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逸良
孔祥東說,鋼琴的八十八個琴鍵就好比人的一生,白鍵預示著平凡瑣碎的日常與對美好的憧憬,黑鍵象征著突如其來的變故與對未知的迷茫,二者循環往復,缺一不可。這八十八個琴鍵已經與孔祥東的生命連在一起,陪伴他度過每個閃耀與灰暗的時刻。
我從十二個琴鍵中挑選了do、mi、升fa、升so,白鍵、黑鍵各二,一路上行,基於此,孔祥東即興完成了一首鋼琴曲,既可視作一幅“音樂速寫”,也能當成一曲人生之歌。伴著窗外的夕陽和籠罩在暮色裡的都市剪影,近七分鐘的演奏,讓我感受到歲月的起伏跌宕,也體會到一位年少成名的鋼琴演奏家,在經歷風浪過后的開通與釋然。
“拉三”裡的從容
2023年10月13日,捷豹·上海交響音樂廳,孔祥東與上海愛樂樂團聯手,演繹拉赫瑪尼諾夫的《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也就是樂迷們熟知的“拉三”。
“拉三”是一部以高難度演奏技巧聞名的作品,同時對演奏者的體力、腦力、感知力構成很大挑戰。即便演奏過多次,再度彈起,那種陌生感仍會油然而生,當然也會在短時間內消解。1990年,正在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學習的孔祥東首次接觸“拉三”,並在兩年后的悉尼國際鋼琴比賽上憑借此曲奪魁﹔1993年,他又與日本愛樂樂團合作,再度演繹“拉三”。從二十多年的“絕緣”,到用極具挑戰性的“拉三”開啟人生新樂章,孔祥東的選擇似乎有些出人意料,殊不知絕緣背后也有緣。
2023年是孔祥東的恩師范大雷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三月中旬,孔祥東、周挺和張謹在上海濱海古園的一號門廣場為范大雷先生及其父范繼森教授舉辦了以“生命如歌”為主題的音樂追思會,由此孔祥東憶及恩師帶他到王培良先生家初次欣賞裡赫特演奏的拉赫瑪尼諾夫《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拉二”)的情景﹔恩師生命的最后時刻,也是在“拉二”的陪伴中度過的。四月,上海愛樂樂團聯系孔祥東,計劃在2024年上半年合作“拉二”。后來,演出計劃接連調整,來年的演出提前到今年十月,加之余隆、曹可凡等一眾好友的“慫恿”,表演曲目也由充滿溫情回憶的“拉二”變成即刻輝煌過往的“拉三”,此時,距離正式演出還有三個月。
對孔祥東而言,這三個月無疑是一段痛並快樂的時光,每天有近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練琴。從最初的五六個小時,到后來的七八甚至十幾個小時,他在拉赫瑪尼諾夫建構的音樂世界裡執著摸索,也嘗試將自己這二十多年來的生命體驗與情感表達熔鑄其間﹔斷掉的三十多根琴弦,生動記錄下他的每一次敲擊與叩問。也許他正在面對每個鋼琴演奏者都必須經歷的機能退化與經驗累進的對立與猙獰,但音樂美學的日臻完善讓看似的劣勢轉化為優勢,那些在過往演奏中一帶而過的音符,得到更多駐留的空間,由此延宕出深沉的表達,讓觀眾為之遐思,為之動容,不禁去聯想演奏者的境遇,與自我相對照。一曲終了,響徹音樂廳的掌聲與“bravo”,還有許多觀眾眼眶中打轉的淚水,即為明証。
時間是最真的痛,也是最好的藥,時間不僅給孔祥東送來直面人生的真摯,還賦予他難能可貴的從容。
風雨下的抉擇
台風登陸,滬上暴風驟雨,雷電交加,佇立陽台一角的孔祥東,正面臨人生中最艱難的抉擇。他給自己留下十分鐘,用來決定去或留。
多少年后,雨過天晴,面對天邊的斜陽,我問他在那十分鐘裡想了些什麼。終究無法用語言形容,他即興彈了一曲——都在裡面。
十六歲獲得全國鋼琴比賽第一名,十七歲獲得第八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鋼琴比賽銅獎,十八歲獲得西班牙桑坦德爾國際鋼琴比賽第四大獎及“年輕天才獎”,二十歲獲得美國吉納巴考爾國際大賽金獎,二十四歲獲得悉尼國際鋼琴比賽金獎……孔祥東將自己的年少成名歸結為“幸運”,但幸運背后,是誰都無法省略的勤與苦,何況先天條件不足——手不夠大,信心也沒強大到無以復加,隻能用加倍的練習來彌補。
燈下有光,也有影﹔光漸漸彌散,影慢慢拉長。孔祥東不甘心隻做一個鋼琴演奏者,他還想把自己在國外學習的心得體會同更多人分享,讓更多人獲益。從1997年開始,他在國內各大城市開辦音樂藝術培訓中心、音樂幼兒園、音樂藝術學院,承擔了股東、老師、大家長等多重角色,大到機構的正常運轉、教師的課程培訓,小到學生的心理變化、於幽暗處遁形的倒刺,都要他操心。
理想終歸是理想,但凡化為現實,便不復美好﹔因名而興,卻也為名所累。加之天秤座一如其名的性格特點——為周全謀劃猶豫不決,為追求完美反復思量,為他人著想犧牲自我,導致負面情緒不斷累積。到2008年底,奧運歌曲《永遠的朋友》的落選成為導火索,讓孔祥東陷入抑郁症的深淵,整整八年。
