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局所村地處長白縣腹地高原山區,是長白山深處一個自然村,距長春570公裡,距長白縣城110公裡,是吉林省現位置最偏遠、海拔最高的村子之一,素有“吉林的西藏”之稱。老局所村由於受到氣候的影響,自然條件嚴酷,無霜期短、土地貧瘠,種植玉米、大豆等傳統農作物,糧食產量極低,經濟收入單一。近年來,老局所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留守的隻剩下老弱婦幼。目前,全村有78戶、168人,其中貧困11戶16人,是省級貧困村之一。
2015年,吉林省委把在省級地圖都找不到大山深處的老局所村脫貧致富的任務,交給了省僑聯。時任省僑聯黨組書記、主席陳香林是這項工作具體實踐者和推動者,她既肩負著組織的信任和囑托,又肩負老局所鄉親脫貧攻堅的殷切期望。
2016年1月4日,吉林省僑聯主席陳香林(右一)率工作人員初到老局所村開展精准扶貧工作
陳香林永遠忘不了第一次到寶泉山鎮老局所的情景:2016年1月4日早晨,驅車從長白縣出發,沿鴨綠江向西而行,行至十三道溝,車拐上了去往老局所村山路。透過車窗眺望,觸目皆是高聳連綿的山峰,從這山望那山,相隔不過一箭之地,但中間百丈寬的峽谷相隔。車沿著蜿蜒的山路行駛,仿佛坐在波峰浪谷上下起伏的小舢板上,似乎處於失控狀態,令人暈眩,膽戰心驚。
在五年的脫貧攻堅中,陳香林從長春到老局所村約10次。
陳香林第一次踏進老局所村才真實體會到:什麼是天之大、地之廣、山之高。
陳香林站在山頂回望所走過的山路,泛白的小路像一根時隱時現纏繞在崎嶇陡峭半山腰線條似的,搖曳升起的縷縷晨霧,像懸挂在殷紅的霞光邊緣美麗飄逸的流蘇。
老局所村木刻楞房舍稀稀疏疏依偎在山腳下,顯得老舊、滄桑、原始。
一
陳香林來到老局所村,首先開展摸底調研,在深入調研和廣泛聽取意見建議的基礎上,掌握這裡的貧困現狀,做到了信息准、底數清、情況明,認真探索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新方法和新途徑,做到精准施策、精准扶貧,變扶貧“漫灌”為精准“滴灌”。
緊緊圍繞“准”與“實”二字做文章,隻有號准老局所村的“脈”,才能有准確無誤的下好消除貧困的“藥”,而所謂的“藥”,自然就是適合這裡人們所需的脫貧攻堅的產業項目。
陳香林不否認,當初她對脫貧攻堅的認識不足,對如何脫貧攻堅一知半解。她親自到大山深處,親眼目睹了貧困落后現狀,想不到在這個時代,居然在大山深處還有這麼窮的地方。一時間,她堅定了想要為老局所做點事的想法,打消了最初的“等一等”“看一看”的畏難情緒。
踏石留印,抓鐵有痕,要在脫貧攻堅取得成績,光有想干事的熱情,缺乏思想認識高度,難免會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出現“蜻蜓點水”式的敷衍。陳香林一貫的雷厲風行與扎實辦事的工作作風,在這裡淋漓盡致表現出來,做到了“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
為了充分體現出領導的重視度和干部的參與度,省僑聯成立脫貧攻堅領導小組,將脫貧攻堅作為僑聯一項重要的常態化工作來抓。
老局所村貧困的原因是多方面,其中主要原因:沒有適合當地可持續發展的工業、農業或林業項目,村民們還在喝地表水,並且還不能24小時供水。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首先建一座光伏發電站,預算需要130余萬元,對僑聯來說還沒有這麼大的能力。
陳香林始終篤信:“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脫貧攻堅僅靠省僑聯的財力是不夠的,重要的是要依靠廣大的海內外華僑華人和歸僑僑眷,充分發揮僑務資源優勢。於是,陳香林向海內外僑界發出向老局所村捐款建光伏發電廠和打一口深水井的倡議,得到了海內外華僑華人、歸僑僑眷及僑團熱烈響應。
吉林省僑聯捐贈的老局所村光伏電站項目
