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一片赤誠向祖國——新中國成立初期科學家的歸國之路
2024年11月07日14:53  來源:中國僑聯

華羅庚和學生在一起.jpg

華羅庚和學生在一起

新中國成立不久,周恩來便代表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通過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向海外留學生喊話,鄭重邀請他們回國參加新中國的建設。以錢學森、李四光、鄧稼先為代表的一批海外知識分子,面對多重選擇,最終滿懷赤子之情,沖破層層阻力,義無反顧地投入祖國的懷抱,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先后形成兩次歸國熱潮。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生動証明了“科學沒有疆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的愛國情懷。

華羅庚: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

1941年,華羅庚憑借《堆壘素數論》蜚聲國際數學界。1946年,帶著對國民黨政府的深深失望,他接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邀請訪美。臨行前,他對《東南日報》的記者說:“如果不是不得已,絕不願意出國。如果有那麼一天,我們的夢想實現了,中國真正開始和平建設,我想科學絕不是太次要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時,華羅庚已被美國伊利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享有高額年薪。但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身在美國的華羅庚時刻關注著國內時局的變化。當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華羅庚興奮不已。不過,真當准備回國時,他也有過糾結。在給學生徐利治的信中,他表達了這種心情:“我暫不回去的消息是不確實的,只是‘不立刻’回去,回去是不太遠了。當然,在這兒年薪上萬,助教四人,及其他一切都足以使人留戀。”在這封信中,華羅庚透露,自己回國的一個遠大志向是推動中國科學的獨立發展。

1950年2月,華羅庚以赴英講學為名,舉家踏上回國的旅途。在抵達香港后,他發表《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情真意切地呼吁:“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的工作基礎,為我們偉大的祖國的建設發展而奮斗!”

徐光憲和夫人高小霞.jpg

徐光憲和夫人高小霞

徐光憲:科學沒有疆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

徐光憲是我國著名的稀土化學專家。在美留學期間,他與同在美留學的妻子高小霞參加了“留美科學工作者協會”“新文化學會”“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同學會”等進步組織。新中國成立時,他們與其他留美的進步學生在紐約國際學生公寓舉辦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會,向聯合國發了簽名通電,要求接納新中國代表參加聯合國大會,驅逐國民黨政府的代表。1950年海南島解放時,他們又發起慰問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人一元勞軍運動”,表達了鮮明的政治立場。

1951年,徐光憲獲得博士學位,前途一片光明。當時抗美援朝戰爭已經打響,徐光憲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無論如何也不能留在一個和自己祖國敵對的國家。他向妻子高小霞表明了心跡:科學沒有疆界,但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

此時,美國政府為阻撓中國留學生返回祖國,國會已在年初通過了相關法案,就等總統批准后正式生效。在這個短暫的窗口期,高小霞放棄了繼續攻讀博士的機會,夫妻二人於4月15日以華僑探親的名義獲得簽証,登上“戈登將軍號”郵輪回到祖國。事后他們才知道,這是法案生效前,駛向中國的倒數第三艘郵輪。

王德寶:我的事業在祖國

王德寶是中國生產苷酸類助鮮劑的創始人,在1951年回國時也經歷了不少周折。

王德寶於1947年公派赴美留學,1951年9月獲得博士學位。他在當地的《華僑日報》上看到“祖國需要科學”的新聞,下定決心回國。周圍的朋友勸他,美國的工作條件好,還是留下來吧。他答道:“改變中國貧窮和落后的面貌,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我的事業在祖國。”

下定決心的王德寶立即到英國駐美領事館申請了經香港回國的簽証,隨后乘船離開舊金山。然而在夏威夷的檀香山,他和部分回國的留學生被美國聯邦調查局和移民局攔下,此時“禁止中國留學生歸國”的法案已經生效,美國政府要求他們立即返回,並聲稱:如果擅自回國,輕則罰款,重則坐牢。

但這並未動搖王德寶回國的決心,他設法在夏威夷留下來,等待機會。為了解決生計問題,他曾在一家伐木廠做苦力。眼見遙遙無歸期,擔心荒廢學業,他回到霍普金斯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在這裡,王德寶的學術水平進一步提高,當選為美國科學研究會會員,但他對祖國的思念之情越發深切。

