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南海海外留學生聯盟部分參加春節賀歲活動的成員(左五為作者)
初嘗黃梨撻的美味
丁酉年滿懷喜悅的新春佳節,是我有生以來第一個沒在家中度過的大日子。許是獅城新加坡有意與我共筑關於春節的美好回憶,首次將“年味”送進我生活的,是商鋪擺滿的南洋傳統過年糕點——黃梨撻。黃梨,即鳳梨,又稱菠蘿。在福建話中,“黃梨”是“旺來”的諧音,寓意來年的興旺發達。
黃梨撻的外觀大致有兩種:其一是黃梨果肉外露,即將果肉放在一塊黃油曲奇上面,口感既有黃梨的酸甜,又有曲奇的鬆軟﹔其二是將黃梨果肉內包,外層裹著金黃的酥皮,如果是迷你版的,一口一個,根本停不下來。
為此,我特意跑了一趟位於牛車水的“裕華國貨”,“正兒八經”地採購了一回“年貨”。百貨店內的應節食品琳琅滿目,我一眼便發現了和“油角”、“煎堆”、“蛋散”等必備賀年佳品放在一起的“黃梨撻”。
隻見一個個小巧的黃梨“酥餅”整齊有序地層層排列,裝在一個瓶身透明、瓶蓋大紅的食品罐中,瓶身貼著一張張印有橘黃色“旺”、“福”或者“大吉”字樣的標簽。美好的新春祝福,點綴著金色的黃梨、橘色的年桔圖案,讓心情也隨之明媚、敞亮起來。
黃梨撻一個接一個地躍上舌尖,酸甜可口且有嚼勁,看著包裝上誠意滿滿的賀年標語,讓人深感其中自然流露的振奮人心的力量,覺得自己受到眷顧並感恩。
如果說,一罐“黃梨撻”就能激起如此效果的心理能量,似乎連我自己也難被說服。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由衷地感到被眷顧,以致於一塊小小的黃梨撻,就能把這份喜悅和感恩的情緒全然調動出來了呢?
回顧這過去的一年,人生中關鍵的轉折之年,我除了感恩自己的選擇與努力,感恩父母親友的支持和守護,還真切地意識到,這一年有太多起決定性作用的事情,當中的每一件,都不是憑我個人之力即可促成的。在這過程當中,若少了誰的當機立斷、誰的雪中送炭、誰的義不容辭、誰的主動熱心……我都不可能來到這裡。
與此同時,我還想起從小到大成長過程中遇到的“貴人”們,他們的身影、相貌,逐一浮現在腦海中。正是因為,在每一個關鍵且適當的時機,有他們的出現,或推波助瀾,或出謀劃策,或指點迷津,或幫扶一把……這才促成我人生每一個階段恰如其分的銜接,不論過程如何跌宕起伏、九曲十八彎,也終能有化險為夷的契機和有驚無險的結局可感恩、可回饋。
在此,我想到了前段時間熱播的電影《擺渡人》……
這些在我生命中有緣遇上的“貴人”們,恰是那些在洶涌大河上適時、毅然地為我架橋或護航的人們,護送、輔助卻不居功,這想來竟有老子“無為”之“為”的哲學意味。
被眷顧的感覺,就像一個接一個的“小確幸”,穩穩的、能把握在手中的小幸運,不會讓人覺得“高攀不起”或“患得患失”,能讓人把心靜下來、把節奏穩下來。
作者與新加坡中國留學生參加春節迎新年活動
適值除舊布新、觸摸春風之際,這次,請讓我致謝,那些在生命中“不期而遇”,卻又好像帶著某種“命中注定”緣分的“貴人”和“眷顧”,但願我能用持久的耐心、恆心去努力經營這份小確幸,以作回饋,並不斷為之添磚加瓦、砥礪加持……
懷念鄉音 期待鄉情
拿到全額獎學金來到新加坡國立大學讀博才幾個月,那天正值大年初七“人日”,有幸應熱心的南海同鄉會會長鐘騰芳博士之邀,參加由其“領軍”的南海(海外)留學生聯盟舉辦的一次聚會,一種在異國他鄉“終於找到組織”的喜悅油然而生。
來新加坡之前,我在北京待了六年,在中國人民大學修完了本科和碩士課程並取得學位。在大學裡,同學大多來自北方,廣東人或會講廣府粵語的同學僅佔少數,我無疑也“淪”為“稀缺資源”、“稀有物種”。但是,也許恰是因為那樣一個環境,使得同鄉會、粵語社等促進“鄉親們”交流的組織和平台十分活躍,也使得自己能時常通過與同鄉好友們的聚會和交流(包括:飲茶、粵語KTV、定期聚餐、學術研討、共度節慶等),感受到家鄉廣東的牽絆和溫暖。
