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潮汕英歌舞
2024年11月11日13:59  來源:中國僑聯

mmexport1672732304185.jpg

“咚咚鏘,咚咚鏘!”許多海外僑胞集中在春節期間回鄉探親,是一份份思鄉心切的想念,揮手告別肆虐三年的疫情,迎來了一個欣欣向榮、未來可期的復蘇時代。

今年春節,國家級非遺英歌舞走紅網絡,舞者們臉涂油彩,和鼓而舞,步伐鏗鏘,氣勢如虹。帶著好奇,我也目睹了一會兒潮汕英歌舞的英姿呢。

英歌是潮汕地區的特色民俗,每逢節慶,各地都會組織英歌舞表演,深受群眾喜愛。如今,這一綿延數百年的非遺也在傳承發展。

“咚咚鏘,咚咚鏘……”伴著歡快的鑼鼓節奏,踏著變化多樣的步伐,舞槌上下翻飛,匯聚成激越的變奏與力量,英歌舞者走來了。他們個個令旗舞動,臉涂油彩的英歌舞者和鼓而舞﹔舞者時而穩如泰山,時而舞若銀蛇,時而如雄鷹展翅,時而如猛虎下山。那鏘鏘鑼鼓聲,與感召力極強的螺號聲、舞者的吆喝聲此起彼伏,震撼大地,氣沖藍天。這和諧的舞與鼓,組成了潮汕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潮汕英歌舞至今已流傳了幾百年。關於她的演變,雖然眾說紛紜,但有兩點是一致的:一是表演梁山泊英雄好漢攻打大名府的故事﹔二是武術表演的成份很重。

9e7e1dca574243579004c3cf03d67553.jpg

這就決定了潮汕英歌舞粗獷有力、豪邁威武、贊美英雄的風格特征。舞中表演者的臉譜是根據梁山泊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征而定的。如楊志,紅臉紅須﹔李逵,黑須滿腮,倒鉤﹔魯智深,和尚裝束﹔武鬆則為白臉……他們的服裝跟戲曲中的“緊身短打”相似,上身坎肩,腳是“人”字形的裹腿。以前每一個表演者身上還挂著一塊標明梁山泊英雄姓名的小牌,如最前面的玩蛇者是時遷,隊伍的第一棒,即頭槌領舞者是楊志(一說是關勝),第二棒是李逵(也有以李逵為第一棒的),第三棒是魯智深,第四棒是武鬆。不管表演的人數多少,每個表演者均各自代表著一個梁山泊的英雄好漢。近些年還出現了孫二娘、扈三娘這兩個男扮女裝的人物。英歌舞的舞蹈動作形象鮮明,有一種陽剛之美。如主要動作“洗街”是體現英雄過江的情景,“拜年”形似宣誓,“布田”有如綁藏匕首,“背槌”有如抽刀拔劍,還有“抱槌”“勾腳”“過胯”等動作,則像短兵相接的戰斗姿態。英歌舞具有很強的健身性,是一種民俗體育活動。現實中的英歌舞熔戲劇、舞蹈、武術於一爐,具有很強的健身價值。英歌舞發展過程也吸收兼容了地方其他文藝樣式和體育的因素,豐富了自身的藝術內涵。如英歌隊對打套式是吸收融化南拳招式而成,使英歌舞更威武雄壯。而採取體操、隊形的編排,使英歌舞更有魅力且更受觀眾的歡迎。自1931年貴嶼“三和興英歌班”拳師陳卓三傳授南拳設計“落女”“對打”四個套式,組成新型對打套式派,熔進武術的英歌轟動潮汕開始。之后,又有周修興教練傳授“單打”“對打”八個套式,青年教練洪烏仁從南拳“散手”中選擇大戰馬、割腿、大鐵夾、弓步、三角馬等步法,吸取通天滾手、玉人照鏡、老樹盤根、利刀削竹、背棒、山中擒虎、燕子翻身、截虎干字、連環扣手、雙龍把月、魁星踢斗、雄獅開口等打法,重新設計單對、對打、二人打、四人打,編成上、下各八套打法。最后又發展至三十套式,有蝴蝶、梅花、八卦陣等十多個表演圖案。從圖形變化來看,有“麥穗花”,狀如麥穗揚花﹔有“接龍骨”“殺四門”“雙龍出海”“日月爭輝”等等,貫串表現了攻打大名府的英雄行為。其中的背靠背、肩並肩舞棒的陣勢,充分體現了英雄們團結戰斗、生死與共的氣概。各英歌隊雖然打法有別,但都不同程度地打上了南拳武術技藝的烙印。

