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閩南僑鄉小年兜
粘良圖
2024年11月15日13:53  來源:中國僑聯

一地自有一地的風俗,閩南晉江的“小年”不在家家煮湯圓敬祖宗的冬至,不在辦酒席酬伙計的尾牙,也不在擺果盒送諸神上天的臘月廿三,而是在除夕的前一日,通常是在廿九日,俗語說是“臘月廿九小年兜”。

1.jpg

閩南人管除夕叫“年兜”,年兜夜一家人吃團圓飯,接著就燒起篝火跳“火群”,然后一家人圍爐守歲,等待子時過后“敬天公”,大放煙花鞭炮,迎接嶄新的一年。

如果將“年兜”看作一年賽道的終點,這臘月廿九就是緊張的沖刺時刻了。每一個當家的主婦都會將胸中的算盤噼裡啪啦地盤算,過年應該准備的事項有哪些已完成了,還有哪些要做的。事實上過年的事事項項,從臘月初就開始了,她們已經做了足多的事務。

首先是“清黗”,也就是家中的大掃除,無論是樓房、是古厝,內外一定要打掃得干干淨淨,窗板戶扇、桌椅家私擦洗得一塵不染﹔就連平日收擱的桶籠竹篩也要一一搬出來洗淨晾干。門口的石埕也要沖刷一遍,讓房屋內外煥發一股清新的氣息。再來就是備辦年貨。乘著小孩子放假回家,帶著他們出去置辦一套他們中意的衣裝,順便也為家中的大人買下新的衣服鞋帽,好穿戴得漂漂亮亮地過年﹔老婆婆過節喜歡戴在頭頂的“金花”,也替她買下了。過年的食物,魚呀,肉呀,宰好的雞鴨呀,已裝滿了冰箱。過年裝點門戶的春聯、春字、福字和“紅錢”,過年要放的鞭炮和火花也一一買齊了﹔年兜夜跳火群燒的幾捆蕃薯藤也早已備下,就堆放在門后角落裡。

還有,過年過節的一件大事就是祭祀祖先和神明。老人常叨念祖輩的事,說起家族的老祖宗是從遙遠的北方走來閩南的,一路走得腳趾頭都磨爛滴血了,這不,到咱這一輩小腳趾的指甲還是分叉的。他們還會說起往昔唐山過台灣謀生“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和下南洋“椰風蕉雨,篳路藍縷”的苦難經歷。飲水思源,如今子孫生活富足了,不是得好好告慰祖先嗎?冬至那天,祠堂裡舉行隆重的祭祖典禮,祭拜的是遠祖。而明天年兜,是在祖廳內敬祀自家公媽的日子,也應該准備得豐盛些。閩南民間信仰最為豐富,該去燒香敬拜的大宮小廟也多,觀音菩薩、媽祖娘娘,還有城隍爺、境主公……,這些宮廟早在幾天前已分別敬拜過了,就剩下自家屋宅裡的“地基主”“門口公”“檐口媽”還沒有叩謝,就留在年兜日敬祀吧。

敬天公  俆維耕.jpg

敬天公

臘月廿九日,主婦們忙的主要就是操辦過年的食物。

炊糕、炊馃歷來是閩南女人必學的一項手藝,她們會懷著一種近於虔敬的心態來操辦,因為炊出的糕、馃不僅僅作為家人食品及用於送禮,更要用來祭祀祖先和神明。糕馃炊得好不好,也是對一個女人手藝的重大考驗。

炊糕,要先用少許熟蕃薯養出“酵母”,然后攪拌上舂細的濕米粉,再加發酵,使其成為半流質狀,一一舀到洗淨的瓷甌中,放進蒸籠裡蒸。點火前先在灶台上點一支篾香,蒸到這支篾香燃盡,就可以起鍋了。炊糕時,女人通常先將小孩子從灶間裡趕出去,免得小孩子口無遮攔,說了什麼得罪“灶君公”的話,以致碗糕蒸得不好。蒸得好不好的標准,就是看蒸出的碗糕是否Q彈,底部是否像琉璃一樣光潔,頂上有沒有裂口,裂口就像開口笑,表示“發”,是一年財運的好兆頭。為了增加吉慶的味道,女人還會用竹筷蘸著“紅花米”泡的水,在碗糕頂點上紅色,就像開著一朵朵小紅花。