省僑聯僑商會副會長、海歸協會副會長、一明(上海)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裁劉洪銘積極響應省僑聯倡議,為老局所村捐建了一座光伏發電站(折合人民幣130萬元)。該電站於2016年5月開工建設,2016年10月正式發電並入國家電網,從此這個大山深處老局所村有了自己的發電站。該電站可連續發電25年,每年收益10多萬元。從2016年建站至2022年底,共計收入60多萬元。
二
時任村黨支部書記、村主任李亮沉重地對陳香林說:“長期以來,老局所村一直靠天吃水,村裡早在二十幾年前挖過一眼井,從根本上解決不了用水難的問題,后來井慢慢干涸了。用蓄水池蓄水,由於蓄水量不足,不能全天候24小時保障供水,每天隻能定時定量供水,這種地表水村民們一喝就是好多年,吃水難就像一塊大石頭壓在村領導的心上。”李書記的沉重話語,撞擊著陳香林的心。
2017年8月31日至9月2日,世界越柬寮華人團體聯合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在吉林省舉行。會議期間,世界越柬寮華人團體聯合會會員熱情響應省僑聯倡議,向老局所村慷慨募捐10多萬元,幫助村裡打井和改善給水設施建設。
老局所村請來了有經驗的水利專家。專家和村干部一起組成勘測隊,對村內和村子周邊認為可能有水的地方進行勘探,經過三天的勘察,最后在村東邊選擇了一處可能有地下水的最佳位置,確定了打井位置。
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幸運眷顧了大山深處人們,2017年9月8日是老局所村值得紀念的日子,當鑽井機打到97米深度處時,被大山壓抑的一股清泉從井口噴涌而出,井水經化驗PH值7.07,為弱鹼水,質量優良。
這個長期以來的缺水村,終於有了自己的深水井。寂靜的大山一反往日的矜持和沉靜,山村沸騰了,陶醉了,人們都沉浸在無比喜慶之中,他們歡呼著、奔跑著……清澈的泉水浸潤著干涸的土地,滋潤著人們的心田。
老局所村村民終於喝到了清澈甘甜的井水,解決了祖祖輩輩吃水難問題。老局所村又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完成了供水管道系統改造,把清澈甘甜的深井水引入到每家每戶,實現了全村全天候24小時供水。
村婦女主任李茂英拉著陳香林的手,激動地說:“過去每天早上4點到晚上7點村裡定點供水,有時早上忘了接水,一天就沒有水喝。現在實現了24小時供水,用水可方便多了——現在想什麼時候洗衣服都行。”
村民們激動地說:“吃水不忘打井人,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省僑聯和世界越柬寮華人團體聯合會的恩情!”
老局所村民們臉上綻放出掩抑不住的燦爛笑容——笑容裡蘊含著感激、真誠、喜悅、甜蜜……
陳香林欣慰地笑了,與鄉親們分享著無盡的喜悅和幸福。
2017年9月3日,在世聯會舉行的歡送晚宴上,世聯會會員當場為吉林省僑聯精准扶貧包保村白山市長白縣老局所村募捐16萬元,用於改善村民給水設施和基礎建設
2018年,為紀念世界越柬寮華人團體的愛心善舉,村民們在井旁立了一塊石碑,上面鐫刻著“愛心井”三個大字,銘記世界越柬寮團體聯合會的濃濃桑梓情、拳拳赤子心的情懷。
2019年2月14日,吉林省僑聯在長春召開六屆六次全委會,世界越柬寮團體聯合會代表應邀參加,老局所村民們趕制了一面寫有“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錦旗,委托時任長白縣副縣長、寶泉山鎮黨委書記韓永哲、鎮長李文強把錦旗贈送給前來參會的世界越柬寮團體聯合會代表。
三
摘掉了“貧困”帽子,是省僑聯精准扶貧脫貧攻堅工作的第一步,結合當地的實際,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輸血型”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不斷探索建立穩定脫貧攻堅的長效機制,拓展致富思路,選擇適合老局所實際的、可持續產業發展方向項目,使老局所村民脫貧致富都過上好日子才是最終目的。
2018年11月初,村民們得空就到水井邊,義務幫助清潔衛生,維護水井保護措施。現如今,這口井已經被村民們賦予了新名字——“愛心井”,水井周圍也裝上了防護欄,鋪上了紅土磚,大家發自內心地珍惜這口井
