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偶翻《元夕無月》(清)丘逢甲詩歌:“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心有戚戚焉。屈指一算,因為疫情的原因,筆者家鄉已經三年沒有舉行重大的慶祝活動了,但煙火氣的元宵節卻一直揮之不去,成為心頭一輪不滅的明月。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也叫上元節,潮汕人叫這天為小過年。此時此刻,天上一輪明月,猶如燈籠,柔和的清輝洒滿人間﹔而潮汕大地的這村那村,五彩繽紛,各種各樣的燈籠也是閃閃爍爍,讓你分不清何謂天上人間。
昔時鄉村,大戶人家過年時要備辦大量祀品祭祖拜神。改革開放后,以宗祠文化為代表的民俗活動重新在民間得到揚棄、傳承與創新。作為中國文化的活化石,受中原文化三江文化和海洋文化的影響,體現在元宵節活動上,也是豐富多彩,不同地域的民俗活動各展風騷。
點燈籠:潮丑名家方展榮曾經表演過桃花過渡,有一段《正月點燈籠》的對歌,可謂道出潮汕點燈籠的寓意。潮語“燈”“丁”同音,點燈寓意添丁。自農歷十一日起,叫“起燈”(即“起丁”),當年有生男孩的人家要到鄉裡宗祠挂花燈,被視為新生男孩的入族儀式,並每晚抱著孩子去祠堂點燈, 接受鄉人祝賀,直到十八日收燈。雖然如今男女平等,但這種獨特的方式還一直留存。
營燈:《嶺南雜事詩抄》:上元燈火六街紅,人影衣香處處同。——營燈是元宵夜裡家家戶戶的例牌。營燈寓意“人丁興旺,繁榮昌盛”。千年習俗的延續,是生活在這片古老土地的人民內心的期許和美好願望。潮劇《陳三五娘》的愛情故事就取材於營燈。“元宵好花燈燈下好人兒。”在男女社交極其封閉的封建社會,元宵賞花燈總是一個尋找心上人的入口。不過,這種一見鐘情在缺乏有效溝通和了解的年代,高潮更多時候即轉入悲劇,倒不如辛棄疾的《清玉案·元夕》“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未到高潮卻戛然而止,徒留美好,充滿懸念。千年燈火留下諸多余味無窮的故事和詩文,疫情之后取而代之是年輕一代的“雲鬧元宵”。
做丁桌:在鄉村,上一年有生男孩的人家,元宵夜要在祠堂設宴請客,以慶“出丁”,俗稱“做丁桌”。宴客席式有兩種,一是用好多張方桌並在一起,形同龍船,邀請親朋好友來吃飯,叫“龍船席”﹔二是無論鄉裡人、過路的人都可以進來吃,吃完就走,下一批客人接連不斷地上來吃,主人不斷地續上菜肴,叫“走馬席”。
猜燈謎:猜燈謎活動可說是鄉間一項振奮人心的智力游戲,特別是元宵節期間,因為眾多來自城市的鄉賢以及鄉間才子加盟,雅俗共賞的謎語與人聲鼓點相結合,往往成為鄉村的才華大比拼。如果說營燈見到的是美,那麼猜燈謎見到的則是才華。筆者曾經記得有一年一位任教的老師在燈謎節上大顯身手,以后,他便成為學生心中的偶像。以前,潮汕的猜謎游戲隻有在元宵夜才舉辦。如今猜謎活動在各個節日都盛行起來,但最為隆重、熱鬧的仍是元宵節,懸挂謎燈也變為謎箋競猜。澄海是被文化部頒授的“中國民族民間藝術(燈謎)之鄉”。疫情時代,猜謎成為微信群的鄉賢聯誼游戲,以環保特色、國家政策、鄉賢姓名、民間俗語為謎底的各色謎語,使網上猜謎也能咀嚼到鄉音的滋味。
斗畬歌:畬歌,是由畬族傳入、美妙清麗的採茶歌。當晚,由鄉裡挑選出來眉清目秀的男孩子扮成採茶女,分組排隊,手提花籃,載歌載舞,演繹採茶勞作“採茶女”的舞蹈步伐,均跟著前面兩個帶隊人的舞動進退,委婉動人。
