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陳錦秀:首位犧牲在抗戰一線的八路軍團長
文、圖/郭嶺鬆
2025年08月07日15:41  來源:中國僑聯

八路軍688團團長陳錦秀

1938年3月12日,是孫中山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及抗戰中犧牲的愛國將士,延安各界舉行盛大悼念活動。毛澤東同志在大會講話中,對中山先生為中國革命作出重大貢獻予以高度評價的同時,特別指出:抗戰八個月以來有幾十萬人為執行神聖任務而光榮犧牲,“從郝夢齡,佟麟閣,趙登禹,饒國華,劉家祺,姜玉貞,陳錦秀,李桂丹,黃梅興,姚子香,潘佔魁諸將領到每一個戰士,無不給了全中國人以崇高偉大的模范。”(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文集》第2卷,第113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講話中提到的陳錦秀烈士,生前系八路軍115師344旅688團團長。1938年1月22日,在河北平山溫塘與日軍作戰時壯烈殉國,成為首位犧牲在抗戰第一線的八路軍團長。

神秘信使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陳錦秀是紅二十五軍的一員勇將。

他1911年出生在河南固始一個貧農家庭,19歲參加紅軍,作戰勇猛,屢立戰功,很快升任營長,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2月,蔣介石組織重兵對鄂豫皖蘇區進行“圍剿”。陳錦秀在戰斗中英勇負傷,無法隨大部隊行動,隱蔽到老鄉家養病。為粉碎國民黨軍“圍剿”,紅二十五軍主力挺進皖西,與戰斗在那裡的紅二十八軍會師。根據鄂豫皖省委的決定兩個軍合編為紅二十五軍,軍長徐海東,政委吳煥先,下轄74、75兩個師。

8月28日,中央派到鄂豫皖蘇區工作的程子華到達鄂東北地區,傳達中央和中革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的指示。鄂豫皖省委委員、鄂東北道委書記鄭位三當即寫信給省委和軍部,希望他們盡快趕回鄂東北,共同商議下一步行動計劃。

這封信事關鄂豫皖蘇區、紅軍生死存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從鄂東北到皖西路途遙遠,中間又有國民黨軍重兵把守,必須選一個政治上可靠、軍事上過硬、機智靈活的人充當信使。剛剛傷愈的陳錦秀承擔了此項重任。他喬裝打扮成做買賣的小商販,走村過鎮,一路跋山涉水,躲過國民黨軍嚴密盤查,經過近兩個月的艱難行程,終於在11月4日,冒著皚皚白雪,將信送到省委和軍部所在地葛藤山。

11月6日晚,鄂豫皖省委和紅軍主力出發,連續突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於11月11日,到達光山縣花山寨與鄂東北道委會合。13日,紅二十五軍再次進行整編,取消師一級建制,下轄233、234、235和手槍團,共四個團,全軍2680余人。16日,紅二十五軍發布《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出發宣言》,開始長征。

國民黨調集30多個團兵力,四處圍追堵截。一路上紅二十五軍從河南羅山出發,歷經安徽、湖北、陝西、甘肅等省,苦戰10個月,沖破敵人重重封鎖,於1935年9月中旬到達陝西延川永坪鎮,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

長征路上,陳錦秀和紅二十五軍廣大官兵一道英勇作戰。1935年8月下旬,紅二十五軍在甘肅涇川四坡村一帶,與敵展開激戰,軍政委吳煥先壯烈犧牲。為掩護主力部隊撤退,陳錦秀所在的223團擔任全軍后衛,頑強阻擊追兵。陳錦秀率領全營戰士死守不退,在友鄰部隊配合下,殲滅國民黨軍一個團,勝利完成掩護任務。

24歲的紅軍團長

1935年9月17日,中共鄂豫陝省委和中共西北工委聯席會議決定,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程子華任政治委員,劉志丹任副軍團長兼參謀長。紅二十五、紅二十六、紅二十七軍分別改編為第75、第78、第81師,共7000余人。年僅24歲的陳錦秀由於作戰勇敢、表現突出被任命為紅75師223團團長,常玉清任政委。

