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海風塔影伴書聲
2024年11月11日14:01  來源:中國僑聯

夏日的海邊,濕潤的熱風不停的吹拂,驕陽下的熱浪陣陣襲來,伴隨著我去晉江市東石鎮的塔頭劉村,參觀聞名遐邇的廷都中心小學。這是革命基點村——塔頭劉村的村辦小學,當年是革命火種的播撒地。

小學創辦於1929年,原名“中山小學”,后以校友、革命烈士劉廷都(他即是塔頭劉村人)名字更名為“廷都中心小學”。這個小學當年是黨的基層組織和地下交通聯絡站,先后有朱漢膺、何邦基、李剛等十四位以教師等身份為掩護,在塔頭這所中山學校擔任地下黨組織領導人。地下黨組織的一個工作重心即是對校內外學生和家長進行革命理想的宣傳教育,並成立紅色小鬼隊,完成黨支部交給的偵察敵情、通訊聯絡等任務。可見中山小學是播撒紅色火種的革命堡壘。

參觀塔頭劉村革命斗爭史陳列,使我們了解這個村共產黨員包括紅色小鬼隊前仆后繼的英雄事跡,在小學裡堅持地下斗爭的不畏艱難的高昂信念,令人感慨紅色的基因仍然煥發出奪目的光彩,激勵著后人將紅色的基因綿延不息。

+.jpg

現在,這個村辦小學已被晉江市教育局升格為鎮級中心小學,原來為村民服務的小學校,已面向周邊的六個村,目前已有八百多個孩子入學。步入校區,真的令人好驚詫,幾乎不敢相信這是建在鄉村的小學校。村支書劉永進介紹了一組數字:校園佔地面積16499平方米,建筑面積14342平方米(包括教學樓A棟及連廊、教學樓B棟、科技樓、綜合館、教師宿舍樓)。舉目望去,校園環境優美安靜,教學設施完善,建有室內運動樓、多功能禮堂,還有室外運動場。這是一所富有朝氣,洋溢著書香、人文氣息的現代化學校。

漫步在學校的操場上,腦海裡浮現出史料記載中當年的中山學校:校址設在塔頭村的劉氏祠堂,簡陋的上下廳作教室,辦公室和宿舍在左廂房,“冬天寒風從並不嚴實的窗戶間呼嘯而入……夏天悶熱難當,蚊虫猖獗。伙食更是艱難,吃的是善心人士接濟的地瓜咸菜”(張百隱:《塔頭劉村風貌》),撫今憶昔,這天翻地覆的變化,令人感慨贊嘆,真是“換了人間”!

塔頭劉村支書劉永進對這些變化如數家珍,能感覺到他對廷都小學的一草一木、一樓一舍都流溢著情感。他畢業於師范學院,教師出身。2012年,他當選新一任村支書,在抓拓寬村道工作的同時,更把擴建村小學也做為迫在眉睫的大事。那時的廷都中心小學,已有兩幢三層教學樓,比當年的中山小學已是舊貌換新顏,但已不能滿足近四千人的塔頭劉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陳舊且狹窄的校園校舍,也制約了小學的進一步發展。

百年樹人,百年大計。村支部決定擴建校舍,但因小學校舍位於村中部,周邊騰挪空間狹小,而且擴建必然要佔用村幼兒園。經反復調研,決定新廷都中心小學遷建,將校址建在村西片區佔地約30畝的地塊。

方案定了,征地和資金兩大難題擺在村支部面前。

這塊計劃用地,涉及村裡約30戶人家,少的幾分,多的數畝,向村民征地能順利完成嗎?

