到家族其他孩子,應該引起重視。
我覺得德國華裔青少年的文化認同主要取決於家庭的態度,如果家庭覺得中文重要、華裔的身份重要,孩子也會被家庭影響,覺得很重要。尤其是在目前德國整個政治輿論比較排外的大環境下,孩子更易產生身份認同的困惑,他們會認為既然自己在德國生活就要讓自己融入德國更重要,這個時候家庭或者華裔社區的力量就非常重要了。
華裔青少年普遍認為,“在家堅持說中文”是一種高效且易獲得的學習方式,家庭對待中文和中華文化的態度會對自己具有最直接的影響。
我爸媽都是傳統文化的愛好者,並利用業余時間在中文學校教授中文。我從小深受家庭熏陶,對祖國文化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喜讀古詩詞,愛聽中國史,時常弄箏吹笛以為樂。
我對中國的感情非常強烈,覺得自己從出生(心)就屬於中國,這和我的家庭有關。我爸媽和我的親戚這個圈層大家都是中國人,而且都對中國高度認可。
歐洲華僑華人家庭對中文的態度及重視程度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歐洲華僑華人社會的變遷。歐洲華僑華人大多是改革開放后遷出的新移民,第一代移民處於創業適應期,他們忙於工作,對下一代的教育無暇顧及,不得不把孩子送回國內由祖輩撫養,對於留在身邊的華二代也是顧及不多。隨著第一代移民創業進入穩定期,以及大量高技術移民的加入,他們對子女的中文教育更加關注,大多會盡力營造良好的家庭母語環境。
我女兒中文不太好,我先生是德國人,不會講中文,在家裡我盡量跟女兒講中文,溝通起來很費勁,要花很多時間,有時候我都想直接用德語算了,既省時又省力,但我不能。如果家裡的中文環境沒有了,孩子的中文就徹底完了,所以我一直堅持在家裡用中文和女兒溝通,一有機會就帶她來中國。
這一案例很具有代表性。作為新移民,父輩“許多人無法擺脫他們關注中國未來發展的強烈中國人意識,多數人在內心深處希望他們的后代能夠傳承中國人的價值觀。”他們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夠學中文,了解中華文化,形成了“加強民族意識,促進母語教育和弘揚中華文化”的共識。尤其是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文的經濟價值愈發凸顯,學中文往往會成為華人家長的執念,因此大多會在家裡盡量營造良好的語言環境。
(二)混血家庭不同語言策略的影響
在混血華裔青少年家庭裡,家庭用語更加多元,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不可避免地會對孩子的語言學習、文化接納產生較大影響。調查表明,混血華裔青少年的中文水平普遍不高,很多不具備基本的聽說能力,讀寫能力更是較差,對中華文化的了解較少。如在接受訪談的8名混血華裔青少年中,有3名基本不會說中文,隻有1名具備基本的讀寫能力。他們學習中文的動力主要來自於家庭,尤其具有中國血統的母親或父親的影響尤為關鍵。
來自德國的混血華裔青少年YY和YZY的案例很具代表性。雖然YY和YZY的媽媽都是中國人,父親都是德國人,家庭用語主要是中文和德語,但由於兩個媽媽對待中文的態度不同,使得兩個華裔青少年的中文水平以及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有很大差異。YY的媽媽長期堅持教孩子學習中文,傳授中華文化,過中國傳統節日,並堅持送孩子去中文學校學習。YY雖然中文讀寫一般,但能熟練聽說,而且深受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影響,喜愛中華文化,沒有文化身份認同的困惑,甚至表現出非同一般的“中國心”。
其實我們家的交流用語是多元的,中文、德語、英語都有,但我會盡力用中文和孩子們交流。我出生在軍人家庭,父親是第一代從事“兩彈一星”的專家,所以孩子小的時候我就經常陪他看《跨過鴨綠江》等戰爭片,教他朗誦《少年中國說》。孩子很敬重中國人民的偉大精神,這也是我的初心。