紅一方面軍、紅十五軍團部分領導在陝北合影。前排左起:王首道、楊尚昆、聶榮臻、徐海東﹔

后排左起:羅瑞卿、程子華、陳光、鄧小平

國民黨派東北軍7個師分三路向陝北、陝甘根據地進犯。紅十五軍團決心採用“圍點打援”的戰法,以一部兵力包圍甘泉縣城,同時在勞山一帶設伏殲敵。部隊進入伏擊地點后,敵人遲遲不來,戰士們難免產生焦躁情緒,即便身經百戰的軍團長徐海東也不禁懷疑:“何立中(敵110師師長)一向找著我們打,這回怎麼耍滑頭了,莫非走漏了風聲。”

解放軍葉建民少將回憶:當年自己還是一名班長,不斷安慰戰士們,別著急有水必有魚。下了餌放了鉤,魚一定會來。等魚上鉤,要有耐心,這是考驗我們耐心的時刻。埋伏在葉建民遠處的團長陳錦秀聽到這番話后,頗為贊許,進一步鼓勵戰士們:打伏擊是紅軍制敵的法寶,放心吧,敵人肯定會來咬“鉤”的。

第二天,埋伏了50多個小時的紅軍,終於把“魚”等來了。從午后到黃昏,經過五六個小時的激戰,紅十五軍團斃傷敵師長何立中以下1000余人,俘虜3700余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

打掃戰場時,陳錦秀團長對葉建民講,這一仗之所以打得過癮,是因為敵人也要聽我們軍團首長的指揮。接著,又和225團團長朗獻民一起給葉建民講了“圍點打援”戰術的精髓。

勞山戰役后,國民黨“西北剿匪總部”急忙派兵進佔榆林橋鎮。紅十五軍團決定趁敵人立足未穩,主動出擊,決定以陳錦秀223團作為主攻部隊,拔掉這顆楔入根據地的釘子。10月24日晚,陳錦秀向各營長下達了進攻任務。首先佔領制高點“北山”,而后進攻榆林橋鎮。在其他部隊配合下, 223團攻入鎮內。晌午時分,戰斗尚未結束時,戰士們猛聽團長陳錦秀高聲喊道:“同志們,徐海東軍團長送來特大喜訊,毛主席和中央紅軍已經到達吳起鎮!軍團首長發出號召:‘打好這一仗,迎接黨中央!迎接毛主席!’”

在這一喜訊鼓舞下,戰士們斗志倍增,很快攻佔了整個榆林橋鎮。榆林橋一役,全殲東北軍四個營,活捉團長高福源。經過我軍的教育工作,高福源在以后統一戰線工作中發揮了一定作用。

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后,國民黨極為恐慌,再度派大兵“圍剿”。中央決定在直羅鎮殲滅敵人一到兩個師。1935年11月20日戰斗打響,陳錦秀率223團與友鄰部隊猛打猛沖,很快將敵109師圍困在直羅鎮東南的土圍子當中。總攻開始后,223團數次向土圍子中的殘敵發起進攻,但是因為地形不利且火力沒有組織好,幾次攻擊均未奏效。陳錦秀正准備再次組織進攻時,周恩來、徐海東等領導親自來到223團指揮所。

仔細觀察地形、敵情后,周恩來指示說:先不要硬攻。圍起來,研究好地形,組織好火力。寨子沒有水,敵人守不久,一定會出來的。只要你們准備好,抓住戰機,就能消滅敵人。陳錦秀團長、常玉清政委立刻表示,一定堅決完成任務。同時命令部隊,不僅要消滅當面之敵,而且要做好充分准備擊退前來增援之敵。

果然不出所料,23日夜,敵109師長牛元峰眼見大勢已去,隻得組織部隊分散突圍,均被陳錦秀指揮223團部隊消滅。牛元峰本人被當場擊斃。陳錦秀和223團為直羅鎮戰役——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大西北舉行的奠基禮的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

東征做先鋒

1936年1月,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共同簽發《東進抗日及討伐賣國賊閻錫山的命令》,命令紅軍主力即刻出發,打到山西去,開通抗日前進道路。史稱東征。

紅一方面軍編為“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紅一軍團、紅十五軍團分別編為左、右翼縱隊。陳錦秀的223團因在直羅鎮戰役中表現出的強悍戰斗力,光榮承擔了東征先頭團的任務。接受任務后,按照軍團首長意見,陳錦秀親自挑選了一支由40余人組成的“渡河突擊隊”,進行游泳和水上射擊訓練。隊員都是從各營連抽選的戰斗骨干,均為黨員或團員,年紀在25歲上下,身強力壯、會游泳,幾乎都是從鄂豫皖一路打到陝北、身經百戰的勇士。幾十年后,回憶起這些勇士們,葉建民仍為他們身上洋溢著的革命英雄主義而深深感動:他們對生與死都看得很輕,而對完成每次戰斗任務,卻一點也不含糊。