1954年,中美兩國代表在日內瓦展開談判,一大批中國留學生得以獲准回國。借著這個機會,王德寶繞道法國、英國和香港,前后花了三個月時間,終於回到祖國。

葉篤正:我是中國人,我要回祖國工作

葉篤正是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家,他曾有行伍的經歷——抗日戰爭爆發后,正在清華大學讀書的葉篤正參加了青年學生救亡團,跟隨衛立煌的部隊做抗日宣傳工作。

1945年初,葉篤正通過考試被送往美國留學,進入芝加哥大學學習,師從世界著名氣象學家羅斯貝教授,於1948年獲博士學位。新中國成立后,他立即著手准備回國。其間,美國氣象局曾高薪聘請他去華盛頓工作,被葉篤正一口回絕,理由很簡單:我要回國。

然而,他多次到英國駐芝加哥領事館申請經香港回國的簽証,均被拒絕。工作人員告訴他:“去找美國國務院吧。”葉篤正毫不客氣地回懟:“英國是美國的屬國嗎?你自己不能做主!”就這樣來回折騰了半年多的時間,這期間有不少同學勸他留下,葉篤正道:“我是中國人,我要回祖國工作”。

正直的瑞典老科學家羅斯貝被他的拳拳報國心所感動,伸出援手,他對葉篤正說:“人各有志,我支持你。我請你到瑞典做研究工作,你在那裡工作三個月,然后從瑞典回國。”

1950年8月,葉篤正從瑞典出發,橫渡大西洋,於當年10月回到祖國。改革開放后,他率中國氣象學會代表團訪美,見到了當年的同學。對方問他:“現在你很后悔當初歸國了吧?”葉篤正堅決答道:“不,一點兒也不后悔,我為祖國做了不少事,即使受些苦,我也不后悔。”

年輕時的葉篤正.jpg

年輕時的葉篤正

趙忠堯:不去台灣,更不會去美國

趙忠堯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他的歸國之路更加曲折,甚至經歷了牢獄之災。

趙忠堯是受當時的“中央研究院”的推薦去美國參觀原子彈試驗的,順帶採購一批必要的研究器材。新中國成立后,他在中國的女兒趙維志受黨組織委托,給他寫信:“媽媽和我們殷切地等待著您的歸來,祖國和人民需要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將熱切地歡迎您。”

1950年8月底,趙忠堯從洛杉磯乘坐“威爾遜總統號”遠洋客輪,啟程回國。途經日本橫濱時,他和同船的另外兩名青年學者羅時鈞和沈善炯被騙到船長室問話,隨即遭到美國中央情報局官員的扣押,說他們三人可能攜帶秘密資料。三人被關進巢鴨監獄,換上了印有“P”字樣的囚服。此后,台灣的國民政府駐日代表幾次到獄中游說他們去美國或台灣,台灣大學校長傅斯年也給趙忠堯發來電報,邀他到台灣大學教書,都被趙忠堯嚴詞拒絕:我們不去台灣,更不去美國,堅持要求回到中國大陸去!

三人無端被扣押的消息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周恩來發表嚴正聲明,抗議美國的無理行徑。趙忠堯在加州理工學院的師友們和科學界的朋友,也紛紛通過各種方式抗議或聲援。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加之美方在趙忠堯等人的行李中確實沒有發現違禁品,11月28日,經歷了幾十天監押、軟禁的趙忠堯等人終於重獲自由,回到祖國。

師昌緒:為了歸國,寧可單身

師昌緒是我國著名的材料科學家,於1948年赴美留學。1955年回國前,他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擔任研究員,從事合金鋼研究。

因為在麻省理工學院曾參與美國空軍的研究課題,師昌緒是美國政府明令禁止回國的三十五名中國學者之一﹔他的護照被沒收了,這使他的回國之路變得更加艱難。師昌緒曾以到印度或瑞典等國找工作為由,試圖繞道回國,但均未成功。

但師昌緒並沒有灰心。他邀請旅美的多名科學家,以組織夏令營的名義白天游玩,夜晚商討回國對策。他們給周恩來總理、聯合國還有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寫信,控訴美國政府的無理行徑,表達回國訴求,還購買了一個油印機,印發傳單。《波士頓環球報》以通欄大標題報道了他們要求返回中國的消息,並刊登了師昌緒的照片。一時間,這批要求回國的留學生成了美國的新聞人物。

