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輝在編輯室
“中國,你好!”印尼泗水市的三語學校,傳出陣陣學子們歡快的漢語聲﹔
一些華人企業家和教師,每天清晨喝咖啡時,總是拿起桌上的《千島日報》,在清朗大方的簡體中文中,領略中國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的日新月異﹔
而在南海的另一頭,中國廣東的暨南大學裡,幾個印尼留學生正在討論著如何用漢語遣詞造句,把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撰成文,投稿《千島日報》向故鄉分享中國的美……
這些是中國、印尼頻繁互動交流的剪影,當漢語和印尼語緊密交織促成南海上空繁忙的航班線路時,那些一生都在推動兩國文化交流、和平友好的老報人臉上,綻放出欣慰的笑容。而《千島日報》榮譽副社長、廣州站負責人李偉輝就是其中之一。如今已是85歲高齡的他,帶著熾熱的愛國之心,依然奮斗在傳播中華文化的道路上!60多年來,他教書育人、編寫教材﹔組編專欄、傳播中華文化﹔聯系僑界,推動中國、印尼友好往來……在前進的道路上兢兢業業,鞠躬盡瘁,成為人們眼中儒雅祥和、慈心大愛的老歸僑!
心向祖國
艱苦奮斗赤子情
從國內到國外再到歸國,歷經風雲動蕩的李偉輝更能體會異國他鄉那種對祖國思念的切膚之痛﹔也深刻領悟到,祖國才是華僑的安生之所。
1937年,李偉輝出生於廣東台山。童年的他,生活在抗日戰爭和國民黨統治的兵荒馬亂時期,親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殘暴和國民黨的腐敗,對中國共產黨的“救國愛民”充滿敬佩和愛戴。1948年,11歲的他來到父親生活的印尼巴厘島大班蘭市,拉開了12年國外生活的序幕。
他就讀於泗水中華中學,正值新中國成立不久,抗美援朝勝利。但國民黨的殘余勢力還控制印尼部分學校、華文報社。他們造謠抹黑新中國,打擊愛國的華僑和學生。素有愛國傳統的印尼華僑,深為新中國的成就和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所鼓舞,用各種方式宣傳新中國的成就,爭取更多華僑華社加入擁護新中國的行列,與國民黨反動勢力展開激烈斗爭。
李偉輝毅然加入愛國學生運動。由於環境的變遷,他開始過著半工半讀生活。當時生活的艱辛讓人難以想象。由於工作收入很低,他隻好住在祠堂﹔上午上學,下午參加愛國活動(印尼的學校因天氣太熱,隻上上午半天課),晚上工作……他頂著生活、生存壓力,每天18:30到22:30堅守工作崗位,收聽中國新聞社的新聞廣播……自力更生,整個中學時期李偉輝最高體重不超過95斤。幸好他積極努力,對生活滿懷熱情,從進步報紙《大公商報》校對升任至收錄中國新聞社的新聞廣播職務,收入有所提升,得以兼顧學業和生活。
沉重的生活、學習壓力磨煉李偉輝的堅強意志,內心熊熊燃燒的愛國烈火從未熄滅。為配合抗美援朝勝利熱潮,李偉輝領導、組織進步學生成立“拒看美帝毒片委員會”,宣傳抗美援朝的勝利成果,揭露美帝國主義的罪行﹔在此基礎上,開展閱讀進步書刊活動﹔利用黑板報,宣傳新中國、社會主義的美好,提升國際形象﹔組織學業優異的進步學生,開展公益幫扶低年級校友等活動,爭取學生、家長、學校董事會等的支持……經過不斷的努力,原本標榜中立的中華中學,立場轉變為擁護新中國,開始升五星紅旗。學生愛國運動取得非常顯著成就,李偉輝勇於擔當的魄力和突出的領導力很快脫穎而出,先后被選舉為中華中學學生會主席,泗水華僑學聯副秘書長、副主席等職務。
在中華中學紀念三八節活動上講話
愛國運動貫穿李偉輝十多年的國外生涯。1956年他任開明中學物理教師,並一度升至教務主任。在堅持教書育人之余,他創造一切有利條件宣傳愛國思想,大力開展愛國進步文藝活動,為學校樹立了良好的校風,培養的一些學生至今仍是華社的骨干。
月是故鄉明,水是故鄉甜。李偉輝懷戀那方根植在五千年燦爛文化中的故土,思念在家鄉的母親和親人……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回歸,用自己所學所能貢獻社會,報效祖國!
