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祖國,我親愛的母親”——我的歸國文化交流之旅
2024年11月14日15:02  來源:中國僑聯

作者簡介:黃曉楓,博士,美國土木工程學會院士,作曲家,美國西華盛頓大學音樂系名譽教授,中國雲南大學音樂系客座教授。美國太平洋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會長。創作有 20 余部作品。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於 2016 年 1 月 21 日為他在北京音樂廳舉辦個人作品音樂會。

IMG_1217 2019年5月23日哈爾濱音樂廳與哈爾濱交響樂團團長左起第三人黃曉楓中間,和弦樂四重奏.jpg

2019年5月23日,在哈爾濱音樂廳,哈爾濱交響樂團演出黃曉楓作曲的和弦樂四重奏,演出后與演員等合影(中為本文作者)

我在美國生活了30多年。可以說是對中美兩國的文化有一定了解。當年我們這一代人來美國留學的時候,於中國來講可能是最艱難的時刻,剛剛改革開放,“摸著石頭過河”。遠離故土,真正靜下心來,以美國人的視角再回過頭來看中國,有些事情才逐漸的被辨別識清。中華文明是偉大的,這是毋庸置疑的。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僅存的、不間斷的古代四大文明,是世界上最愛好和平的。

我堅信,中國人民在經歷了近兩百年的苦難之后,隨著民族復興,中華文化必將再一次升華,再次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文明。

我倒是深深感悟到,隻有遠離祖國和家鄉故土的人,愈發對家國情懷更加眷念和珍惜,特別是像我這樣遠隔重洋的游子。我是東方水土、西方水土養育各半的過來人。在我眼裡,東北黑土地大豆、高粱、鬆花江到大西北的甘、陝,和青藏高原的地域文化情結,是拴在我心上那遙遠又舉手可及的“風箏”,這條家國鄉情的紅線將我的心永遠拴上。而西太平洋之濱的西雅圖,這方誕生了波音、微軟、星巴克、亞馬遜等眩目世界的地方,成就了我家國情懷的文化理想之夢。我由衷感謝命運將我從一個理工博士拉上了作曲家的新路徑。我為雙肩承載著科學家與作曲家的雙重責任與義務辛苦並幸福著。今年6月,我的《重生·共生》黃曉楓博士交響作品世界巡演,是希望以一己之力推波助瀾,助推並爭取實現中國交響樂的文化新理想。

3LB_3430 2015年2月24日在歡迎深圳交響樂團招待酒會上,黃曉楓作為主辦人致辭 從右往左:趙聰,深圳交響樂團陳團長,殷承宗.jpg

2015年2月24日,在歡迎深圳交響樂團招待會上,黃曉楓作為主辦人致辭

我的主職工作是岩土工程領域,對水循環保護水生態平衡有獨到的見解。我現居住在華盛頓州西雅圖。我是美國農業部用於路易斯安那州海岸線保護的“LA-16”項目非岩石替代的專利浮力補償侵蝕控制模塊的發明者。在這三十年的職業生涯中,我為華盛頓州、加州、俄勒岡州、亞利桑那州和阿拉斯加州的項目,撰寫了1,000多份工程報告中,有19篇學術論文發表在科研論文專刊,包括世界領先的研究期刊6篇專著。

我相信中國人不排外、不唯我獨尊、包容外來文化的心態使得中華文化一次次地重生。而每次重生都是在揚棄外來文化之后的文化上的升華。作為中國和美國人民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我自己親力親為,自改革開放以來至今,每年自費去中國巡講文化交流,把西方前沿的音樂理念講給中國的學生,使他們了解學習和借鑒。

我於2017年這次回北京等地,發現在大街多有醒目的,撞擊眼帘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召喚人心的語錄,在召喚每一位中國人在新時代下的歷史使命,我總感覺是在提醒我。

在我內心裡,音樂和生態環保本是一脈相連的。音樂和生態環保都是追求美好的生活。很難想象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會排斥美好的音樂和干淨衛生的生活環境。本質上,音樂和良好生態環境都是可以上升到靈魂的高度來認識的。因此,我對中國提出的廁所革命一說是從內心裡贊同的,而且是我多年來一直呼吁、想做的事。我因此也為我的祖國終於開始把人民生活衛生環境問題上升到精神領域、這一全新的、前所未有的精神文明高度而由衷的感到驕傲和自豪。這也預示著我國將在文化軟實力領域裡有突破性的增長。隻有在這個領域裡取得進步,才會對地球水土資源的生態保護有根本性的認識,也因此才會真正的對中國的生態環境進行自覺的保護和修復。也唯有在此基礎之上以榜樣的力量,中國提出的戰略國策“一帶一路”才能真正為沿線國家和人民所接受。在目前的國際形勢下,保護地球生態和資源,可持續發展是唯一能為全世界所有人所共同接受的口號和目標。