然而,來到獅城之后,我反而覺得,說粵語的機會竟比在北京還少。雖說廣東人是新加坡華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總感覺自己周圍並沒有說粵語的環境。
比如說,到餐廳點餐、到商場購物,明明聽到服務員或工作人員私底下彼此用粵語交流,但轉過頭就很自然而然地對我說普通話或英文。
再比如說,這裡僑民的祖籍大多在中國大陸的南方,以東南沿海的福建、海南、廣東為主,語言多為福建話、潮汕話、客家話,至於廣府粵語,他們即便不會說或說不溜,也能聽懂不少,但這種情況下,我也不好跟他們講粵語。如此一來,使得我的博導(新加坡土生土長的華人,祖籍海南)已經開始質疑我廣東人的身份。
新加坡濱海灣燦爛的賀歲煙花
與此同時,我還知道這裡有不少福建會館、廣東會館等以地域劃分的“同鄉會”組織,有按宗族、姓氏聚集的公會、宗親會等機構提供交流的平台,所以,我一直確信,獅城並不缺少廣府文化的氛圍和粵語交流的環境,只是自己暫未發現,如今終於“找到組織”,也很好地佐証了這一點。過去隻知道澳門是地球村中社團最多之地,原來獅城在這方面也不亞於濠江。
鄉情如醇酒,味濃而易醉﹔鄉情如花香,芬芳而淡雅。在聚會期間,我終於聽到久違的粵語“鄉音”,感覺自己說起話來那份愉悅的心情簡直要飛起來了。
我最喜歡的其實還是K歌環節,一首首粵語流行經典輪番上演,勾起了自己在人大粵語社舉辦、籌備粵語歌唱比賽的美好回憶。陳奕迅、楊千嬅,《單車》《野孩子》……這些熟悉的名詞早已成為我們這一代的北漂、留學生,對於廣府文化認同、故鄉情懷留戀的一種象征符號和表達默契。
隻要聚在一起,有粵菜、廣式茶點,有交談自如的粵語環境,有粵語流行音樂或影視作品,參與本身就是對故鄉情懷的最好表達,無需多言。
在聯盟這次新加坡站的活動中,我發現,還有土生土長的新加坡年輕朋友們參與其中。據了解,他們是之前到南海參加夏令營活動,借此契機與大家結緣的。這讓我們在老鄉聚會的同時,還能增加對目前生活新環境的認識和了解,舉辦方確實考慮周到、貼心。身處這個森林中的港灣,這個共同的集體,用鄉音鄉情握手寒暄,相互關愛,忘卻年齡、身份和地位,其情切切,其意融融……
除此之外,聯盟的新加坡工作站還跟新加坡廣東商會簽署合作計劃,旨在搭建留學生、企業及相關部門間的交流平台,為留學生未來實習、就業、創業提供更多的機會和管道,同時實現人力資源的優質、高效流動,能夠造福國際社會,也為家鄉的建設盡自己的一份綿力。這可謂一舉多得。
自己當然也很高興能在活動中認識來自各界的獅城朋友……游子千裡夢,依依桑梓情!
桑梓互通鬧元宵
賞一場春花,看一季落紅,珍藏一份懂得……2019己亥年,是筆者進入博三的年頭,緊張的象牙塔生活需要有度釋放、順暢調節!
恰逢由新加坡廣東商會主辦的“2019春茗暨喜迎新春鬧元宵晚宴”,於2月18日隆重舉行。我與南海(海外)留學生聯盟新加坡工作站的十多名成員、干事,應邀出席盛會。
新加坡過春節必有的一道喜慶名菜——撈魚生
晚宴期間,來自新加坡廣東商會、新加坡廣東會館、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單位的領導、鄉賢,向現場來賓致以節日的問候。南海留學生們,為在場賓客獻上精彩紛呈的娛樂節目,包括:吉他配樂演唱,新春對聯即席揮毫等,博得觀眾的掌聲、喝彩聲,也將全場氣氛帶動起來,整場晚會熱鬧、歡樂又溫馨。在激動人心的抽獎環節,聯盟成員更是收獲滿滿:將華為手機、南航往返機票等大獎收入囊中,以如此喜慶的方式開啟新一年,可謂賺足了好彩頭!
據了解,新加坡廣東商會的會員,包括:南方航空、華為、南方石化、南方包裝、順豐快遞等廣東企業的新加坡辦事處。該商會每年的元宵晚宴,都會邀請留學生聯盟成員相聚一堂,與各行各業的主管、高層、鄉賢零距離交流,共敘桑梓情誼。同鄉賢達、前輩在異國他鄉獨自打拼的魄力和成績,為后輩樹立很好的榜樣,對聯盟中仍在讀書或初入社會的年輕盟友,帶來極大的鼓勵和啟發。
新加坡廣東商會的用心策劃和安排,讓海外游子共度如此有意義的快樂時光!正是,人在旅途無怨悔,隻因心牽一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