孔子曰:“禮失求諸野。”潮汕鄉村信仰性的民俗活動,也十分有趣:
求喜物:是日,不少鄉村有設壇拜神活動,神壇上的雞、鵝、鴨、糖果、粿品、花燭、大吉等被視為神物。“求喜物”就是求取拜神后的祀品。參拜的男女可以競投卜取祭品回家中,這些神物可讓家門平安、添財添丁。競投卜取到神物的,明年要按競投承諾的物品數量奉回拜神祀品。也有個別人乘擁擠之機偷走壇前祭品回家吃,說是“吃興盛”。
借糖獅:潮汕人認為獅子是一種威嚴吉祥的動物,神奇之瑞獸,能夠驅逐邪穢,祓除不祥,有富貴之象征。因此,在潮汕地區以獅子為主題的民俗活動隨處可見。元宵節時潮汕人一般都會到廟裡許願祈福求神明保佑合家安康、平安、添丁或發財。新加坡和馬來西亞一帶的潮汕人流傳著農歷正月十四晚至十五午夜“借糖獅”的傳統習俗。“借糖獅”習俗,今年借一對,明年得還兩雙。借糖獅也是先到先得,要是借不到糖獅,善信還可以借紅包和借大吉﹔同樣的,去年借兩封,今年得還四封﹔今年借兩粒,明年得還四粒。善信也可以選擇隨意添香油錢,當作還了紅包和大吉。
擲喜童:十五這天,有的城鎮鄉村在祠堂大埕、街頭巷尾的開闊處搭起彩棚,裡面置一尊袒胸露乳、憨態可掬的巨型泥塑彌勒佛,其頭、肩、肚臍、大腿上擺有形狀各異的“泥喜童”,給站在約4米遠的人以銅錢投擲,命中者可拿走“喜童”,命中頭頂、耳朵等還有銅錢贈送。據說中了是好兆頭,能早生貴子和發財。
送香船:送香船就是送瘟神,潮汕與全國各地一樣均採用這種儀式,“紙船明燭照天燒”說的就是此俗。“香船”是用竹扎紙糊而成的,有的直接扎成一條船形,有的制成張口露牙的大肚子河豚或者鯉魚等。當天村民還請來他鄉的親朋好友,鄭重其事地送香船,非常熱鬧。
插榕:以前的元宵節,潮汕家庭的門楣上都插有幾種吉祥物,如榕樹葉、竹筅、“筆車”、“杜必”等,寓意為“插榕健過龍”“插竹筅養肥雞”“插筆車飼大豬”“插杜必谷倉相疊”。有的地方,婦女們把榕葉插在頭上,孩子們則取榕葉夾在耳朵上,以求吉祥。其中插榕的習俗在很多鄉間還保留著,榕被稱為神樹,建寨必種榕,取其一樹成林,象征著繁茂之意。筆者曾經參與過國家級古村落溪南舉辦的《傳統公益探索與發現》,通過對古樹的研究,發現很多幾百年的榕樹與鄉村的盛衰有著絲絲縷縷的關系。特別是由此而衍生出庄子齊物觀思想,培養天人合一與自然和諧的思想。
行過橋:在元宵節,潮汕有的地方有行過橋的習俗,如在揭陽,當天榕城的大小橋梁都用彩燈、彩旗裝扮一新,男女老幼爭先過橋祈福,打銅街的石猴橋是最熱鬧的橋梁,人們以摸到橋頭的石獅為幸運。在普寧洪陽,已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太平橋為“頭橋”,橋頭有兩頭石獅,說是小孩“摸獅鼻,寫雅字”﹔小伙子“摸獅肚,娶雅妻”﹔婦女“摸獅耳,生兒子”。還有,過橋時切不可回頭,否則不吉利。
落祠堂:過去,一些地方的鄉規民約要求當年嫁入的新娘,要到宗祠去觀燈, 叫“新娘落祠堂”。新娘們到了祠堂焚香禱祝后,要繞堂一周,逐屏觀看花燈,然后在祠堂前看“神前戲”,既為祈福,亦可讓鄉人觀看認識,此俗已少見。
抱大豬:過去農耕經濟,豬在民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家庭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因此每家每戶幾乎都養著一頭豬。體現在舊俗上有“十五夜抱大豬”,就是在元宵節,澄海、揭陽、普寧、潮陽等地的家庭主婦,要在夜間到田野裡抱回一塊俗稱“田涂堛”的大土塊,有的地方是抱回石塊,並悄悄地將土塊放在豬欄前,貼上金花紅綢,敬擺供品,虔誠跪拜,口中默念“飼豬大過牛”等詞語,以祈求新年豬苗長膘快。
