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以僑為橋,中俄民眾越走越親(僑界關注)
本報記者 李嘉寶
2025年05月12日09: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李雙杰(右)向俄羅斯友人展示《龍報》。

李雙杰(右)向俄羅斯友人展示《龍報》。

近日,吳昊(中)受邀來到崔可夫元帥故居博物館參加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的慶典活動,與俄羅斯青少年在一起。

2025年中國農歷新年期間,在俄羅斯莫斯科“歡樂春節”活動框架下的萬裡茶道廳,喬翔鵬(右)和齊緣展示中國傳統文化裝飾物。

本文配圖均由受訪者提供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2024—2025年是“中俄文化年”。自去年5月文化年開幕以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接連舉辦,得到兩國民眾的熱烈響應,成為中俄友好的生動寫照。俄羅斯華僑華人活躍其中,不斷見証並書寫著中俄民心相通的新篇章。近日,幾位旅俄僑胞向本報記者分享了他們的故事。

■ 一份報紙

“用文字和鏡頭記錄中俄兩國的深厚情誼”

近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紀念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慶典,引起俄羅斯各界的高度關注。

如何做好相關報道?這是俄羅斯《龍報》社長李雙杰近期的重點工作。這段時間,她帶領團隊專訪多位二戰老兵,並制作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專刊。“報道通過《龍報》旗下的多個媒體平台發布,展現兩國人民並肩作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的重要貢獻。”她說,“用文字和鏡頭記錄中俄兩國的深厚情誼,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

俄羅斯《龍報》成立於2000年,最初是為旅俄華僑華人提供中文資訊。經過多年發展,《龍報》已經由創刊時的單一紙媒發展成中俄雙語全媒體平台。李雙杰說,隨著中俄關系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俄羅斯友人希望了解中國文化與發展故事,這成為《龍報》報道的重點內容之一。2023年,《龍報》推出“共赴中國之邀”專題報道,關注破解全球化發展難題、“小而美”民生合作項目等議題。

在採訪中,李雙杰接觸過許多俄羅斯友人。二戰老兵、俄羅斯人民藝術家葉列梅耶夫院士曾表示,俄中兩國友好是對世界和平的巨大貢獻,“作為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我由衷地感到自豪”﹔俄中友好協會第一副主席、中國“友誼勛章”獲得者庫利科娃分享了她為促進俄中友誼所作的工作﹔俄羅斯皇村國立博物館館長塔拉特諾娃介紹如何將“中國風”融入博物館……回顧這些難忘的採訪經歷,李雙杰由衷感慨,“中俄人民之間的深厚感情,滋養著兩國關系不斷向前。”

除了做好報道工作外,李雙杰還活躍在中俄兩國的多個人文交流活動中:舉辦中俄畫家畫展,協辦俄中青少年友誼足球賽,與俄羅斯和中國的一些博物館合作舉辦跨國藝術巡展……“媒體不僅是溝通的紐帶,還是合作的橋梁。”她說。

“中俄關系處於歷史最好時期,華僑華人面臨著許多機遇,也肩負著重要使命。我們將發揮自身優勢,為推動兩國民間交往、促進民心相通貢獻力量。”李雙杰說。

■ 一所學校

“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世代友好的種子”

前不久,位於莫斯科西北的俄羅斯中國國際學校迎來了春季第一場開放日,吸引許多家長及學生前來參觀。漫步校園,仿佛踏入了一幅徐徐展開的東方畫卷。

在書法體驗區,中國書法老師揮毫潑墨,漢字之美躍然紙上。孩子們手握毛筆,在老師指導下,認真書寫“福”“春”等字。在AI漢語課堂,孩子們與萌態可掬的阿爾法機器狗“小白”親密互動,“你好”“謝謝”的中文問候聲此起彼伏。傳統游戲區更加熱鬧,孩子們興奮地踢毽子、解魯班鎖,探索著這些承載中國人童年記憶的游戲。手工體驗區創意十足,孩子們化身小小藝術家,畫團扇、做書簽,創作出一件件充滿中國韻味的作品……

“促進中俄學生間的文化交流、增進相互理解,已經融入了學校的日常教學中。”該校校長、俄羅斯華僑華人青年聯合會會長吳昊說,“希望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世代友好的種子。”