2017年12月初,我去北京,跟一家公司董事長一同去了位於江蘇徐州新沂的錫沂開發區,考察了在建的瑞圖和中國地質大學及新沂市的合作建筑新材料研究院。這裡也將是我能為國效力的一個平台。順路,董事長李恆芳也陪同我順訪了山東臨沂。2016年我被臨沂市僑聯聘為海外顧問。我們跟臨沂建筑設計院的專家們探討了地質、建筑工程和生態。

IMG_0972 2019年5月24日,哈爾濱師范大學附中國際學校講座.jpg

2019年5月24日,作者受邀在哈爾濱師范大學附中國際學校講座

隨著工業與現代化的發展,尤其是交通工具的發展,城市的規模將越來越大,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與影響也將日益突出。在這個歷史的關口,我對中國的生態環境提出了“以立法、以政策規范生態保護﹔以專業隊伍勘查國土資源,從城市開始自然土壤、地質、地下水及河流、及水域兩岸的盆地水系”等科學的、客觀的、友情的建議,我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保護水資源生態環境刻不容緩”建議受到青島市僑聯和中國僑聯的重視。

2017年12月初,我應邀在臨沂大學音樂學院蒙山音樂學堂,為學生們做了題為“美國工科院士的音樂人生”講座。講座之前,音樂學院院長彭程作了介紹。他說:“我知道今天有很多同學翹了其它課來參加這個講座。我通常不提倡學生翹課。但是,今天我支持你們來,因為這堂課是千載難逢,人的一生也許就能碰到這一次,而這一次也許就能改變你的人生。”

2017年的中國之行,我還應邀訪問了哈爾濱音樂學院,給作曲系主講了“古典與現代音樂的對立統一——他鄉之音、弦系故裡”的講座。

2018年4月19日星期四下午兩點,長春理工大學黨委統戰部、校團委聯合在東區圖書館報告廳舉辦“同心·大講堂”暨“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由我主講“從科學角度看西方交響樂”和“藝術創作的靈感與原動力”等課題。

我本人也非常感動,因為這是我從長白山至太平洋近五十年的藝術追求、探索之旅,是我報效祖國,感恩家鄉的又一次情感傾訴。我為自己能夠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引起家鄉學子的心靈共鳴而欣慰。

因為,“同心·大講堂”是學校的品牌活動,目前已實現陣地共建、資源共享,得到了師生普遍認可和廣泛參與,在擴大影響力、促進學校事業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此次活動受到僑聯領導的高度重視。長春市僑聯、長春市委統戰部港澳僑聯絡處、長春市外事僑務辦公室,學校僑聯領導、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校僑胞之家負責人及300余名師生參加活動。

2019年6月和11月,我在陝北延安、敦煌等地採風的間隙,分別巡講於國內幾所重點大學:清華大學、雲南大學、上海海事大學,和哈爾濱工程大學。給雲南大學音樂系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學生作了《感性與理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對話,交響樂創作漫談》講座,給工科院校的學生作了《尋夢——工程與交響樂》講座,把自己在美國學習西方音樂理論和交響樂創作演出的切身經歷和體會分享給學生。

師生們對講座反響熱烈,收到了很多反饋。其中有代表性的如下:

——以前從其他作曲家偶爾看到隻言片語,但是,沒有像這個講座這樣系統性的講透一個完整的體系﹔

——很多年后今天聽你講座的學生都會感激你,你不計成本從美國回來這麼遠的路程給學生作講座,做了國內的作曲家們應該做的事情﹔

——聽你的銅管樂就知道你是從國外學的,跟國內的有很大不同。

我很興奮地回味講座給師生們帶來的共振,感謝雲南大學對藝術的高度重視。雲南大學特意把講座安排在歷史性建筑、1499年始建的距今有500多年歷史的至公堂。至公堂是一座令人敬畏的殿堂,明朝時曾是皇帝的行宮,清朝時林則徐曾到訪。抗戰時期西南聯大全國性的學術活動和著名學者的精彩演講經常在雲南大學至公堂舉行,成為當時全國最活躍的科學大講堂。聞一多在這裡作了《最后的演講》。李公朴、吳晗、美國副總統華萊士都曾在這裡演講。雲南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音樂系系主任李浩教授親自主持了講座,雲南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張星在講座之前代表學院授予我客座教授聘書。