相反,YZY的媽媽對於孩子的中文學習比較隨意,雖然在家裡也曾用中文和孩子交流,但沒有長期堅持下去,對中國傳統節日也不重視,導致孩子基本上不會說中文,對中華文化了解很少。
我覺得我是德國人。我更喜歡過聖誕節,不太喜歡中國傳統節日。
可見,在混血家庭中,父母的堅持以及語言環境的營造是混血華裔青少年學習中文、了解中華文化的關鍵所在。
(三)家庭跨文化沖突的影響
在華人移民家庭場域中,由於父母和子女兩代人“被當地社會同化”的取向和速度不同,家裡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代際沖突,除此之外還有移民家庭特有的跨文化沖突。一方面,作為外來移民的父母極力想讓孩子學中文,了解中華文化,採取中國傳統的嚴格教育方式。他們送孩子去中文學校,讓孩子回國參加尋根、研學活動,甚至到中國留學,極力幫助孩子把自己的“根”留住。另一方面,大部分歐洲華裔青少年在住在國出生成長,基本沒有祖(籍)國的成長經歷,他們在當地完成社會化過程,時刻處於中西文化的沖突之中,對父母的教育方式並不配合,導致家庭關系緊張,代溝加深。由此可能會使華裔青少年產生逆反心理,更不喜歡中文,更不願意認同中華文化。
在充滿代際沖突和跨文化沖突的家庭場域中,華裔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在與父母的博弈中建構與形塑,這也是不少華人家庭感到苦惱和困惑的事情。
在學中文這件事情上,我和孩子真沒少斗爭。出來這麼多年,我覺得華二代還是要把根留住。但我們想做的未必是孩子想要的,我們也很迷茫,這個“根”該怎麼留?
我們很多華人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把中文學好,了解中華文化,往大處說要知道自己‘根’在何處,往實際說這有利於孩子今后的發展。可孩子並不認可,他覺得自己的生活圈子都在英國,為什麼要學那麼難學的中文。
總之,家庭是影響華裔青少年中華文化認同的主要場域,如何在跨文化沖突中營造良好的家庭語言環境,對於提升華裔青少年的中華文化認同非常重要。
三、中文學校:形塑華裔青少年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場域
學校是華裔青少年學習的主要場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尤其是公立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傳授知識和文化,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形成公認的社會目標和共同的價值觀念,在文化認同的建構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對華裔青少年來說,其學習場域有二:一是住在國的公立學校,二是中文學校。雖然歐洲大多數國家採取相對包容的文化政策,少數族群也可以選修本族群的母語課程,但時間非常有限。在公立學校主要還是接受住在國的主流文化及價值觀教育,所用語言也主要是當地語言或英語,這必然會對華裔青少年認同住在國文化產生巨大影響。中文學校是華裔青少年在課外時間上的補習性質的學校,當前大部分華人家長都會送子女去中文學校學習中文,接受中華文化的熏陶。中文學校成為強化華裔青少年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場域。
(一)中文學校的文化認同形塑功能
語言文化教育與文化認同、民族自信高度相關,也是促進民族文化認同的有效手段。海外華文教育是面向海外華裔青少年進行民族語言、文化教育的“留根工程”和“希望工程”,是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載體,是海外植根最深、覆蓋最廣、最為有效的中華語言文化教育形式。中文學校是海外華文教育的主體力量,是海外華裔青少年學習中文、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場域。對此,王賡武教授曾這樣評述:“對於維系華人文化遺產,沒有任何別的機構比華文學校更有效﹔他們的課程和教學媒介,確實可將華人文化的價值傳遞給綿延不絕的華人青年。”中文學校也把傳承中華文化奉為自己的辦學宗旨,正如西班牙巴塞羅那中加友好學校校長陳淑芬在談及自己創辦華校的初衷時所言:
