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掌握住梨身輕輕一旋,“咔嚓”一聲脆響,果子便脫了蒂。一早,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敖山鎮洋林村村民唐尚強忙著採摘翠冠梨:“我種了200多株翠冠梨,已經賣了一小部分,賣了1800多元”。
不只是翠冠梨,憑借年輕時在外務工積累的種植經驗,62歲的唐尚強在村裡種了桑葚、藍莓、黃桃、李子等10多畝果樹,採摘期從4月持續至8月。“除去成本,所有果樹一年下來有5萬多元純收入”。
洋林村是由外國歸僑和瑤、侗、傣、壯、京、苗等民族組成的歸僑少數民族聚居村。
“2017年我們村舉辦了一場歸僑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節,當時游客問有沒有採摘體驗項目。”洋林村黨支部書記張勝德回憶道。
游客的話像顆種子落進村裡,村干部帶頭示范,領著村民們種植特色水果。“結合氣候、土壤等情況,我們盡量豐富種植品種,並將特色種植與鄉村旅游、研學科普等業態融合。”張勝德說,目前,特色種植預計可為種植戶年均增收3000多元。
“游客先嘗后摘,我們果子相應每斤漲1元。”相較於把水果賣給周邊工廠,唐尚強更樂意游客前來體驗採摘。
從南昌趕來的游客秦洪華摘下一顆翠冠梨,清潔后放進嘴裡。“肉質脆嫩、汁多味甜!”他說。
多民族風情為農旅融合注入新動能。通過挖掘歸僑少數民族特色文化,洋林村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圍繞游客重點打造了民族特色民宿、民族美食、水果採摘等多個項目。
“我是瑤族,妻子是京族,媽媽是壯族,奶奶是苗族。”洋林村村干部葉其仁家是個多民族家庭。在他看來,在這個歸僑少數民族聚居村,不同民族文化交融就像一幅流動的畫卷,讓游客步步皆景。今年上半年,洋林村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
眼下,洋林村正在加快建設潑水廣場等旅游設施,讓游客能“留得下、玩得好”。特色種植促進農旅“出圈”,這個贛西地區的風情旅游村,書寫著僑鄉振興的新故事。
(據中新社電 記者吳鵬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