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故鄉,是張廣才嶺山花爛漫時。春風如是信使,把故鄉的呼喚送到了我的耳畔。是啊,無論如何該回坡鎮(一面坡)去看一看了,睡一下兒時的火炕,吃一吃家鄉的土菜,和鄉親們在一起嘮嘮嗑兒,再從容地欣賞一下野花漫山的張廣才嶺。但是,此行頂頂重要的,是到趙一曼的紀念碑前獻上一簇春花。
我的家鄉一面坡鎮在尚志市的版圖之內。新中國成立之前,“尚志”稱“珠河縣”。因了故鄉的山河盛產名貴的黑珍珠而得名。乾隆帝詩雲:“岸涌長流橫北鄙,天生異寶出東珠。”那麼“一面坡鎮”又因何來哉?是不是鄉親們為了紀念抗日民族英雄趙一曼,才名為“一曼坡”(即“一面坡”的諧音)的呢?
先前,在珠河升縣的時候,一位家鄉的文士孫羽林寫了一副對聯:“載酒賦詩,白山王氣�黑水霸圖,勝跡蔚成新棟宇�先憂后樂,看四境桑麻�萬家燈火,放懷奚止快登臨。”這幅長聯將家鄉的美,家鄉的富饒展示得可謂是淋漓盡致。正惟如此,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在日寇侵華戰爭年代,流亡在關內的東北學生為什麼流著淚唱那首《我的家在鬆花江上》的歌:“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那裡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同胞啊,爹娘啊,哪年哪月,才能收回我家鄉……”
“所願除國難,再逢天下平。”我想,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抗日民族英雄趙一曼萬裡迢迢來到東北,來到黑龍江,開始了她驅日寇、復東北的艱難戰斗之中,並為此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我曾在尚志的“碑林”裡寫過這樣一句話:“我是尚志人民的兒子。”在我看來,天下的大孝首要的就是報國。用文學的方式書寫抗日民族英雄趙一曼的光輝事跡,應是我責無旁貸的責任。丈夫言行必自信。記得那是一個飄雪的深夜,我和尚志市的文聯主席老賈迎著漫天飛舞的雪花,打著手電筒,去瞻仰趙一曼同志的紀念碑。仰望漫天飄洒紙錢似的大雪,就在英雄的墓碑前堅定了我尋覓英雄足跡的決心。
說起已然滿口東北嗑(話)的趙一曼,鄉親們一直把她視為土生土長的鄉親。在抗聯隊伍中,戰士們則親切地稱她“瘦李”“李姐”“我們的女政委”(趙一曼曾任中共珠河中心縣委委員、鐵北區區委書記)。半個多世紀以來,趙一曼的英雄事跡在張廣才嶺、在螞蟻河畔到處流傳。為了寫好這篇文章,我專門去了關押過趙一曼的“哈爾濱東北烈士紀念館”,進行實地考察。“東北烈士紀念館”在東北淪陷時期曾被日寇霸佔為偽哈爾濱警察廳,北面的坡下則是早年的中東鐵路線。當年趙一曼同志受黨的委派,就是乘坐這條線上的火車來到我的故鄉珠河參加抗日戰爭的。在一次和日寇的戰斗當中,趙一曼不幸受傷、被捕,關押在這兒的黑牢裡。“出門不顧后,報國死何難。”
可我卻在想,沉沉黑夜,趙一曼聽到火車駛過的隆隆聲和刺耳的汽笛聲,作為曾經騎著白馬馳騁疆場與日寇搏殺的女政委,此時此刻,她思緒一定又回到了她戰斗過的張廣才嶺,回到了她遠在四川的故鄉。“一寸丹心圖報國,兩行清淚為思親。”是啊,身陷囹圄的她無時無刻不在懷念自己的戰友、故鄉的親人和她的孩子寧兒。
趙一曼同志被捕之后,受盡了鬼子的各種酷刑。我曾經在小說《趙一曼女士》中這樣寫道:“在審訊趙一曼女士的時候,他(大野泰治)不斷地用鞭子把兒捅她手腕上的傷口,是一點一點地往裡擰,並用皮鞋踢她的腹部、乳房和臉。一共搞了兩個多小時。大野泰治沒有獲得有價值的回答。他恨這個女人,覺得很沒面子,傷了作為一個日本軍人的自尊。”我為什麼寫得如此冷靜,又為什麼要將這篇文學作品起名為《趙一曼女士》呢?作品發表以后,有不少朋友和讀者也常問我這個問題。坦率地說,我似乎覺得,現在的某些年輕人對“英雄”還缺乏深刻地理解,甚至膚淺地認為那不過是一個“形容詞”。正是基於這樣的感知,我決定在作品當中採用一個黨外人士的視角,客觀、平靜地敘述和毫無渲染的筆法,讓讀者看一看,在日寇嚴刑拷打之下的抗聯戰士的趙一曼,是不是一位寧死不屈的巾幗英雄,是不是一個偉大的共產黨員。由於這篇文學作品發表后受到了廣泛的好評,獲得了中國首屆魯迅文學獎的殊榮。庶幾可告慰英靈矣。
陳掖賢(寧兒)抄寫母親的遺言(復制品),用以鼓勵自己的女兒陳紅
春風送暖。張廣才嶺漫山遍野的山花,把英雄的故鄉裝點得是那樣的美麗、那樣的醉人。迂回山徑,我採來山嶺之間最艷麗的山花,恭恭敬敬放在趙一曼的紀念碑前。並庄嚴肅穆在紀念碑前高聲誦讀,趙一曼同志在慷慨就義的途中寫給她的兒子的信:
寧兒:
母親對於你沒有能盡到教育的責任,實在是遺憾的事情。
母親因為堅決地做了反滿抗日的斗爭,今天已經到了犧牲的前夕了。
母親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沒有再見的機會了。希望你,寧兒啊!趕快成人,來安慰你地下的母親!我最親愛的孩子啊!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際行動來教育你。
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親趙一曼於(囚)車中
是啊,自古以來,書信是傳遞親情、友情、愛情的重要方式。所以古人把它稱之為“鴻雁”“錦書”。可是,在天地之間,人們卻絕少看到一個臨刑前的母親寫給自己的兒子的家書。在朗讀當中,我在想,我們能單純地認為這僅僅是一個母親寫給自己兒女的信嗎?“家書萬倍金難得,遠夢千回路不知。”這分明是寫給所有中華兒女的一封信,是在用血脈傳遞著英烈囑托的紅色家書:“母親不用千言萬語來教育你,就用實際行動來教育你。在你長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
英雄母親的信正在郵路上,正行走在祖國壯麗的山河之中,春風是它的信使,鴻雁正向千家萬戶飛去——親,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收信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