一腔赤誠,躬耕育人
李偉輝深知教育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非凡意義。
1960年初,李偉輝回到魂牽夢繞的祖國,並先后執教於暨南大學預科班、廣州市職工中等技術學校等地方。他在本土教育的實際上,融入國外豐富的教學經驗和見聞,制作教具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理論,抓住學生興趣點加以引發,真正發揮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從根本上創新教育形式和方法,深受學生喜愛。
1969年,他接受了連續三年的審查。
徹底平反后,國內歸僑興起一股出國潮,李偉輝的弟弟、堂妹和許多同學都出國了,很多親戚朋友也勸他出國。此時,他不禁反問自己:“離開祖國后會是什麼樣子?”浮萍無根,漂泊無依,魂無所歸?也就是此時李偉輝才認清,祖國已成為自己心中的根與魂,中華這片熱土將是自己一生的眷戀。他依然堅守著對祖國熱戀、忠實的赤子之心。所以他留下來了,用自己的青春和熱血繼續澆灌祖國的花朵,播撒文明和奮斗的種子。
1979年,李偉輝帶隊籌建廣州市電子職業高級中學,並在該校長期執教,任副校長、校長。此時國家已馳入改革開放的快車道,社會經濟形勢發生巨大改變。李偉輝敏銳嗅覺到時代大勢,堅持與時俱進,改革創新辦學模式和教學模式,加快學校與教學的現代化進程,在省、市教育部門的領導下,開創了廣州乃至廣東地區富有職教特色的教學先河。學校也因此被國家教委評為國家級重點職業高級中學。
從教30余年來,李偉輝將自己的青壯年都獻給了祖國的教育事業。他協同教育行政部門修訂廣東省電類專業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組織推動廣東省電類專業教研活動,創新改革教學模式,為廣東省的職業教育與發展作出較大貢獻。受國家教委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委托,他先后編寫了《電視機原理(上下冊)》《電子整機原理——彩色電視機》等教材,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等職業學校廣泛採用。在這期間,他既要教學又要負責行政工作,既要編寫教材又要研制教具、進行教學研究。超負荷的工作,使他患上肺結核、胃潰瘍和闌尾炎,但這並不影響他對教學的熱情。由於驕人的成績,榮譽和鮮花也隨之而來,他先后升任廣州市教育局僑聯副主席、廣州市教育局特約督導員、廣東省職中電類專業教研會主任、廣州市第七屆政協委員、廣州市第十屆人大代表。並榮獲廣東省優秀歸僑教師、南粵杰出教師、廣東省普教系統特級老師等稱號。1994年,在實現“八五”計劃和十年規劃作貢獻活動中成績突出,被評為先進個人,在全國第五次僑代會上受到表彰。
1997年,李偉輝退休。然而,別人的退休是休閑和娛樂,李偉輝的退休,卻迎來事業的第二春!