每逢中俄傳統節日,學校都會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在中國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及俄羅斯的巴斯克節、送冬節等,我們會准備特色美食,展示傳統習俗,讓孩子們在校園活動中就能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吳昊說。

今年春節前夕,一場線上聯歡活動溫情上演。俄羅斯中國國際學校與中國江蘇省常州市解放路小學的學生在雲端相遇,分享新年習俗,互道問候與祝福。當俄羅斯的新年樅樹邂逅中國的春聯,中俄青少年體會到不同的年味,也架起了相知相親的友誼之橋。

“近年來,在元首外交引領下,中俄關系不斷向深向實,推動人文交流與民間交往更加活躍。”吳昊感慨。近日,他在莫斯科大劇院觀看了深圳原創舞劇《詠春》。“這段時間,從莫斯科到聖彼得堡,演出一票難求。演員謝幕時,俄羅斯觀眾紛紛起立,掌聲持續不斷,讓我真切感知到俄羅斯正在掀起的中國文化熱浪。”他說。

旅居俄羅斯多年,吳昊用“細水長流”“潤物無聲”來形容華僑華人在中俄友好交往中扮演的角色。“未來,我將繼續通過學校和僑團等平台,持續向俄羅斯友人講好中國故事,努力培養更多促進中俄友好的新生力量。”他說。

■ 一條茶道

“是古代商路,更是文明對話的見証”

2025年中國農歷新年期間,莫斯科街頭張燈結彩,充滿喜慶的節日氣氛。由中國駐俄羅斯大使館等機構舉辦的“歡樂春節”活動,給俄羅斯民眾帶來濃濃的中國年味。活動中,一場別開生面的萬裡茶道非遺主題展演格外引人注目。武夷山大紅袍茶香醇厚,山西面藝表演技驚四座,潞稠與琺華瓷器工藝精美……萬裡茶道沿線多地的文化元素精彩亮相,讓現場觀眾近距離感受到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

這場展演的策劃者是一對中俄夫婦——喬翔鵬和塔季揚娜·科爾尼麗耶娃(中文名:齊緣)。丈夫喬翔鵬任俄中文化交流協會執行會長,是旅居俄羅斯的天津人,祖籍山西。妻子齊緣是俄羅斯著名漢學家。他們相識於天津,后一同在聖彼得堡國立大學任教。10多年來,以萬裡茶道為媒介,這對中俄伉儷致力於推動兩國之間的經貿文化合作。

起源於17世紀的萬裡茶道,南起中國福建武夷山,北至俄羅斯聖彼得堡,全長超1.3萬公裡,縱貫中蒙俄,是歷史上跨越陸地距離最長的商貿通道,與享譽世界的古代絲綢之路、茶馬古道、海上絲綢之路等,共同構成了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

“萬裡茶道不僅是一條古代商路,更是文明對話的見証。”喬翔鵬提到,俄語中的“茶”就源自中國北方方言,這個語言細節生動體現了兩種文化在歷史上的交融。

為了更好地挖掘萬裡茶道中的文化內涵與合作機遇,喬翔鵬成立了萬裡茶道中晉俄商貿文化中心,為中外合作牽線搭橋。“我們與俄羅斯國家博物館攜手合作,在聖彼得堡舉辦了‘萬裡茶道上的中華書法藝術’展,在太原舉辦了‘俄羅斯文化中的萬裡茶道’圖片展。同時,我們已經在太原、琿春等節點城市設立萬裡茶道商貿文化中心。”他說。

齊緣也將萬裡茶道視作自己與中國緣分的一部分。在從事中文教學及翻譯工作之余,她舉辦了許多面向俄羅斯公眾,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的中國傳統文化普及活動。僅在去年,她就在俄羅斯組織了20余場萬裡茶道主題的中國世界遺產及中華文化進社區活動。此外,夫婦倆還組織俄羅斯國家博物館主席訪問武夷山、太原等萬裡茶道節點城市,並促成聖彼得堡與山西多所學校的研學交流。

“就像茶葉需要適宜的水溫才能散發香氣,文化交流也需要找到恰當的方式。”喬翔鵬說,“我們想做的不只是展示中國文化,更是搭建一個中俄雙向交流的平台。”

(責編:李慧博、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