海外華文教育並不是單純的語言教學,而是讓華裔子女身在海外仍心系祖國文化尋根的過程,在學習中文的同時接觸了解祖國文化,找到文化認同感,從而漸漸愛上中文,愛上中國文化,追根溯源,這才是我們海外華文教育者的初心。
多位身處海外華文教育第一線的中文學校校長紛紛表示:
影響華裔新生代文化認同的有兩大因素:一是家庭教育,二是華文教育。在家庭教育越來越缺失的今天,中文學校的影響越來越大,責任也越來越大。
隨著海外華人逐漸融入住在國社會,以及華裔新生代逐漸成長為華社的中堅力量,華文教育的形式不斷豐富多樣,教授中文不再是唯一目標,中文學校更加關注華裔青少年的全面發展。除了開設傳統的中文課之外,書法、繪畫、民族舞蹈、手工、民族樂器等中華傳統文化課程已經成為必開科目。這些課程有效增進了華裔青少年對祖(籍)國的文化認知,幫助他們在多元文化環境中找到平衡和歸屬感,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興趣與特長,提高了群體競爭力。此外,在中文學校學習和參加各種活動,使得華裔青少年有機會接觸到其他同齡人,增加了華裔青少年之間相聚和交往的頻率,擴大了他們的朋友圈和社會關系網。有研究表明,華裔青少年在一起,有利於熟悉和適應華人文化和習慣,使華人習俗和傳統受到尊重和包容。反之,華裔青少年在白人或其他族裔的環境中會感到孤獨,從而可能會怨恨自己的父母和族裔文化。這點在訪談中得到印証。
我是小學二年級來意大利的,開始的時候感覺特別孤單,還會遇到意大利孩子對我做歧視性的動作,我既惱火又無助,每天都盼望著早點放學。去中文學校是我一周最期待的事情,在那裡我感覺很熟悉,很放鬆,好像又回到了家鄉。
時至今日,中文學校已經不僅是教授中文、傳播中華文化的單一場所,還發揮著“華人文化社區”的功能,成為華裔青少年的精神家園。
(二)華裔青少年對待中文學校的態度分化
調查表明,歐洲華裔青少年對待中文學校大致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在父母要求甚至逼迫下上中文學校,開始時並不情願,但在與其他華裔青少年互動的過程中,在學校整體氛圍的感染中,他們逐漸適應並喜歡上中文和中華文化,這類孩子佔多數。
媽媽開始送我來中文學校的時候,我不是特別情願,但也沒有抗拒。上了大概一個多月,我在這裡交到了好朋友,體驗了包粽子、畫臉譜,還穿了漢服在舞台上表演,我感覺蠻有趣的,慢慢就喜歡來這了,想了解更多的中國文化。
我第一次去中文學校是8歲,記得當時我是被我媽連拉帶扯弄過去的,有半年的時間都是在我媽的“脅迫”下去上,后來我才慢慢習慣。
但也有一小部分孩子會一直抗拒,直至最后放棄中文學習,這部分孩子通常缺乏家庭祖語環境。
孩子七八歲的時候我就給他送到了中文學校,但他很抗拒。那時候孩子還小,在我的堅持下也勉強去了,這樣大概持續了兩年多。后來到了青春期,孩子很叛逆,拒絕去中文學校,怎麼說也沒用,后來就放棄了。
另一種是自願去上中文學校,並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他們通常有非常好的家庭祖語環境,但這類孩子是少數。
六七歲的時候媽媽讓我去中文學校,我很開心,也很願意。我覺得中文學校特別好玩,能學習中文,還有各種中華文化體驗,重要的是我還交到了好多朋友,我真的特別喜歡中文學校。
年幼時,華裔青少年能夠在父母的要求下去中文學校學習,但到了青春期,他們有了獨立的思考和判斷,在“學中文”這一問題上就會出現質疑和糾結:“為什麼要學”,“學了有什麼用”,“太難了,其他課業很重,不想學了”。
中文在這個西方的社會裡究竟有什麼用?既然我們選擇在英國生活,又為什麼要懂中文?有了英語知識不是已經足夠了?