英歌舞豐富了嶺南文化,提供人們娛樂素材,作為一種文化藝術形式走上舞台。英歌舞已經由原來的男性群舞發展出女英歌、少年英歌和老人英歌。英歌鑼鼓的潮汕打擊樂,有中鼓、斗鑼(四面)、大錢、欽仔,此外還有一高一低的兩個螺號。鑼鼓的基本節奏是弱起強落:“隆咚/鏘隆咚/鏘”,它造成一種向前推進的動力。

英歌后部分主要是表演潮劇中的折子戲、片段或其他小演唱。每出大多是由2-3人表演,如《桃花過渡》《京城會》《徐大江拖車》《駛田》等﹔最后便是武術及“打布馬”表演。《水滸傳》中記述:梁山泊英雄利用大名府張燈結彩、歡度元宵的時機,有的扮作獵戶,有的假為乞丐,有的伺機行事。英歌舞生動地再現了上述的情節。

因為英歌舞表現的是梁山泊英雄,所以人們常常把英歌舞隊員當作歷史上劫富濟貧的好漢和叱咤風雲的現代英雄來崇拜。一般來說,舞者應是年輕力壯、英武瀟洒的小伙子,姑娘們對他們更有一種深深的敬意,她們常常從英歌隊員中挑選自己的意中人。

人們還認為英歌舞能驅邪保平安。一些大型建筑的奠基、辦公大樓落成、大橋通車、學校慶典都要請英歌隊大舞一番。每逢春節、元宵或鄉裡節等傳統節日,百姓隻要聽到英歌聲,就在門口做好准備,英歌隊接近了,屋主就鳴炮有請,這時英歌隊就得進入屋內,在各個廳房角落“唱”。一年下來,家庭平安大吉,都認為是英歌隊驅邪的結果。有的老婦人為了給孩兒、孫子保平安,還請英歌隊的頭槌來摸摸孩子的頭,以為辟邪,使孩子健康成長﹔有的還在英歌隊用餐時,討一碗“英歌飯”吃,以保吉祥平安。

英歌所到之處,村民聞聲而至,踏步聲、鑼鼓聲、喝彩聲交織,鏗鏘有力,氣勢如虹。

面對著英歌舞,難免有點心潮澎湃。一聲哨響,鼓聲像春天裡的驚雷,轟然響起,向四周迸射出巨大能量,是那樣響徹雲霄,驚天動地。像風一樣怒號,旋轉而升騰在茫茫宇宙之間,爆發出無堅不摧的沖擊波,橫掃一切。鑼聲也伴隨著鼓聲響起,是那麼有力,像一把永不熄滅的火,燃燒在每一位潮汕人的心中。是一隻巨大的手,在風口浪尖緊握住日月的旋轉。鑼鼓雜響,有一股掀起蒼穹的力量,不斷壯大,更響,像千萬匹奔騰的馬,聲勢排山倒海,欲撼天地。與此同時,英歌隊員也閃亮登場,他們的面容更是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有的以鼻梁為對稱軸,一為黑,一為白,那不是單純的黑與白,黑白中間,線條的勾勒與色彩的渲染更是獨具匠心。他們身上的潮繡作品無論是從材料、顏色上的搭配都是無可挑剔的。放眼一望,他們的形象三分像神,七分像鬼,令人心生敬畏。表演開始了,隊員們依照鼓聲舞動手中的雙槌,靈異而動,不斷地變化出新的動作與花樣槌花的精彩變化著炫麗的光芒。腳步的剛健、有力,與鼓聲和槌花構造一副陽剛恢宏的畫卷。

表演進入高潮了,鑼鼓聲急促強烈,像萬鈞雷霆肆虐蒼穹,無遮無攔。驚天動地的吼聲不斷響起,仿佛是一頭憤怒的獅子,朝著天際發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幸福潮汕的世紀強音。(據潮劇、人民日報編寫)

(責編:皮博、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