體重暴增至二百三十斤,連吃飯都會睡著,最嚴重的時候三個月不出家門,手機號碼換了二十一次,演出與應酬通通推掉……對自我的懷疑,對未知的恐懼,讓孔祥東開始胡思亂想,也促使他復盤自己的前半生,發現生活裡曾經被忽視的可能,以及生命與內心深處的留痕。所幸他有母親悉心的照料,有摯友不棄的陪伴,他還有一株須臾不離的救命稻草——音樂。光與影悄然轉換,影下也孕育著新的光。
輕生的念頭在孔祥東心中游蕩了一年多,直到那場暴風驟雨的出現,他決定給自己十分鐘,絕響抑或重生,盡數交付。站在風雨中,對生活的信念最終戰勝了棄世的解脫,進而撥雲見日,“老天還想讓我孔祥東做事”。
信念是最深的影,也是最亮的光。信念不僅讓孔祥東重新步入生活,還教會他平靜對待過往。
抽象中的具象
暴風驟雨中的選擇開啟了孔祥東對於生的意念,可步出心理陰霾的過程依舊漫長﹔如若沒有艱難的第一步,便不會有未來的每一步。這個從抽象到具象的轉化過程,與音樂的本質暗自重合——作為一門抽象藝術,音樂需要用具象的理解予以充填,所以每個演奏者,也是創作者﹔養料好抑或壞,皆為靈感的源泉。用音樂的方式為人“速寫”,同樣是從抽象到具象的過程——把對一個人外在視覺的觀感與內在氣息的體察形諸音符,讓無形化為有形。這是孔祥東與音樂的游戲,也是他與人溝通的密碼。
回首那些艱難的日子,孔祥東始終與音樂為伴,不限定風格與流派,無論古典與現代﹔他不僅聽,還嘗試寫,Midi音樂架起通往新世界的橋梁,技術不僅改變了音樂生態,也預示著無限可能。旋律永遠寫不完,經典永遠會出現,盡管這是一個看似艱難的過程。孔祥東的心裡始終不安分,哪怕在外人看來,他的行為舉止在當時已不大正常,但沉浸於小世界的我,仍有真實的生命搏動。
確實,那個不願與外界溝通的孔祥東,也在被親友的問候和關心折磨著,“被迫營業”。實在懶得說話,他就彈貝多芬、彈肖邦,雖然都是經典,但疏離感無法避免。為了交流,也是調劑,他就讓人隨意選擇兩白兩黑四個音,即興彈奏。音樂由此回歸互動的本質,一些旋律隨即步入聽者的內心,進而產生奇妙的化合。久而久之,偶然間的游戲變成別具一格的言說,孔祥東為近兩千人“速寫”,而他自己也通過這種對人、事瞬時的靈感捕捉,完成對音樂認知的升華。
疫情期間,他與上海文廣集團(SMG)紀錄片中心合作,為醫療新聞紀錄片《人間世》裡的三十位上海援鄂醫療隊醫護人員“速寫”。在上海思南公館“人間世·音樂肖像”的活動現場,他請醫護人員隨意彈出四個音,即興彈奏后請醫護人員聆聽“原音回放”,並由攝影家郭一記錄下他們聆聽時的情景。用音樂述說舊日,用鏡頭定格瞬間,藝術總能以恰如其分的方式還原人世間的本來面目,而非許多人認知中束之高閣的無人問津。
獨辟蹊徑的另類行走,幫助孔祥東作別心靈的暗域,他甚至穿上跑鞋,去擁抱每天清晨的第一縷陽光。他減去七十多斤體重,更減去內心的負荷,以感恩與分享的心態,面對人生的下半場。
歸途上的“聲命”
2020年的中秋節前,孔祥東買了一台最新款的施坦威鋼琴,作為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並留言:“Steinway留存我聲命的痕跡……”錯將“生命”寫成“聲命”,這個美麗的誤會,被作家、書法家斯舜威凝集在紙上——音樂之於孔祥東,確實是“聲命”——這“聲命”,是宿命。
也是從那時起,孔祥東逐步回歸公眾視野。他開始關注音樂的療愈作用,嘗試用音樂的方式撫慰人心,消除病痛﹔他開始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與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共同建立“樂療工作室”,希望借助音樂的力量,化解青少年內心的崎嶇坎坷﹔他開始參與各類公益活動,呼吁人們重視自己生活的這個世界,還有身邊那些容易被忽視的群體。此時的孔祥東已不再是那個滿身光環的瀟洒音樂家,他褪去榮耀,走下舞台,融進生活,親切如鄰家大叔,不時顯露出“東東”的稚趣與頑皮。如果不是他敞開心扉,主動吐露那八年的艱難歲月,很多人或許不會將他與抑郁症相聯系,因為他看起來無比樂觀。
他之所以樂觀,是因為曾經痛苦,畢竟所有經歷都不會匆匆來過。那個神秘的小世界被安放於內心一隅,濤聲隔絕了塵世喧囂。所以當“億角鯨”海洋保護公益項目的負責人找到孔祥東,邀請他為全球十二個海域的海潮聲譜曲時,他僅用兩個半小時就將十二首作品譜就。他想到了十四歲在普陀山聽海潮聲時耳膜的震顫,想到了那八年思緒的聒噪與鼓蕩……如今,一切歸於平靜,潮起潮涌,像極了生命的有序與無常。孔祥東將這十二首作品以“海之聲命”來命名,這“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過爾爾”。
“音樂讓我成長,讓我成就,也讓我漸漸知道人生的五味雜陳。但最后讓我從死亡線上走回來的,還是音樂當中的美好。”重新歸來的孔祥東,說自己的音樂之路剛剛開始,他慶幸還能坐在鋼琴前,面對音樂,自我言說﹔他希望以音樂為媒介,與觀眾一同領略生活的美好。
“向樂而生”,孔祥東,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