加上一些中文學校教學方式呆板、乏味,令孩子提不起學習興趣,進一步加深了華裔青少年的抗拒心理,從而出現對中文學校反感甚至排斥的情緒。
我現在最怕過周末了,因為一到周末我就要去上讓我頭痛的中文課了,老師講的真的太無聊了,我沒有興趣聽下去。但媽媽對我要求特別嚴格,不允許我不去,每次都會和媽媽大吵,但也無濟於事。
不喜歡中文學校的教學方式,很多時候就是讓你背下來,直接背。我覺得背古詩還有用,但是背那些課文,一點都沒用,因為今天背了明天就忘了……有時候我們整堂課都在做練習冊,在課堂上我都要睡著了。
總之,中文學校是形塑華裔青少年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場域,改變華裔青少年對待中文學校的態度是提升這一場域影響力的關鍵所在。
四、朋友圈層:形塑華裔青少年中華文化認同的獨特場域
與他人交往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基本心理需要,對於青少年的成長及其個性的形成都具有特殊意義。有學者認為,同齡群體對學生個體的影響具有“高參照性”。由於華裔青少年還未步入職場,尚未真正進入社會歷練,更易受到同齡群體行為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影響,更易接受同齡群體所樹立的行為准則。朋友圈層作為華裔青少年生活的主要文化場域之一,對其中華文化認同的影響不容忽視。
(一)朋友圈層影響的普遍性
美國社會學家大衛·裡斯曼(David Riseman)強調,在易於產生他人導向人格的現代社會,同齡人的觀點更易成為個體行為的指導,同齡群體是現代社會最重要的社會化機構。同齡群體對個人有較強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其群體規范和價值觀往往被個體當作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參照系。而且同齡群體的社會化會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逐漸擴大,尤其是進入青春期后,同齡群體的影響日趨重要,甚至在某些方面遠超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員的影響,他們通過與同伴互動,探索自己的身份和價值觀。朋友群體中的文化認同也會對青少年的價值觀產生一定影響,他們可能會接受並融入朋友群體的文化習俗和價值觀,從而塑造自己的文化身份。
筆者對700名歐洲華裔新生代的調查表明,33.3%的受訪者把學習中文的動力歸因於交友,即尋求更多志同道合朋友的需要,12%的受訪者認為自己學習中文是受到了朋友的影響。在40名訪談對象中,大部分都認為朋友對自己產生了影響。
我覺得對我價值觀影響最大的是我長大的地方,我的父母、家庭和朋友,尤其是和我混在一起的朋友。和朋友在一起會更隨意,我們相互交流流行的東西,一起探討問題,朋友喜歡的人和事也會影響到我。
怎麼說呢?和好朋友在一起會很放鬆,也有聊不完的話題,這種感覺和在家和學校完全不同。當然,朋友的喜好也會對自己有影響,有時候明明知道朋友的想法有些偏激,但自己還是會受到一些影響。
我七歲開始學中文,都是媽媽逼著去的,前幾年都不喜歡,一直持續到我上初二,我才開始有興趣,主要是在這兒我交到了很多華人朋友,和他們用中文說話聊天感覺挺好的。
還有一些華裔青少年為了得到當地朋友的認可,會千方百計掩蓋甚至改變自己的相貌特征,否認自己身上的“中國性”。
我從來沒有真正想去中文學校,因為我更喜歡和西班牙朋友玩,我不喜歡自己是中國人,我想改變自己,讓我的西班牙朋友認為我和他們一樣,就是真正的西班牙人。
也有少數華裔青少年表示自己不會受到朋友的影響,會極力保持“自我”。
我覺得自己是不會輕易受到別人影響的那種人,而且我快成年了,我有自己的價值判斷。相反,我身邊的朋友反而會受到我的影響。
可見,不管是受朋友的影響還是影響朋友,都充分說明了朋友圈層的重要性,朋友的文化認同會對華裔青少年產生影響。
(二)華裔青少年朋友圈層的特點
歐洲華裔青少年大多就讀於住在國的公立學校,他們與當地學生朝夕相處,而且不少新移民與其他族群混居,這都使得華裔青少年的交際圈不斷拓展,朋友來源更加多元化。與父輩不同,華裔青少年的朋友中既有華人,也有當地人。根據問卷調查結果,48%的華裔新生代表示自己的朋友是華人和非華人各佔一半的比例,33%表示自己的朋友主要是華人以外的其他群體,隻有19%表示自己的朋友以華人為主。可見,華裔青少年的朋友群體與父輩相比已經發生巨大變化,這也說明他們已經融入或正在融入住在國主流社會。