為了鞏固老局所脫貧攻堅成果,使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省僑聯駐村第一書記陳文芬組織村兩委和村民代表,先后到白山市江源區、長白縣、遼寧省鳳城市及鄰村考察了山野菜溫室種植、沙棘種植、紅鬆果林嫁接等項目,通過考察,逐一論証,選定了“紅鬆嫁接”項目。村“兩委”和省僑聯一起,對“紅鬆嫁接”項目,在進行反復論証的基礎上形成了可行性報告,陳香林及時向中國僑聯做了翔實匯報,中國僑聯對吉林省僑聯脫貧攻堅工作所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為老局所村撥付20萬“紅鬆嫁接”專項扶貧資金,這不但為老局所可持續產發展、早日脫貧致富打下良好基礎,而且更加鼓舞了省僑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
2019年5月6日,老局所村嫁接了近250畝16000余株紅鬆果樹,經過三年精心的培育,目前,紅鬆成活率近百分之百,長勢良好。
2024年開始收獲紅鬆果,到2026年是紅鬆盛果期,按照目前鬆籽價格,紅鬆嫁接項目每年預計創收60萬元。這是一個可以增強老局所村自我發展能力的優質項目,它不但能壯大村集體收入,還能實現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富民強村。而且,還能保護生態,維護自然和諧,成為長白縣脫貧攻堅“樣板”項目。
五年的脫貧攻堅取得了階段成果:建成了一座光伏電站,援建了一口愛心水井,培育了一片嫁接紅鬆林。現如今,大山深處貧困小山村容村貌和生活質量都得到極大改善。截止到2022年末,全村11戶貧困戶16人全部脫貧,人均收入達1.2萬元以上。
四
精神物質同脫貧致富相結合,脫貧攻堅與民風建設相結合,精神與物質實現同步脫貧是國家脫貧攻堅戰略的重要目標之一。
在吉林省僑聯的大力幫扶協調下,紅鬆嫁接項目得到了中國僑聯專項支持,特為老局所村注入扶貧資金20萬元,用於該項目
吉林省僑聯帶領駐村工作隊與村“兩委”不斷加強對村民的思想引領,利用會議、宣傳欄、廣場文化等多種形式,向村民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方針政策,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吉林省僑聯把海內外華僑華人、歸僑僑眷及僑團、兄弟僑聯捐獻的款物放到“愛心超市”裡,採取愛心超市+黨風、村風、民風的“1+3”方式,制訂了愛心超市積分評議、積分管理、積分兌換和物品捐贈等一系列制度,印制了積分卡。此做法激發了村民參與公益活動的熱情,主動參加村裡各項集體活動蔚然成風。在鎮政府組織的歷年星級文明家庭評選活動中,老局所村有8戶村民被評為衛生干淨人家,3戶村民被評為美麗庭院。同時,該做法得到省委縣委高度評價並在全縣推廣,很多兄弟鄉鎮紛紛到老局所村參觀學習。
2019年10月13日,“城鄉支部手牽手”系列活動中,原省僑聯黨組書記、主席陳香林(左二)察看扶貧項目“紅鬆嫁接”項目紅鬆結塔情況
吉林省僑聯十分關心村裡的教育尤其是貧困家庭孩子的學習,與村“兩委”利用僑界捐款7萬元,設立了老局所村愛心助學幫扶金,鼓勵和幫助村裡學生走向知識的殿堂,為他們撐起一片理想藍天。
吉林省僑聯被省委省政府授予脫貧攻堅組織貢獻獎,省僑聯駐村第一書記陳文芬先后兩次榮獲長白縣脫貧攻堅貢獻獎,省僑商會副會長劉宏銘榮獲脫貧攻堅奉獻獎。
五
遼闊的長白山給了陳香林寬闊的胸襟,善良朴實的鄉親們給了她攜手脫貧致富的無窮力量,使她懂得了感恩回報的真摯情懷。
陳香林望著悠悠的白雲,聆聽著陣陣鬆濤,嗅著濃濃鬆香,眼前不禁幻化出萬家璀璨的燈火,清澈甘甜的泉水和婆娑蔥蘢的鬆林——粗壯的鬆樹枝上點綴著一個個圓潤、飽滿,像寶塔似的鬆果……
生命如花,但是花隻要盛開過,即使花期過了,濃郁香味也會留在大山深處。
陳香林常常把自己比作大山深處的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一株小草的一抹綠色也許淺淺的、平凡的,但是它染綠了一棵棵看似羸弱的小草。然而,千萬棵小草攜起手來,是一片綠色的海洋,是一個生機勃勃被愛的詩意浸洇的綠色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