由村黨支部牽頭,與村委會、老人會成立了四個工作組,把三十多戶村民分別歸組,針對不同情況做深入細致的工作。

微信圖片_20220325122514.jpg

令劉永進驚喜的是:“沒想到的是,征地工作非常順利,僅僅用了三個月就全部完成。”塔頭劉村的村民們不僅有著紅色基因的熏陶和賡續,還有著豁達胸襟和遠見卓識,多數村民聽說是為辦小學教育征地,都不講二話。劉永進講了一個令人感動的事例:當時佔地面積最大的一戶有近6畝地,主人劉文噸義無反顧,第一個簽下協議。村民們也紛紛簽字,征地順利快速完成!

有了地,還要籌措資金,當時初步預算達3500萬元的建設資金,需要村裡自籌,這個天文數字令村支部大費腦筋。關鍵時刻,還是村民們慷慨解囊,長年熱心公益的村民劉基川捐出100萬元,而一直關注支持村裡發展的劉丕周老先生也捐出300萬元。啟動資金解決了!

2014年春節,村裡又盯住鄉賢回鄉過年的契機,召開學校遷建座談會,吁請鄉賢踴躍募捐。這個村不僅是革命老區,也是著名僑鄉,僅香港塔頭劉村同鄉會即有三百多會員。一位老華僑慨然捐贈一百萬資金。塔頭劉村村民、企業、鄉賢、華僑、老人會及社會各界,總計捐出達1800萬元。同時,各級政府也給予了資金上的大力扶助。

微信圖片_20220325122426.jpg

塔頭中山小學,是“晉江小延安”火苗點燃的起點。在紅色歷史光芒的映照下,新廷都小學從2013年動議,到2020年最終竣工,歷經三屆支部,終於遷建新生。黨支部、村委會和全村的愛心,化成了巨大的能量,萬眾一心,聚沙成塔,使廷都中心小學成為東塔劉村又一座熠熠生輝的奪目地標。

參觀煥然一新的校舍時,正值周六,小學生們都放假了,空曠的校園很安靜,隻有熱風吹動樹葉的聲響。我漫步在鋪著綠色跑道的操場上,心潮起伏,思緒萬千,不由得心中涌出感慨:農村兒童能享受普及教育,素質的提高就有了堅實的基礎。中國幾千年來的廣大農村,曾依賴私塾、鄉村醫生、宗族管理,使中華民族的血脈和農耕文明得以延續,功莫大焉。至今鄉辦教師、農村醫生仍然延續著這一功能,他們的貢獻不應被埋沒。但盡管舊時代農村的私塾包括宗族義塾,為貧困農家子弟們提供了識字讀書的途徑,但大部分農家子弟是無力讀書的。君不見建國初的統計,全國人口約80%是文盲,而農民佔了很大比重!盡管新中國成立后開展了大規模的掃盲運動,而真正讓農村孩子能讀書,則是法律保証的城鄉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這是造福千秋萬代的英明大善!是千百年的封建制度和舊中國所根本做不到的!隻有我們生逢其時的新時代才有了如此震爍古今的大手筆!

我曾經寫過記敘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的長文,其中一個他長征時的情節,令我銘心不忘。1935年3月,蘇區保衛局長鄧發夫人陳慧清已有九個月身孕,即將分娩,又難產。在敵人大軍圍追堵截的殘酷險境下,因分娩而掉隊就意味著將失去生命。當時部隊正在激戰中,董振堂聽聞,立即下令派出小部隊去救援,並命令:你們必須給我打出一個生孩子的時間!兩個小時后陳才分娩,孩子出生。但造成戰士的犧牲和負傷。事后有的戰士不理解,董向戰士們高喊:“是啊,犧牲了人,大家有怨氣,但是你們想過嗎?今天我們流血犧牲,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我們的孩子嗎?同志們,我們拼死洒血,就是為了我們的革命后代啊!” 世界上沒有一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在二十八年的血雨腥風中付出了那麼巨大的犧牲!

史料記載:塔頭劉村籍黨員和來村因開展革命活動而犧牲的烈士共有十多人,海風依然,塔影依舊,他們早已長眠地下。先烈九泉若有知,聽到那日復一日的琅琅讀書聲,當含笑瞑目矣。

(責編:皮博、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