2月20日20時,東征戰役打響。

紅十五軍團部參謀長周士第代表軍團長徐海東下達了渡河命令。陳錦秀一聲令下,突擊隊分乘三艘木船向對岸駛去。突擊隊登陸后,迅速解決閻錫山部一個加強連,攻克制高點上的敵碉堡。事后,陳錦秀對葉建民說:好險啊,如果突擊隊晚上岸一個時辰,敵人就佔領了灘頭,這個碉堡也難攻破哩。

而后,陳錦秀率領全團主力渡河,鞏固灘頭陣地,掩護后續大部隊陸續渡河。223團挾橫渡黃河之威,勢如破竹,連續攻克賀家窳(窳發淤音,凹陷之意)、義牒鎮等地,接著佯攻文水、強襲靜樂,屢建功勛。1936年4月,紅十五軍團進行擴編,223團擴編為紅73師,25歲的陳錦秀任師長。

東征結束后,陳錦秀調任紅75師師長,又率部參加了西征。

血洒溫塘

盧溝橋事變爆發后,1937年8月初,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紅十五軍團改編為115師344旅,下轄687團、688團,陳錦秀任688團長,韓先楚任副團長,劉震任政訓處主任,盧紹武任參謀長。9月2日,在陝西韓城芝川鎮東渡黃河,開赴前線,投身偉大的抗日戰爭洪流。

9月中旬,陳錦秀率部經原平到達下關附近,作為預備隊准備參加平型關戰斗。9月24日天氣驟變,大雨傾盆,山洪暴發。聶榮臻元帥回憶:“三四四旅走在后邊,闖過去一個多團,另一部分被越來越險惡的山洪攔住了。我看到有的戰士急於過去被洪水沖走了。就同林彪商量,這個旅過來的一部分作預備隊,沒有過來的不再強渡,以減少不必要的犧牲。林彪同意了這個意見。”

未能趕上這場八路軍出師以來的第一次大捷,陳錦秀和全團上下憋著一股勁兒。這時,上級命令688團向大營、沙河方向運動,打掉日軍的一個兵站。陳錦秀在作戰會議上指出:守衛兵站的鬼子是一個中隊,人數雖然不多,但是我們必須認真對付,絕對不能輕敵。一營、二營負責側翼包抄,三營直插兵站基地,一定要發揚紅軍勇猛頑強的戰斗精神,打出我們八路軍的威風來。

經過一夜激戰,688團勝利攻佔敵兵站,擊潰守敵,繳獲大批糧秣和軍用物資。

1937年10月底,娘子關、忻口相繼失守,日軍直逼太原城下。八路軍總部派徐海東率領344旅配合國民黨軍傅作義部保衛太原。陳錦秀與688團晝夜兼程趕到太原附近時,太原已失守。全團奉命轉移到冀西平山、井陘、獲鹿三角地區,相機對正(定)太(原)鐵路、(北)平漢(口)鐵路之敵展開作戰。

井陘煤礦是我國著名煤礦,1903年由中德聯合開採。抗戰爆發后,礦區的國民黨軍驚慌失措,狼狽逃竄,連盞礦燈都沒帶走,連一根電線杆都沒破壞,就將大好煤礦囫圇個兒的拱手留給了敵人。日軍佔領井陘煤礦后,立刻組織生產,大批優質煤不僅充足補給了華北日軍,還源源不斷地運回日本國內。

為了打擊日寇的囂張氣焰、斷敵補給,經上級同意,陳錦秀決定先拿煤礦開刀。

陳錦秀首先派民運股長高農斧和煤礦地下黨取得聯系,摸清敵人實力后,派團政治處副主任吳信泉率領兩個連,在臘月二十七夜間與地下黨裡應外合,發動突然襲擊,消滅日軍30余人,並在礦工配合下,破壞了自來水塔和各種機械設備,整個礦區陷入癱瘓狀態。688團在1938年春節到來前夕,取得的這一重大勝利,極大振奮了部隊和群眾的士氣。