中華文化傳海外綻光彩
中國和印尼自古就建立深厚情誼,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將雙方緊密聯系在一起。出版華文報紙、辦華文學校,是復興華文的有效途徑。而這一重任,自然而然落到當地各界僑領的肩上。
然而復興,談何容易?辦學校,沒有批文,沒有校舍,沒有教師。辦華文報紙,面臨無人才、無技術的窘境。印尼老華僑一方面在當地籌措資金、挖掘人才,另一方面向祖籍國求援。中國政府一直對華僑華人持支持、關懷、開放、包容態度。廣東省僑務部門知道此事后,立即制定幫扶政策和方案。邀請印尼老華賢、老報人、文化界人士回國,通過座談、會議等形式傳授經驗﹔到南方日報、羊城晚報等主流媒體及部分學校考察,學習報社、學校建設、管理和發展經驗。同時還派遣專業人員和老師到印尼當地,協助創辦報社和學校。
李偉輝在印尼執教期間的同事張明開,一位頗有名望的華僑老前輩,正籌劃創辦千島日報及三語學校而求助他。相識於青年,再相逢已是老年,兩位老朋友感嘆歲月流逝之余,慶幸還有這一份共同的中國心和助力中華文化傳承的熱情,緊緊維系著跨越國度的友誼。
於是,李偉輝帶領當時廣州有名望的老報人張寶鏘、賴海晏等,一起前往印尼泗水、巴厘島等地,參觀考察、收集問題、現場指導,在將祖國前沿信息技術傳遞的同時,把辦報、辦校的寶貴經驗也留了下來。一群七老八十的文化人聚集同一屋檐下,就著復興、傳承中華文化的偉大夢想而奮力抵抗著歲月的老、衰、弱……李偉輝被這些久在他鄉、飽受思國煎熬的情懷所觸動。《千島日報》不只是一份報紙,而是這批生在中華、根在華夏的游子向五千多年來的祖先和故土提交的一份人生答卷﹔三語學校也不僅僅是一所學校,而是他們懷念先祖,展望后輩,在千秋萬代接力傳承中所系扣的文化紐帶!
1992年,李偉輝(右二)榮獲中共廣東省省委高校工委、廣東省高等教育局、廣東省教育廳頒發的“南粵杰出教師”稱號
回國后,李偉輝協助廣東省僑務部門和張寶鏘先生,啟動所有資源和人脈,接受千島日報社派人回國學習,派出老報人到印尼現場指導,組成專欄和記者隊伍。經過雙方老報人、文化人的齊心努力,2000年10月,印尼第一份全華文報紙《千島日報》面世了,它喚起印尼華人的復興中華文化夢,架搭起中國、印尼文化交流的橋梁。
在復興華文教育上,李偉輝協助印尼東爪哇華文教育統籌機構,聯系廣東省僑辦、廣州市幼兒師范學校,解決教材編寫和教師培訓問題﹔協助開明聯誼會與廣東省舞蹈學校,聯辦泗水東方舞蹈培訓中心﹔爾后開辦開明三語學校,因創辦期間李偉輝提出建設性意見並捐贈部分教具和圖書,被聘為學校顧問。
李偉輝謹記習近平主席的指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他為傳播中華文化而盡心竭力,正是“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一紙情深,花開兩國永流芳
《千島日報》是印尼第二大華文報紙,在增進中國、印尼友誼,傳遞中華文化方面,起著重要作用,與我國多個媒體、地區建立友好關系。它以“千島安詳,人民幸福”為宗旨,是目前印尼國內銷行量較多、銷行地區較廣泛、影響面較大的華文報刊之一,深受國內外讀者喜愛。
李偉輝擔任《千島日報》榮譽副社長、記者,廣州站負責人。他明白《千島日報》的意義和所承載的希望,因而每一項工作都提起十二分精神。活動、採訪、組稿、審稿,聯絡中國、印尼雙方友人,成為他日常的主要工作。
李偉輝(右三)
一群報人,夙興夜寐異國他鄉接棒華文傳承﹔
一份報紙,橫跨南海增促兩國友好邦交﹔
一顆赤心,忠貞報國奮筆疾書時代印記!
時序更替,逐夢前行,成百上千個日日夜夜的努力和堅守,李偉輝讓時光有了縱深,讓歲月有了層次。不管是地處他鄉、歸國教學還是余熱獻報,他始終帶著對祖國、對文化的赤誠之心,超強度、高效率、創造性地投入到工作中,在與時光賽跑、時代共進的征程上,用努力和汗水催生出一朵朵璀璨的和平友好之花,在海內外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