華裔青少年的文化身份認同與朋友族群的來源呈現一定的正相關性,即如果當地朋友居多,則更易融入住在國主流社會,更願接受住在國主流文化,反之亦然。
我的朋友以華人為主,雖然也有意大利人,但關系就沒那麼好。我們(華人朋友)經常一起參加中文學校組織的活動,覺得特別有意思,中華文化太博大精深了,我們還約好一起去中國參加尋根活動。
我的朋友80%以上都是德國人,15%左右是中國人,還有其他國家的朋友。我覺得德國朋友對我的影響更大,我覺得自己也更像德國人。
我六歲開始學中文,開始還挺開心的,作業多起來后,我就有點抗拒了,不想學中文了。大概八九歲的時候,我發現我的好朋友怎麼都會中文了,太厲害了。這對我刺激很大,我覺得自己得好好學中文了。
青少年時期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結交朋友的黃金時期,朋友圈層對華裔青少年文化認同的影響不容忽視,應引起關注。
五、結語:提升華裔青少年中華文化認同的建議
家庭、中文學校、朋友圈層作為華裔青少年生活的主要場域,對其中華文化認同的形塑有著重要甚至決定性的影響。對此,華人家庭、中文學校、華社以及相關部門需共同努力,營造良好的語言、文化以及交友環境。
在華人家庭方面,一是積極營造有利於接觸中華文化的家庭氛圍和社群氛圍。建議父母在家庭日常交流中盡量使用中文,在家庭裝飾和擺設中盡量使用中國元素,引導孩子傳承勤勞節約等傳統美德。二是創造沉浸式體驗中華文化的機會。建議經常帶孩子參加華社組織的各種中華文化活動以及小型華人家庭聚會,給孩子創造學中文、感受中華文化的文化場域。也可多給孩子提供回祖(籍)國的機會,既能讓孩子更加直觀地品嘗中華美食、欣賞中國美景以及影視作品等感官式體驗活動,也可以結交更多的華裔青少年朋友。
在這個問題上家長不能著急,但不能放棄,平時可以多帶孩子去參加華人家庭聚會,多去有中文標識的地方,激發孩子學習中文的興趣。
現在孩子就對美食、美景感興趣,說實話,對中華文化沒多大興趣。但沒關系,我一有時間就帶她回國,游覽大好河山,品嘗各種美食,慢慢地她對中國有興趣了,想了解中國,想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了,這就成功了一半。作為家長一定不能著急,更不能和孩子搞對抗,要學會變通,但自己不能放棄文化氛圍的營造。
在中文學校方面,需改變了解中華文化就要先學習中文的傳統思維模式,把培養華裔青少年對中華文化的興趣作為出發點。學校在進行語言教學的同時,也要重視文化教學。訪談發現,不少華裔青少年對中國歷史有興趣,但平時接觸機會有限,住在國主流學校的歷史課也很少談及有關中國的情況,甚至歪曲中國歷史。可以設計靈活多樣的文化課程,把歷史故事、傳統節日等文化教學活動貫穿到語言詞匯的學習中,把中國歷史、地理以及華人的移民歷史融入課堂,並引導學生關注時事與現代中國。
英國的歷史教科書對鴉片戰爭這段歷史隻字不提,我也是十五六歲的時候從父母那裡了解到的,然后就自己查資料。我覺得這是中國人的痛苦記憶,不能被抹殺,要讓更多的英國人知道……英國公立學校教的有關中國的東西太少了,中文學校也不怎麼教。
在朋友圈層方面,建議相關部門積極搭建平台,幫助華裔青少年在國內結交同齡朋友,擴大交友圈。一是積極探索“尋根之旅”夏令營和“僑界留守兒童快樂營”的結合,讓華裔青少年的不同群體接觸交流,相互了解國內外生活。二是要不斷創新“尋根之旅”夏令營的活動形式。例如,在國內選拔優秀的青少年與華裔青少年共同參與,搭建華裔青少年結交中國本土朋友的平台。三是積極推動海外中文學校和國內中小學的結對工作,以重大活動、節日為契機,通過線上直播、聊天等形式,定期開展中外學生的交流活動。
總之,華裔青少年在不同文化交織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受到來自家庭、學校、朋友圈等多方面的推拉式影響,是華人移民社群中內心最為敏感、身份認同最為多元的群體。在動態和彈性的文化認同建構過程中,在對自我身份認知、建構和反思等行為進行自主抉擇的過程中,歐洲華裔青少年表現出困惑和迷茫。對此,需要華人家庭、中文學校、華社以及相關部門共同努力,幫助歐洲華裔青少年消除文化身份認同困惑,增強中華文化認同。
摘自:胡春艷:《形塑歐洲華裔青少年中華文化認同的多元場域——基於田野調查的分析》,《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25年第2期。注釋從略,如有需要請參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