炊“發馃”,則要先蒸一鍋蕃薯,將熟蕃薯趁熱放在大鐵盤裡攪爛,加上發酵的面團,一邊搓揉,一邊撒上面粉,待面團揉得均勻,干濕適度,就分別捏成拳頭大小的一塊塊,放在蒸籠裡炊,其中要做一塊個頭特大的,以備“敬天公”用,叫做“天公糕”。一般也是燃一支香的功夫就可以起鍋。起鍋后,女人會急不可耐地驗看蒸出來的發馃頂上有沒有開裂,特別注意那塊預備用來敬天公的“天公糕”,上面若有“笑”紋,那女人臉上的笑容就像綻開一朵花。

通常炊馃不止炊一蒸籠,也不止炊敬神的“發馃”,還會炊一些“薯粉馃”用作日常食用。薯粉馃的做法並不復雜,就是將研碎的蕃薯澱粉與適量蒸熟的蕃薯拌合,放到石臼裡舂,舂得越久,越有韌性。然后一一按壓成巴掌大的薄片,包上和糖的花生末或者蘿卜絲加肉炒熟的餡,甜餡就包成圓餅狀,菜餡就包成大水餃狀。一一擺放在蒸籠格上蒸,由於餡是炒熟的,馃皮又大半是熟蕃薯,很快就可以蒸熟。相傳有戶人家,女人正忙著拾掇柴火,丈夫剛討海回來,又冷又餓,到廚房看到蒸籠格裡擺滿薯粉包子,於是狼吞虎咽地將一格薯粉包吃得干淨,女子進來了,才知道這些薯粉包都還沒蒸過。

年兜夜跳火群   徐維耕   攝.jpg

年兜夜跳火群

晉江這地方人多地瘠,旱地多水田少,自明萬歷年間從海外引種蕃薯以來,一直以蕃薯作為主糧,所以用蕃薯和面粉或用蕃薯粉做馃,就是為了多用粗糧,節省細糧。還有比這更甚的,那就是晉江一個叫梧林的鄉村,流傳著一種年兜日不吃魚肉米飯而吃蒸蕃薯的習俗。原來該村有一戶人家,子女眾多,生活艱難,一年到頭隻靠蕃薯度三餐。年兜別人家備辦三牲五味到祖廳敬祀祖宗,他家備辦不起,勉強准備幾碗菜蔬,燜點米飯,待到祖廳裡沒人才敢前去祭祀,而家裡仍是蒸了一鍋蕃薯讓孩子們填飽肚子。待到孩子們長大,一個個都到南洋謀生,家境好起來了,可是老母親要讓后輩珍惜眼下的福分,保持勤儉朴素的家風,就讓兒媳、孫媳仍舊在年兜日蒸蕃薯當午飯。鄰裡看到她家如此發達,大厝、洋樓一棟接一棟地建,過年還在吃蕃薯,感到這是一種“惜福得福”的好家風,紛紛看樣學樣,於是衍變成為該村一種風俗。

蒸糕做馃之外,主婦們還要卷起衣袖施展廚藝,預備明天“敬公媽”及年夜飯的菜肴。過年一定要有魚,“年年有余”嘛。備用的魚通常有加臘魚、帶魚,這些生鮮的魚須是清蒸才能保持鮮美的原汁原味。目下價錢挺貴的梭子蟹,刷洗干淨后,須用急火蒸熟才不會掉腳丫,蒸熟后紅湛湛的正好用來“敬天公”。此外,肉類的食品也要多樣。剁些肉茸,拌上蔥蒜、炸粉,下油鍋就炸成肉丸子﹔剁些細肉條,將削過皮的荸薺剁碎,再加蔥段、澱粉、五香粉拌合,用豆皮包卷成一條條,下蒸籠蒸熟,晾過,切段,下油鍋炸過就是五香卷,比起外頭買的可口多了。芋頭也得先處理好,大芋頭須得削皮切塊,下油鍋炸熟,煮起來才不致爛糊糊的。小芋艿不用刮皮,隻須洗淨蒸熟。這是要放在裝滿米飯的飯碗上,擺放在房間裡過年的,名叫“過年飯”。過年飯寓意著家有余糧,小芋艿寓意是子孫傳衍不斷。先輩流傳下來的年俗可真有意思。

待到廚房裡的活路完成,大盤小碗一一裝盛著煎炸蒸煮的菜肴,散發著香氣,主婦們這才舉手理了理汗水濕潤的鬢發,走到門口長舒一口氣。門外已是一片暮靄,間或有零星的鞭炮聲,那是憋不住氣的孩子提前拿出來燃放的。要不然,怎會有這句老話:“大人亂糟糟,囡仔暢年兜”呀。女人在這氤氳的暮色中,仿佛看到明天家人歡聚一席、杯觥交錯的場景,她歡快地笑了。

(責編:皮博、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