回到我的家鄉哈爾濱,那一方親切、熟悉的土地讓我的心有歸宿感。聽講座的哈爾濱工程大學學生很多是學校藝術團的學生。他們對交響樂的知識知道很多,也提出了很多有意義的問題。如中國目前交響樂創作水平,哪些古典音樂作曲家的作品好,讀工程的學生如何追求音樂夢想,等等。作為新中國第一所軍事工程學院的哈爾濱工程大學博物館,讓我仰望、敬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輝煌的歷史和給新中國建設做出的巨大貢獻,讓我有神聖的責任感去履行我為之奔赴一生的文化理想。

973f3005e98d9fd5ce72cbb89b88c69e 2023年9月27日西北師范大學宣傳布告.jpg

2020年的疫情期間,有了集中的大塊時間,我的創作靈感、我與中國歷史與中國人民同呼吸共患難、同悲喜共輝煌的激情洶涌著我,溫暖著我。我感到有一種歷史的使命驅動感,要創作一部大跨度的交響樂作品,全面的表現中國人民奮斗、抗爭、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建設美好生活的新中國的努力過程。我想高聲地用音樂說出我想說的話,我想為自己曾經苦難的祖國助威吶喊,我想為今日的祖國放歌!於是,史詩級的交響樂《苦難輝煌》在艱難的孕育了七個月之后,誕生了!

激情燃燒的七個月,我完成了時長48分鐘,總譜138頁的巨作。無論從理論上的構想,還是從創作中的創新、從思想上的飛躍,都是“化蝶”、“涅槃”的物我相融,在作品與自我共鳴的過程,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興奮和自信。我覺得自己用科學、哲學、音樂激情擁抱的人生無怨無悔。哈爾濱交響樂團在虎年線上音樂會演奏了這部作品部分篇章。事實也如此,我的音樂,讓世界“聽到人類情感之弦的振動”,我熱愛自己的祖國,我希望、我祝福音樂能夠帶給世界更多的美好,“有喜悅,有愉快,有夢幻的覺醒”,有人類的喜樂平安。

2023年的金秋之際,我回中國繼續音樂講學、文化交流的旅程。這次行程在“首都師范大學附中,清華大學附中,和西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做了“《尋夢》小提琴協奏曲——中國哲學思想與西方現代音樂”交流講座,以音樂為媒介講述新中國工業化過程中,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在清華附中講座中還與中央歌劇院的青年女高音高露絲和附中管弦樂團互動,排練我的作品《祖國,我親親的母親》。還與西北師大音樂學院樂團及合唱團互動排練我的作品《祖國,我親親的母親》。師大音樂學院合唱團的歌聲是如此的美妙,給人感覺那種來自靈魂的干淨。令我感覺西北的音樂學院學生也會像西北的工科大學生執科學研究上的牛耳那樣,為中國的音樂文化作出巨大的貢獻。在國內交流講學期間,也有機會跟國內的交響樂團進行了聯系,探討我的《重生·共生》黃曉楓博士交響作品世界巡演事宜,希望以一己之力推波助瀾,助推並爭取實現中國交響樂的文化新理想。

在近十年以來,我在中美之間、美國華盛頓州、加州、紐約州,以及加拿大進行了文化交流,在美國舉辦大型音樂會、講座三十余場次。早在2016年1月21日,在北京音樂廳,中國交響樂發展基金會為我主辦的,由中國廣播電影樂團演奏的黃曉楓作品專場音樂會,亦是刷新了海外華人作曲家以專場音樂會首次亮相中國最高音樂殿堂。特別是今年6月25日在美國五大著名音樂廳之一的西雅圖交響樂團駐地西雅圖貝納羅亞音樂廳舉辦的《重生·共生》黃曉楓博士交響作品世界巡演首場音樂會,觀眾對這場音樂會普遍的共識是“大氣磅礡,震撼,顛覆”,顛覆了人們、尤其是美國觀眾對中國交響樂的認知,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和海外華人的文化自信。

國之昌盛,民之自強。我為身為華夏子孫而驕傲,也為辛苦並幸福的美中文化交流事業奔赴一生而欣慰,更能為祖國的改革開放大業貢獻自己的綿薄力量感到無上榮光!

(責編:皮博、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