紅二十五軍長征到達陝北后,與陝北紅軍合編為紅十五軍團

日寇遭到打擊后,立刻從石家庄調兵增援平山、井陘兩地守敵。

1938年1月20日,日軍兵分兩路,向方山、洪子店進攻,企圖合圍344旅。徐海東准備伏擊該敵,派688團在南北馬塚山一線設伏,消滅井陘方向來敵﹔689團在溫塘以東布防,阻擊平山來敵。

接到任務后,陳錦秀馬不停蹄立刻率領連以上干部到溫塘周圍實地勘察地形,布置作戰方案。得知井陘方向日軍已經出動的消息后,廣大指戰員要求馬上出擊。陳錦秀要求大家少安毋躁,通過前期對日作戰的經驗,他認為:打鬼子和打國民黨不能採取同樣的方式,紅軍的“三猛”(即猛打、猛沖、猛追)戰術要用到恰當的地方。眼下鬼子鋒芒正盛,待其銳氣消耗殆盡,再集中兵力消滅之。

於是,派出若干小股部隊,採取打了就跑的方針,不斷阻擊襲擾敵人。鬼子被搞得疲憊不堪。

入夜后,688團按照陳錦秀的部署,全部進入預設陣地。次日上午八九點鐘,日軍進入688團伏擊圈,陳錦秀一聲令下,戰斗打響。大批鬼子倒在八路軍的槍口下,日軍主力邊打邊退,佔領了附近一個村庄,憑借地形和強大火力負隅頑抗。

陳錦秀站立在團指揮所前沿,密切關注戰斗進展,不斷向身邊的傳令兵下達命令,隨時調整部隊進攻方向。打到下午1點左右,平山方向攜帶重炮的鬼子援軍逐漸逼近。解放軍少將趙炳安回憶:日軍以猛烈炮火向688團指揮所“猛烈轟擊,情況非常危急。我便耐不住性子喊:‘團長,快撤!敵人已經發現我們指揮所了。’”“我們轉移到山腰部一個凸出的山頭,陳團長正拿著望遠鏡觀察敵人的動態,一營營長劉國清等7人也在陳團長周圍,我看多人擠在一塊目標太明顯,便讓警衛班長王景良帶警衛班的人靠山下一點”。

誰知,警衛班剛剛從山腰下來,一發罪惡的炮彈就在陳錦秀身邊爆炸了。葉建民發現“陳錦秀團長身子歪倒了”,“我奮力從壓身的石土中躍出,扑向陳團長。可我的手還未能觸及到他時,就感到右胸部一熱”,負重傷暈倒。

年僅27歲的英雄團長陳錦秀、1營長劉國清及其他幾名戰士,壯烈殉國。為避免更大傷亡,344旅命令688團撤出戰斗。趙炳安少將指出,“這次戰斗打的是一場消耗仗,也是一個吃虧的戰斗”,不僅“沒有繳獲敵人多少東西”,最讓人痛心的是“戰場也沒有打掃,陳團長及犧牲的干部戰士,連尸體也沒能找到”。

1月24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沉痛地致電中央:溫塘鎮戰斗中,“我六八八團團長陳錦秀被敵重炮擊中犧牲,還陣亡營長一名,共傷亡二百人左右。”

陳錦秀的犧牲令戰友們悲痛異常,即便時隔幾十年回首往事時,仍然難以自已。

688團政委、解放軍上將劉震在回憶錄中寫道:陳錦秀同志和我在紅七十三師共同工作過,出師抗日時我倆又在六八八團重逢,在戰斗和工作中互相支持,主動配合,他作戰勇敢,指揮果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犧牲,對我們是個很大的損失,我非常悲痛。

688團號長、解放軍少將趙炳安寫道:陳團長的犧牲是我們688團的一大損失,不少戰士為失去這位和藹可親的團長,流下了悲痛的眼淚,有的戰士都哭出了聲。陳團長是河南人,很小就參加了紅軍……他能征善戰,英勇頑強,屢建功勛,經歷過無數次艱難困苦和血與火的考驗,無論大小戰斗,他都到一線指揮,帶領部隊打了不少勝仗。

作為首位犧牲在抗戰前線的八路軍團長,陳錦秀的死激勵著無數大好男兒,前仆后繼,奮不顧身,在抵抗日寇侵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陳錦秀團長殉國87年了,我們永遠懷念他。

(責編:李慧博、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