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李貫通,中國文聯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原副主席、創作室主任,中國大眾文化學會副會長。出版《洞天》《水性》《天下文章》《天缺一角》《迷蒙之季》等14部小說集。《洞天》獲第八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天缺一角》獲首屆魯迅文學獎中篇獎,另獲各類文學獎30多項。部分作品譯成英、法、意、俄、阿拉伯等文字,在國外出版。
漢江之畔襄陽城 攝影/朱建輝
絕妙的景觀必有逶迤的行程,最忠實最精准的向導是水。從襄陽深山的大路下來,總有水伴隨著我們,先是出沒於草叢間的一線細泉,再是一尺來寬的跳躍著的小溪,無不天真爛漫,熱情俏皮。待到小溪流成大溪的時候,就到了著名的谷城縣堰河村。下車后的幾次呼吸,竟然有了片刻的暈眩,按照民間的戲說,這是“暈氧”症,人世間居然有這麼好的“病症”,不開心也難。這裡的空氣清冽濕潤,若有若無的香甜,頓時讓人思維明月,胸蕩春風。英國作家彼得·梅爾曾經說吸一口普羅旺斯的空氣,能值十歐元。我想,堰河村的空氣,即使吸一口十歐元也是他斷斷買不到的。
堰河村是有名的富裕村,與以往見到的各地富裕村的民房不同,這裡沒有被格式化,而是尊重了自然和村民的意願,因山就勢,隨彎設鄰,宜街則街,宜景則景,錯落有致,顧盼相映。有白牆青瓦的中式小樓,也有噴涂了朱紅的中西結合的別墅,有古朴的藏風納氣的磚混結構的小院,也有油亮的回廊朝街的純實木門宅。明明是精心的規劃,卻像是毫無人為痕跡的天造地設。躑躅小街或者坐在廊下,朋友們聯想到自己在城裡的“鴿子籠”,呵呵地自嘲著:情何以堪?唯有移民。
幸福不會從天而降。當年的貧困不必再提,可歌可泣的脫貧奮斗更是一部關於智慧與意志的厚重的史書,已經被日光月華寫滿了四圍的青山。如今的堰河村,有著一千多畝的茶園,近兩千畝的板栗、花椒、杜仲。渴者盼甘露,病者愛良藥,我心裡最想去的是杜仲園,杜仲有補腎滋肝、強壯筋骨的功效,非常適用於我這等老腰椎病患者。時間有限,我們隻能選擇參觀茶園。去茶園的路上美景目不暇接,可惜不是步行,不能到那一片竹林裡走一走,不能聞一聞桂花的余香,也不能撩一撩陰晴風雨自芳菲的柳絲……慶幸的是看清了仿佛隔世的河流。河水清澈見底,曲曲彎彎不知流向何方。河邊一位洗衣的女子,鮮艷的上衣在眼前的水面映出一方紅暈。河畔野草青青,一頭黃牛專一地啃著,雖無牧笛,但聞鳥鳴婉轉。過了一座橋,很快就是茶園了。站在陸羽雕像的高台上,向下環視,茶園宛如綠色的海洋,豎著種植的一方,一行行猶為豐華盛茂﹔橫著種植的一方,一道道猶為豐腴雍容,山坡上的梯田,一層比一層嬌嫩。山風徐徐,光影迷離,茶園暗暗浮動起來,觀者如同潺湲乘船,醺醺然不知今夕何夕。
堰河村是國家級生態村、文明村,是中國最美休閑旅游村,所有到來的人都會流連忘返。最讓我感動的,是那片匆匆而過的竹林。
竹林就在河的一側,約有兩畝多。雖是匆匆,亦讓我領略了挺拔俊俏、一絕塵俗的壯美。竹是風骨氣節的符號,是高潔、虛懷、堅韌的代名詞,是多世同堂的繁榮昌盛的象征,是中國文學最重要的精神意象。從《詩經》中的“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蘇軾的“無肉讓人瘦,無竹讓人俗。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再到鄭板橋的“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無不極盡其能地表達了對竹的謳歌與膜拜。然而,同樣的竹,相似的竹林,也會有著不同的遭際。有的容納了阮籍、嵇康等七賢,有的成了王維“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的場所,也有當今的竹林,人聲喧囂,煙熏火燎,是燒烤擼串的重鎮。堰河村的這方竹林,有著怎樣的運氣呢?
兩畝來地,千余竿竹,均勻地擺放著幾百塊石頭。這方竹林,就是堰河村的“大會堂”了!盡管隻有十幾秒的瞻望,我十分清晰地記住了那些石頭。石頭差不多大小,三四十公分高,長形的、方形的、圓形的,全是天然隨形,沒有一塊被雕琢。石頭形狀有異,擺放相對規整。從石頭的平滑,可以想見人與歲月的耳鬢厮磨。不由得想起“頑石點頭”的典故:晉代道生法師講經受到冷遇,就到蘇州虎丘山隱居研習。為了獲得真實的效果,他搬了一些石頭,整齊地排列在山林中,每天對著這些石頭學生講經,庄重認真,誨而不倦,他堅信石頭亦有靈性。數月后,他向著石頭問道:“你們認為我講的正確嗎?”他的石頭學生們紛紛點頭示意。人心佛心天地心,心心相印。堰河村的這個會場,正是天人合一的結晶。旭日東升,萬縷金絲穿過重重竹帘,把溫暖和營養注入地下﹔明月初上,萬縷銀絲溫情脈脈為竹石洗禮乞安﹔目之所及,青山不墨千秋畫,耳之所聞,綠水無弦萬古琴。試問,還有什麼樣的會不能完美和諧、眾志成城呢?
見過世界上不少會場會堂,金碧輝煌的,壁壘森嚴的,鄉村打麥場上坐臥散亂的,形形色色,無蘊含無意趣。堰河村的會場,展現的是對自然的敬畏和對生命的尊重。它是密不透風的,專注藹然的講解與澄思寂慮的傾聽,無物能夠侵擾。它是疏可走馬的,推心置腹的交流與自由自在的憧憬,海闊天空豈有藩籬?何況,在這裡開會,本身就是一種靈與肉的享受。何況,竹子是為人類呼吸提供氧氣最多的植物之一。
博爾赫斯說過,天堂的感覺就是在書房裡的感覺。博爾赫斯強調了書中的表述和論說,淡漠了野外的氣象和大道。一切書裡的知識無不源於書房外的自然。可惜他無緣來到堰河村,感受一個真實的天堂,感受一下天堂的會場的歡愉與幽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