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回顧

(第五十六期)

2024年10月

新加坡華族戲曲協會會長卞會賓——

“傳承藝術和傳統文化觀”(僑界關注)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2024年11月12日17:36

卞會賓在教學。
受訪者供圖

卞會賓,新加坡華族戲曲協會會長、新加坡華族戲曲博物館館長,2014年創辦了兩年一屆的“新加坡國際戲曲節”,為中國傳統戲曲在海外傳播默默耕耘。

戲曲情緣

卞會賓出生於戲曲世家,童年時期的他就跟隨父親聽戲看戲,耳濡目染中體會著戲曲的魅力。他從9歲開始學習戲曲打擊樂中的板鼓,1978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音樂系。

剛入學時,戲曲學院實行甄別制度,對入學新生進行末位淘汰。那時的卞會賓每天早上五點多起床,練習6到8小時,永遠比別人練得多。同學每天清早都會聽到他練習板鼓的聲音,最終,他以優異的成績留在了學校。提起那段日子,卞會賓說:“那時一點也不覺得辛苦,因為這是我的興趣所在。”

畢業后,卞會賓選擇了留校,補上了戲曲學院青黃不接的教師班底。當時,面對著大部分同學選擇去劇團工作的情況,他也曾十分糾結。在與老師交流過程中,卞會賓意識到,想要傳播戲曲文化,任教是更好的方式之一。劇團工作隻需要了解自己演奏的部分,但是任教卻需要關注更廣泛的領域,這讓想要不斷挑戰自己的卞會賓下定了決心。“教授戲曲需要不同於劇團演奏的橫向思維,自己不擅長的部分也需要研究,我希望不斷提升自己。”卞會賓說。

在戲曲學院時,他結識了自己的太太黃萍女士。他們是同一屆入學的同學,黃萍是一位優秀的刀馬花衫。一次校園劇目的彩排,讓卞會賓見到了戲曲表演時魅力十足的黃萍,他在為她伴奏時體驗到了十足的默契,戲曲帶來的緣分讓他們有了很多共同話題,最終組建了家庭,懷著對戲曲同樣的熱愛,共同傳播戲曲文化。

1990年,新加坡當地邀請戲曲學院六十多名演員來此演出,卞會賓和太太便來到了新加坡。由於當地缺少專業的團隊和人才,他每天都需要表演兩場,常常是動感較強的武打戲。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戲曲,卞會賓最終決定來到新加坡傳承戲曲文化。

初到獅城

1995年,卞會賓正式來到新加坡,協助藝術之家推廣京劇。但剛來到這裡的他很不適應,他發現戲曲傳播想要在這裡起步十分困難。首先是語言問題,當地很多人中文並不熟練,很難進入戲曲情景。其次,中國戲曲在新加坡相對小眾,感興趣的人並不多。於是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轉戰影視領域。1997年,他成立了合田影視制作公司,負責做一些演出直播,影視方面收入更多,可以用這方面的收入來養活戲曲。

直到2009年,在新加坡政府的支持下,卞會賓成立了新加坡華族戲曲博物館。2010年,緊接著成立了新加坡華族戲曲協會。他慢慢發現,戲曲博物館與戲曲協會可以形成一對相輔相成的機構,戲曲協會負責“教與演”,不僅僅要教會學生戲曲,更要讓他們上台呈現出來,而戲曲博物館剛好可以提供平台和場地。這樣一來,戲曲協會的人可以在博物館排練、上課、演出,共同傳播戲曲文化。

創立博物館的過程中,生存問題依然難以回避,場地問題就讓卞會賓十分頭疼。戲曲博物館不同於一般的文物博物館,不僅僅要展出戲曲的行頭、服裝,真人表演也是不可缺少的。博物館採用預約制,游客來到這裡就可以觀賞到高水准的戲曲演出,也會有短視頻放映和真人講解。最開始他們將場地定在旅游景點,有一天,一個旅行團來到這裡,卞會賓熱情地邀請他們到博物館參觀,而車上的游客卻不願下車,寧願在車上睡覺也不想進來了解戲曲文化,這讓卞會賓十分難過。於是他開始思考,場地選擇方面是否出現了問題。他開始試著將場地轉向普通購物中心,把戲曲藝術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傳到民眾中間去,終於吸引到了更多人的關注。

在卞會賓到來之前,新加坡的戲曲演出都是票房式盈利模式,演出隻為了票房,這在卞會賓眼中娛樂性過強,而他想做的卻是傳承,把戲曲真正當作國家寶貴的傳統藝術來發展,這讓他摒棄了賺錢更快的表演方式。因此,哪怕吸引到了關注,戲曲協會的維持依然是很大的難題。這些年,卞會賓一直用自己的錢去貼補戲曲,終於,在他的堅持下,吸引了一些商界知名人士來進行資助,這才使戲曲協會支撐下去。“我一個人扛不了這麼大的花銷,但各界的知名人士為了傳承戲曲文化,都會資助我們,我們為此很感動。”卞會賓說道。

傳承文化

在新加坡的這些年,卞會賓的戲曲協會堅持演出不賣票,門票全部贈送。希望可以通過降低門檻的方式,讓更多人進入劇院。他和太太開辦了免費戲曲唱腔班,每年招收20人,感興趣的人都可以來學習,很多新移民都積極報名參與。許多年輕人來到這裡后都想要學習最難的劇目,但他堅持因材施教,根據這20個人的水平和特點量身定做一出劇目,“人不能好高騖遠,哪怕簡單的戲曲在台上演繹也很光彩。”卞會賓說道。

唱腔班中大部分學生都是口口相傳前來學習的,曾經有一位學生來到這裡,點名要學習戲曲的身法,因為看到朋友在學習戲曲后變得非常優雅,言談舉止很有美感,這讓他產生了對於戲曲的興趣。卞會賓認為:“舞台上塑造的人物都是溫文爾雅的,學了戲曲后,不會弓腰駝背,永遠保持一種優雅風度。”這種潛移默化的傳播吸引到了更多人,卞會賓也希望有更多人能夠欣賞到戲曲中獨特的東方古典美學。

除了唱腔班,卞會賓還會到中小學和大學校園中普及戲曲教育,但一些中小學會要求協會演繹特定的搞笑劇情,“我們還是要堅持戲曲中‘手眼身法步’這些基本的標准,不想糊弄小孩子。”對藝術的嚴格標准讓他們謝絕了一些邀約,“我們要讓大家知道傳統戲曲一路是怎麼過來的,傳承藝術更要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觀。”卞會賓說。

為了讓戲曲更好地傳播海外,卞會賓創辦了每兩年一屆的新加坡國際戲曲節,希望可以作為橋梁來促進新加坡戲曲和世界各地戲曲的交流。看著台上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人們一起合作一出戲曲,卞會賓十分欣慰。卞會賓說:“學戲的人都愛演出,上台演完還想出國演,與世界交流能更快地提升自己。”

這些年,卞會賓始終堅持按照中國戲曲學院教學的標准傳播戲曲文化,提到戲曲,他依然充滿激情。未來,他還是會堅守在傳承戲曲文化的第一線,讓更多人感受到傳統戲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