師昌緒的導師柯恩教授問他是不是對現職務和薪酬不滿意?師昌緒誠懇地說:“都不是。在美國我是個可有可無的人,我是中國人,我的祖國需要我。”為了表達回國的決心,已過而立之年的師昌緒一直沒有成家。他的弟弟后來問他原因,他說:“在美國要結婚,隻有兩種人,一是洋女子,二是國民黨官僚的小姐,無論哪種,都是回歸的障礙,因此我寧可單身。”

1955年,在中國政府的幫助和師昌緒自己的努力下,他回到了日思夜念的祖國。

年輕時的趙忠堯.jpg

年輕時的趙忠堯

年輕時的羅沛霖.jpg

年輕時的羅沛霖

羅沛霖:黨派我去留學,我要對得起黨

羅沛霖是我國著名的電子學與信息學家。與葉篤正相似,他在大學畢業后參軍入伍,先在國民黨第四集團軍擔任電子工程師,后來到延安參加革命,進入中央軍委三局,參與創建了邊區第一個通信器材廠。

與大多數從海外歸國的知識分子不同,羅沛霖是受中國共產黨的派遣赴美留學的。在錢學森的介紹下,他進入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時,他的好友錢學森遭到聯邦調查局的調查,出於多年黨內教育形成的政治敏感性,羅沛霖預感到此后歸國的難度可能會加大,盡管這時他還沒拿到博士學位,仍立即著手准備回國。

羅沛霖去買船票的時候,票已經沒了。美國的輪船公司想多做一筆生意,就讓他先坐飛機到夏威夷,在那裡上船,因為正好有個客人在夏威夷下船。后來羅沛霖才得知,他們是第一批乘坐“威爾遜總統號”遠洋客輪回國的留學生,同船的還有前面提到的趙忠堯等人。

事實証明,羅沛霖的判斷是正確的。輪船途經日本橫濱時,除了趙忠堯等三人被扣押,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官員還在船上搜查到另一個從加州理工學院歸國的人,這個人就是羅沛霖﹔因為在加州理工學院學習,他與錢學森的關系最密切。他在洗手間聽到船上廣播叫到他的名字,出於警覺,躲了起來,這才避免了和趙忠堯等人相似的遭遇。

鄭哲敏:做國家需要的事情

鄭哲敏是我國著名的力學家,1948年獲“扶輪社獎學金”赴加州理工學院留學,是錢學森的學生。在加州時,他與同在加州理工學院的趙忠堯、羅時鈞等人都比較熟,還和羅沛霖住一個屋。鄭哲敏在1950年下半年申請回國時,美國的形勢已經變了,由於他是錢學森的博士生,而且研究的課題又是當時熱門的高速飛行和噴氣推進所引起的結構物受熱的抗力問題,他的兩次申請都沒被批准。

1952年上半年的一天,移民局以非法居留之名將鄭哲敏扣留,幸得好友馮元楨保釋才重獲自由。之后,移民局同意他自動離境,但幾天后又說,考慮到你回中國不符合美國利益,雖然同意你可以自動離境,但不允許你離境,也不允許你有任何離境的企圖。1952年6月博士畢業后,鄭哲敏就成了沒有身份的人,護照也被沒收了。好在加州理工學院對他不錯,讓他在校內做助教,以維持生活。鄭哲敏就是在這樣的困境中尋找回國的機會,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一有機會就跑”。

1954年7月,他接到移民局的來信,通知他在9月27日前離境。臨行前,鄭哲敏與當時同處在被軟禁狀態的錢學森話別。錢學森說,現在新中國剛成立,我們研究的問題不一定能馬上用得上,國家需要什麼我們就做什麼。

錢學森的話,鄭哲敏一直牢記於心。回國后,他根據國家需要,對大規模爆破特別是對定向爆破開展研究,從而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領域——“爆炸力學”。

剛剛成立的新中國,百廢待興,這些科學家回國后,充分發揮專業特長,在各自的領域為祖國作出了重大貢獻。

(責編:皮博、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