潮汕地區的元宵節或前后,還有其它各種特色的習俗,直至今天,這些民俗還在鄉野上演,給寧靜的鄉村增添不少情趣。
營神:“營老爺”是廣東潮汕地區的民俗祭祀文化活動,老爺就是當地的神明。從每年年初開始到十八之間,游神期間,人山人海,大多鑼鼓喧天,潮樂悠揚。有的在夜間舉辦,火堆香燭璀璨,熱火朝天。“營老爺”有“文營”和“武營”二種。“文營”是將神像請上神轎在社區中巡游一圈后回到社壇。“武營”實際為“走老爺”,潮汕話“走”指“跑”。“走老爺”是將神像請上神轎捆緊,幾人抬起或由壯丁綁在背后疾跑。活動多為祈求風調雨順和地方安寧,帶有濃厚的宗族鄉村色彩。
擺社賽會:賽會就是聚集許多拜神物品,在神前作比賽、觀摩之會。 汕頭的區縣,有的要舉行賽大豬、賽大鵝、賽大鴨等活動。
普寧洪陽、昆山及揭西棉湖等地有書畫、古董、盆景、農產品陣等活動。普寧梅塘新光村有“走仔會”,這一天嫁出的女兒都回娘家看熱鬧。揭西棉湖稱為擺古董、擺景。揭東的新亨賽大豬、賽甜粿,有的鄉鎮則有登黃岐山之俗。
特色習俗:如各地有不同的廣場動物舞,有舞獅、舞龍、火龍舞、龍蝦舞、雙咬鵝舞、麒麟鸚鵡魚舞等,和大鑼鼓、營標、擔花籃巡游。普寧市佔隴鎮溪東村有元宵節跳火墩活動,氣氛熱烈,極有觀賞性和現場震撼感。
又如普寧客家區新嫁娘要結伴到村邊竹林下搖竹子,邊搖邊念:“搖竹頭,不用愁﹔搖竹尾,年底養個大烏龜(生男娃之意)。”並各採竹葉插於頭上等等。
曾經有一段時間,鄉村病得不輕,污水橫流,垃圾遍地,鄉村的月亮蒙著厚厚的塵埃。后來,因為政府的號召,越來越多的城市精英走進農村,為了喚回碧水藍天,他們的一套組合拳如行雲流水,使鄉村重新呈現寧靜與美好,元宵節靜中有鬧的情景又出現了。人們在祭祖中尋根,在奮發的鼓點、婉轉的弦樂中尋求精神的安住,在一面面五谷豐登、國泰民安的大旗下感受鄉村淳朴而健康向上的氣息。當然,不少鄉村正在走得更遠。一方面他們扎根過去,挖掘綿延不絕的精神財富,濂溪理學、汝南世家等家風打造文武兼備的人才格局﹔另一方面,他們擁抱世界,值得一提的是來自國家級古村落普寧市梅塘鎮溪南村的十公裡鄉間馬拉鬆,活動不單是鄉間的男女老少參與,倡導環保和走向世界的理念還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跑友加盟,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節日盛事。相信未來隨著疫情的終結,這種活動將與其他鄉間民俗活動同樣熠熠生輝。人們也會借助鄉村公益學堂豐富的文化生活,和充滿希望的孩子一起提著時代的燈籠,找到生命的亮光。
而隨著鄉村振興的進一步深化,元宵節將更是游子的歸鄉之路、團圓之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田園景象將使元宵節這充滿傳統意蘊的節日更加紅紅火火!
抄來清人唐順之《元夕影永冰燈》為結束:
正憐火樹千春妍,忽見清輝映月闌。
出海鮫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
燭花不礙空中影,暈氣疑從月裡看。
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余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