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燦若星辰 閃耀天穹——記雙院士侯祥麟
2024年11月13日16:59  來源:中國僑聯

d88cbb060f2623b8cf883ceeb13fcbcb.jpg

潮汕人重視教育和禮儀,自古崇文重教、義利並重,信奉“地瘦栽鬆柏,家貧子讀書”的理念,即使是在生活貧困的農村地區也是耕讀並重,以名門世家后人自居,如潮汕古屋老厝門楣多以姓氏“江夏世家”“九牧世家”“穎川世家”等冠名。在潮汕地區,最漂亮的建筑就是華僑捐贈的學校,百年名校汕頭聿懷中學就誕生了“一校六院士”。在新中國科技學術界,潮籍學者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們中的很多人,經歷了貧弱的舊中國,用一生的努力,用一世心血去改變新中國,他們燦若繁星閃耀天穹,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民生改善而畢生奮斗努力,這應該是流淌於潮汕人血液裡的家國情懷吧。

正如陳寅恪為王國維所作墓碑銘:“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潮籍院士們之精神風范,潮汕后人當自勉!

1955年隨著“中國科學院學部”的成立,中國科學院產生第一批學部委員。1993年隨著中國工程院的成立,部分院士既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也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石油化工技術的開拓者之一、煉油技術的奠基人侯祥麟,就是“雙料院士”。

根據2015年的數據,潮汕籍院士數量在廣東排名區域第二,而汕頭的院士貢獻度在全國城市排名位居前列,而整個潮汕地區又以潮陽院士最多。

截至2009年,兩院共有31名潮汕籍院士:汕頭18人(其中3名院士:范本堯先生籍貫為上海,蔡睿賢先生籍貫為台山,饒芳權先生籍貫為梅州大埔,但三人均出生在汕頭),潮州3人,揭陽8人,而其中又以汕頭市潮陽區最多,共產生了12名院士。

不僅在籍貫上,以出生地、高中就讀情況上看,汕頭也位居潮汕地區榜首,以汕頭聿懷中學最多,共有6名校友。一個院士產生的背后,也是一個家庭對教育的支持,這或許從側面也說明,近現代以來,潮汕人既不輕商人,也不輕讀書人。

科學巨子侯祥麟就是地地道道的出生於富商家庭的汕頭人,他於1912年4月4日出生於汕頭福音醫院(今汕頭市第二人民醫院)。1919年,侯祥麟入讀汕頭崎碌小學。少年侯祥麟不僅求知欲強,而且成績十分優異,他從小學時期就立下報效祖國的志向。14歲那年,因時局等原因,侯祥麟離開了汕頭到上海上初中,從此踏上了尋求科學真理,立志報效祖國的道路。1931年,侯祥麟考取了燕京大學化學系。1935年畢業后歷任上海中央研究院化學所研究實習員、重慶西南運輸處煉油廠副工程師等職務。1945年赴美國留學,先在卡內基理工學院當研究生,后獲該院化學工程博士學位。1949年任麻省理工學院燃料研究室副研究員。1950年學成回到新中國的懷抱。其后歷任清華大學教授,石油工業部生產技術司副司長、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院長、石油工業部副部長,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技術經濟顧問委員會首席顧問,中國石油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石油工業部科技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委員。2008年12月8日,侯老於北京逝世,享年96歲。

侯老一生,兩任總理付以重托

在共和國的歷史上,先后得到兩任總理寄以重任的科學家並不多見。然而,有一位杰出的科學家就獲得此殊榮,他就是侯祥麟。侯老是我國著名的石油化學工程學家,燃料化工專家,被譽為“中國石油之父”。

1957年,周總理親自主持的《1956年—1967年國家科技發展規劃》的制訂,侯祥麟是主要參與者。這是新中國科技事業的奠基性工程,作為其中石油項目的完成者之一,侯祥麟受到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並被寄予重任。

u=631149129,1561701129&fm=253&fmt=auto&app=138&f=JPEG.webp.jpg

2003年5月25日,溫家寶總理親自登門拜訪時年已91歲高齡的侯祥麟,請侯老“挂帥出征”主持“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為了中國油氣資源的未來發展,為了國家的戰略需要,侯祥麟不顧高齡,毅然應允,再一次為我國石油化工事業貢獻余熱和光芒。

