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像我這樣旅居萬裡之外的海外游子來說,回家過年是一種深深的渴望。那扇門上的生鏽銅鎖鎖住了兒時的記憶,讓我懷念起那些甜蜜的時光。時光荏苒,歲月變遷,但年俗和老家味道中的思念與祝福從未走遠。三張機票帶我從南半球回到最初的起點——閩中莆田的一個沿海鄉村,我的家鄉。小時候,春節期間,我父親曾去陪同和採訪在莆視察工作的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老先生,趙老曾說:“莆田的春節是我所見過的最特別的地方傳統風俗習俗。”
莆田古城“興化”,地少人多,近百年來漂洋過海到東南亞甚至全世界落地生根的祖籍莆田華僑佔了全市人口的一大半,是我國著名的僑鄉,而沒有出國的人也大多分布在全國各地經商。中國有句話叫“無興不成市”,同樣的,莆田也有一句很暖心的話,“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年關將至,在春節期間,你在莆田的城市和鄉村處處都能看到交通堵塞,你可以看見遠自黑龍江和新疆等全國各省市的車牌,這種擁堵中帶有的一種幸福,叫做回家過年。
幸福就是吃一桌媽媽做的團圓飯。今年,我們與定居國外的父母相約一起回國團聚。剛好,從小在澳洲留學的兒子春節期間一般都在上課,所以有幾年沒能與兒子共度春節。今年的春節期間他有假期回國過年。兒子從小在國外留學受西方文化教育,這次回國回鄉便是為了讓他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和家鄉的習俗。
我和媳婦經過長途跋涉回國休整兩天后,迎來了我們福建沿海一帶,特別是我家鄉莆田的傳統節日——“尾牙”。“尾牙”是經商一年經營的“尾聲”,是百姓春節活動的“先聲”,意味著過春節的序幕拉開了,類似北方人過“小年”的意思。一年中農歷每個月的初二、十六是做生意的商人祭拜福德正神土地公的日子,稱為“做牙”。二月二日為“頭牙”,臘月十六是“尾牙”。過了這一天就意味著平安地過了一年,所以也被看作是一種“福氣”,有“尾牙吃歡喜”的說法。這一天平時不做牙的百姓也會回家祭拜土地公,然后一家人吃個豐盛的團圓飯。作為經商辦企業小有規模的企業家老板們大多非常注重“尾牙”節日,他們會在食堂或上酒店舉辦尾牙宴,也稱“尾牙答謝宴”。老板將“尾牙”視為企業的年會,宴請同行關系戶和本企業職工,甚至職工家屬。企業管理層在宴會前總結一年來的經營狀態,並展望未來計劃的同時表彰嘉獎有功的職工,一些企業還安排文藝表演和抽獎活動,將尾牙宴打造成一個平台,以聯絡商友之間的感情,犒賞辛勤工作一年的員工,展現企業人文關懷,增強企業的凝聚力。這種儀式既庄重又內容豐富,讓大家其樂融融。
過完尾牙節,二十日天氣晴朗,我的母親讓我們跟她從市裡的住宅搬回鄉村四合院老宅進行大掃除,家鄉話叫“掃巡”。“掃巡”一定是尾牙后選個“雙日”晴天,俗語說“掃巡四面光,洗淨見祖公”。我們回去先整理丟掉一些破舊無用的東西,把家裡床鋪沙發搬到室外院子裡洗淨讓太陽晒,然后室內再“掃巡”。這意味著過去一年的灰塵污穢都被掃出家門,除穢消災以嶄新的氣象迎接新春佳節的到來。
“掃巡”的工具是很有儀式感的,用蘆葦、青蒿在竹竿頭部捆扎成一大掃把,貼上一張紅紙,用於打掃清理灰塵、蜘蛛網等垃圾,清掃完還得認真巡查一遍各個角落。一年一度對房屋及家具全方位的“掃巡”,這一形式既衛生健康,又寄托了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期待。
二十三日是北方、二十四日是南方過“小年”的日子,由於幾百年前因抗倭寇原因使得莆田人將除夕夜稱作“小年”,而正式的“大年”推遲到初四才過。這一天我們沒有特定要家人團圓,但在舊社會飯吃不飽“民以食為天”的日子裡,這一天就是要隆重祭灶。為了使灶公和灶奶“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媽媽會在家裡的柴火灶牆壁上的灶公和灶奶前供奉豐盛的供品。然后,她讓我帶著兒子給這兩位神仙鞠躬並上香。
小時候,我記憶深刻的是供品中必擺放一道用糯米粉做成的金錢粿,沾上花生糖。這個習俗在我僑居國的一些有傳承傳統的老華僑家裡也有保留。他們會到專賣中國食品店裡去採購金錢粿又名“驢打滾”供奉灶公夫婦,寓意讓灶公夫婦“嘴甜”上奏玉帝時保佑全家來年衣食無憂。看著供品,回憶起小時候,我們兄弟姐妹這一天會流著口水等待著已供過一柱香后撤下神壇的金錢粿,能讓我們幾個孩童嘗鮮。在如今的好日子得空回想起那物資缺乏的年代,著然使人倍感憶苦思甜。
從二十六日開始,家裡就開始籌辦年貨了,媽媽帶著兒媳婦們一頓忙碌。家裡人開始從市裡弄來酒水、瓜果,購買海鮮,親戚朋友還會送來一些雞鴨豬羊肉,有活禽,也有殺過的。年貨裡不得不提到的就是紅團和豆腐。紅團是莆田家家戶戶逢年過節都要准備的特色食品,紅色的糯米皮配上綠豆餡,以及或甜或咸的糯米餡,搓成圓圓的一團,寓意紅紅火火與團團圓圓。而香噴噴金燦燦的炸豆腐則象征著吉祥和榮華富貴,是莆田人過年必備的美食。媽媽和兒媳婦在勞作油炸豆腐,我爸和我迫不及待地喊來孩子們一起品嘗剛從油鍋裡炸出的豆腐,外皮酥脆而裡頭的豆質汁水飽滿肥嫩,吃起來滿滿的媽媽的味道。媽媽望著我們爺孫們那饞樣,她也露出了笑臉。
到了二十九日這一天,我家有個非常優良的傳統,行善布施。因為我家是在鄉村裡沿街而建,奶奶很早就會做一些小生意,從我記事起,八十年代初,我爸那時在地區裡工作,月薪五六拾元。我奶奶平時省吃儉用攢起的一些錢,這一天她會拿出至少200元來採購油、肉、米粉分成十多份,在附近幾個村庄裡找最貧困、過年很難的家庭,帶著我一家家送過去。我一直牢記我奶奶給我說的一句話:“要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