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微山湖中南陽鎮
2024年11月15日13:55  來源:中國僑聯

微山湖北部的南陽湖中,有南陽島,面積3.5平方公裡,居民1.5萬人。系順運河堤筑而成的人工島。河湖串連,水路交錯,京杭大運河在此逶迤而過。島上樹木成林。晴日藍天如洗,白雲飛渡,彩霞映空,水流風動。遠遠望去,就像一把綠色的琵琶靜靜地斜放在煙波浩淼的南陽湖中。

微信圖片_20230423101148.jpg

運河南陽閘,早在元朝南陽即成為運河岸邊重要的商埠碼頭﹔漕運新渠,令南陽更其繁榮。因有南陽鎮,為古運河名鎮。沒有鐵路的時代,穿鎮而過的大運河上百舸爭流,河面上漁歌迭起,號子聲聲,熱鬧非凡。每天清晨及黃昏,曾經有多少舟船穿過古老的石橋,有多少篷帆向它依依惜別,又有多少航船投入它的懷抱。來自南方蘇杭,載滿絲竹白米,細軟名吃的航船,以及從通州府南下的船隊,都在這裡停泊。檣桅林立,篷帆蔽日﹔纖歌悠揚,響遏行雲。島四周漁船密集,如蟻如蜂。沿河長街,店鋪鱗次櫛比,貨物琳琅滿目﹔客商如雲,熙來攘往。人不分東西,貨不分南北在這裡相聚,優美的吳儂軟語,爽朗的山東方言,雅氣的京腔京韻,隨風飄蕩……東西南北、五行八作、三教九流匯集﹔糧棉油茶、日用百貨、農副土產集散。水運之便,舟楫之利,使這裡成為魯西南重鎮。

“歷歷千艘北上天,南音入耳總堪憐。微風忽逗吳儂語,卻憶昌亭夜喚船。”經濟的流通、文化的交流,形成了古運河文化。

隨著歲月的流逝,大運河順應時代的需求,改道於島東側而行,雖然轉移了島中航行的熱鬧,卻沒帶走南陽島的如畫之美。小家碧玉玲瓏剔透的靈性,經年浸潤濡染的水韻荷魂,向人們展示著北方湖島的獨特魅力。

南陽島的風光優美而恬靜,盡情享受著波光水韻的呵護。湖水清澈如鏡,湖中數十萬畝荷花點綴著南陽島,把南陽島襯托得格外美麗。若揚帆湖中,湖風送來荷花的清香,沁人肺腑。四周葦草生機盎然,郁郁蔥蔥。葦草內水道縱橫,若乘船而入,置身其間,恰似迷宮,非經當地人指點引路而不得出。

周圍湖面星羅棋布的漁村,或三五家,或十幾家,相諧相依,沐風聽浪﹔鴨戲淺灘,鷗鷺翔空。春來風暖柳綠,秋來蒲葦金黃。村裡人家,或臨河、或面湖﹔或蘆柴小院,或紅磚高房,皆柳遮蒲掩,荷葦拂窗。一片朴拙,一片迷蒙。

漫步在古老的青石板街,古柳,古街,旗幡,神廟,行宮,龍橋,殘碑,喚起歷史的追憶。古橋長虹臥波,新葦搖曳多姿。古街人家豎旗杆、土地神廟有香火。岸畔柳風,楊花層層飄落。一座座圓拱石橋,橋下槳聲欸乃,橋上市賣聲聲。小街窄且彎。走進去,常疑就要山窮水盡,轉過屋角,忽又柳暗花明。商店、客店等社會服務設施一應俱全。集市雖小卻品類齊全,日用百貨、生產物資、鮮魚嫩蟹、地方名吃等應有盡有。

天色未明,湖上漁村來趕集的船便泊滿了岸邊。魚兒的銀鱗閃著曙色,鵝鴨的叫聲,驚動小鎮。

微信圖片_20230423101115.jpg

小街上,門前鋪有荷葉,十張數十張,一片翠色。半明曙色裡,小街上閃動著燈盞,人影,野鴨子擺在了荷葉上。太陽升起來,陽光明麗,照耀著半條小街。擺滿荷葉的野鴨,油光閃亮,最多時,島上的鴨鍋,達百余家。這裡賣野鴨,不論斤,論連。對鴨兩隻一連,四鴨四隻一連、三鴨三隻一連,六鴨,也叫“孤鴨”、“張雞子”,六隻一連。價錢隨行就市,賣鴨人說一聲,買鴨人便付錢。交易既成,揀一片荷葉,把油亮的野鴨包了,一股香味遞將過去。

鴨鍋在南陽有上百年的歷史。鴨肉細嫩,入口滑爽,清香扑鼻,別有一番滋味。佐以菱香酒,入口綿甜,更兼有菱之清香,常惹酒徒酩酊大醉,久住而不忍離去。舊時常有客商從百裡之外奔來夜泊,隻為一品南陽鴨鍋。

而今為保護湖上棲息的野鴨,人們早已收起了獵槍,改為養魚、養鴨等淡水養殖生產,鴨子也實行了人工飼養,其產品銷往全國,有的還銷到了國外。

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但南陽島靚麗依舊,魅力不減,仍是一個碧水環抱、河水中分、四時如畫的北方水鄉。村落、人家依然保持著恬靜、自在的形態。島上兒童戲於橋頭,船行於橋下,貨貿於岸,濯菜於河,叫賣聲、搗衣聲、槳聲、嬉笑聲,組成了漁鄉獨有的交響曲。地方戲曲、京韻、大鼓、花腔、貓腔、漁歌、民間戲法,應有盡有,是民間藝術的寶庫。

婀娜多姿風景秀麗的南陽島,始終吸引著八方來客。

(責編:皮博、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