在燕京大學讀書時的侯祥麟.jpg

在燕京大學讀書時的侯祥麟

FC2C0789@E0DA1949.9074E564.jpg.jpg

說起侯祥麟與石油和煉油的緣分,要緣於抗日戰爭時期。1940年,在抗戰最危急的時刻,為了中國軍隊戰時最急需也最短缺的油料,他在重慶和兩位燕大同學一起,從就地取材的桐油和菜籽油裡,每天為戰車煉出一兩千公斤寶貴的汽油和柴油,有力地支援了抗戰前線。1944年,受周恩來同志的指派,侯祥麟和一批黨內的技術骨干一起遠渡重洋,出國深造。1950年5月,38歲的侯祥麟舍棄國外優越的工作條件,義無反顧地啟程回國。此后,他以驚人的勤奮忘我工作精神奮斗在科技一線。他的那句“8小時出不了科學家”的話,后來成為許多中國科技工作者的座右銘。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試產的航空油料,在地面試驗和空中試飛時均出現噴氣發動機火焰筒嚴重燒蝕問題,無法投入使用,導致油料嚴重缺乏,直接威脅著國家的經濟建設和國防安全。侯祥麟記得,那時石油部部長余秋裡每次見到他幾乎都要問航空煤油的研制情況。余部長曾對他們說過:“搞不出航空煤油來,我們過天安門都得低著頭啊!”

為了新中國的石油化工事業不受制於外國人,侯祥麟帶著百余名科技人員,夜以繼日的進行研究、試驗。失敗、再研究,再失敗、再試驗。他終於找到了火焰筒燒蝕的原因,攻克了這個難關。1961年,在侯祥麟帶領下的科技團隊,為我國自己煉制出了合格的航空煤油,並與1962年正式供應民航和空軍。1962年10月,侯祥麟再次組織研究開發被時人稱為“五朵金花”的“流化催化裂化”等5項煉油新工藝技術,並於1965年全部研發成功。在1963年12月召開的人民代表大會上,周恩來總理自豪地向世界宣布: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

3ee23bbbd43acb2e.jpg

但侯祥麟並不滿足既有成績,繼“五朵金花”之后,“催化裂解”等4項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技術又橫空出世,被再次譽為80年代新的“四朵金花”。

共和國永遠不會忘記,在威武的“戰鷹”展翅翱翔時,在羅布泊上空升起的第一朵蘑菇雲裡,在第一顆導彈發射成功的呼嘯聲中,在遨游太空的人造衛星之上,無不凝結著侯祥麟與戰友們的心血和汗水。“科學家的真正快樂,在於創新與奉獻。”這是侯祥麟常挂在嘴邊的話。

赤子情深,心系桑梓寄望殷殷

“一生中走過的地方實在太多,對許多地方的記憶已經淡薄了,唯有家鄉永遠在我心中,歷久而彌新。”這就是一代石油巨子侯祥麟的故鄉情。多少年來,汕頭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都深藏於侯老心中。“每次回鄉看到的每一個變化都讓我特別高興。”

侯祥麟時刻牽挂著汕頭的發展建設。1954年,侯祥麟在北京工作的時候,為了家鄉的公益事業,他把母親留給他的鎮園和一座花園住宅無償捐贈給汕頭市政府。當地政府在接收了侯祥麟的捐贈后,將鎮園首層做了市抽紗公司的商店,二層作為抽紗公司的辦公室,部分房間裝修后成為市委招待宴請重要來賓和客人的地方。1983年,侯祥麟回到汕頭,市委招待他的地點恰好就是在鎮園。當時市委有關負責同志詢問侯老對房子的處理有什麼意見,是不是要收回?侯老堅決地說,將房子捐贈給汕頭,是永遠不會收回改變的。

八十年代初,當地政府落實政策時又歸還了侯家的另一處祖屋,侯祥麟說服親屬把這些祖屋捐給家鄉辦教育。侯祥麟的父親曾任汕頭市聿懷中學第一任校董會的董事長。1997年初,學校擬建綜合樓,需拆掉以其名字命名的小禮堂“乙初堂”。校領導專門打電話征求侯老意見。他一聽馬上表態:一切以學校的利益和需要為重,你們拆吧。

侯老就是這樣時刻關心家鄉的發展。1989年,他受聘為汕頭經濟特區顧問,更是時時為特區建設事業的發展出謀獻策、殫精竭慮。

2008年12月8日20時36分,這位我國著名石油化工科學家、煉油技術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的世紀老人,停止了思考。噩耗傳來,潮汕大地為之悲愴。時光雖已隔多年,當再一次深情回憶起這位可敬可親的老人,仍難壓既悲痛又自豪之情。

(責編:皮博、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