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月娘月光光
2024年11月07日14:39  來源:中國僑聯

作者簡介:李錦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泉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

八月十五,后輩緬懷祖先。.jpg

后輩舉行緬懷祖先儀式

在我的老家,每逢農歷初一、十五,母親和村民們都沿襲舊俗,擺供品,燒金紙,焚香禱告,來誠敬他們心中的神明。“月到中秋分外明”,人們紛紛“舉頭望明月”,在我們晉江則有“低頭拜月娘”的習俗。

月娘就是月亮,這個充滿柔情且親切的叫法,打小就長在我們的閩南話裡,既庄重也彌漫著食物的香氣。大人們總是哄騙小孩,不要用手指月娘,不然會被她割耳朵的。那時的我們也不懂什麼是真菌感染,就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一些小伙伴指過月娘后,耳根處便會出現發炎、潰爛的裂縫,因此對她慢慢生出了敬畏。

八月十五那晚,月娘在上,清輝如水瀉下,瓜果等端到香案上,金紙燃燒的火光往上跳躍,縷縷香煙裊裊升起,大字不識幾個的母親在案前念念有詞,似乎在她睜開眼的那一刻,禱告詞便會一同上達天聽,祈願和庇佑畢至。即便母親如此虔誠地拜月娘,上初中前的我對晚上又有好吃的這個念想還是最堅定。哪怕是上高中后才懂的賞月、吃月餅之舉,也似乎總和吃脫不了干系。

后來我讀了一些地方民俗的書籍,方知晉江自古就有拜月的習俗。中秋期間,食物不僅象征美好的祝願,更是要與親友分享的情感聯絡。這種拜月娘的習俗,也在閩南話這種中國古代語言的活化石中流傳,延續至今。有首閩南童謠唱道:“拜月娘,拜月姐﹔好頭毛,好嘴齒﹔吃精肉,毋塞齒﹔吃肥肉,油滋滋。” 拜月娘,保佑孩童牙口好,吃東西利索,以便孩童更好地長身體。這種傳統邏輯的推理和期盼,符合父母的角色定位,充滿朴素的自覺之愛。

中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民以食為天”。晉江民諺曰:“八月十五,聽香吃芋。”晉江中秋節的習俗和飲食緊密貼合,一點也不稀奇。

記得母親還能下地時,每年總會種上幾畦檳榔芋,等到中秋節等節慶日就派上了用場。洗淨切好的檳榔芋擱在蒸籠中,經過水和火的加持,不斷散發出清香。中秋節那天,母親會裝上滿滿一盤檳榔芋,和其他供品有序地擺在香案上。她或許在想,檳榔芋的香氣可以飄到月娘之上。

在閩南,芋頭有芋丸、芋泥、糖芋等諸多化身,也別有深意。如“芋仔芋孫”的說法,便包含著團圓的意味﹔又如俗語說的“八月十五吃糖芋頭 ,眾人護”,在閩南話中,“芋”和“護”的韻母相同,人們於是因音生義。扯久遠點說,吃軟糯香甜的糖芋,就是晉江深滬人保留的一種中原舊俗遺風,寓意家人團聚、甜甜蜜蜜。我曾在晉江深滬度過十年的時光,在這裡不僅中秋節要吃糖芋,在平常的喜宴上,糖芋也幾乎是必上的菜品。這糖芋穿越時光,在民俗中賡續,也在人們的生活裡表達著美好的祝願和期盼。

至於中秋節聽香,是極為朦朧而又神奇的事。聞香尚可知,香怎麼能聽?聽香又為何在中秋之日呢?香仍是香,隻不過這被聽的對象不是香,而是偶得之語。

忘了是哪年的中秋節傍晚,母親的朋友來邀她,說是晚上一起去聽香。我自是不知所雲,又擋不住好奇心的驅使,便在母親晚上歸來后向她探問。原來,這聽香未必都在中秋之日,元宵節也有。八月十五,日、月、地球一線,古稱“望日”。月圓之日,秋收且至,吉時美好更易成事。有婦人攜供品至供奉神明之處,焚香,訴說自己想請神明幫忙之事,以求其指點迷津。於是,便有婦人秉一柱香,循神明所暗示的,前往某巷口或他人家門口守株待兔,聽得路過的人所說的第一句話,返回向神明稟報,確定是否為其所示。若不是,又得重新擲杯問聽香方位,直至聽到神明認可的答案,方可憑所定之語,來解析所問之事的吉凶等結果。

難道是冥冥之中有指引?母親的朋友因女兒婚嫁之齡已至,尚待字閨中,她心有焦慮,又無計可施,便用古已有之的習俗來解疑釋惑,自求安慰罷了。但不管如何,趨利避害是人之本性,中秋節聽香,所聽的一直都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如月之圓滿。

在晉江過中秋節,也頗好玩的,用閩南話說就是“鬧熱”(即為熱鬧)。“鬧熱”者,鬧為先,而后打開一派熱烈的過節氣氛。

晉江中秋則炊新收獲的番薯、芋頭敬祀祖先.jpg

晉江中秋習俗,將新收獲的番薯、芋頭敬祀祖先

中秋之夜,最能擔此重任者,當屬博餅活動,也稱“博狀元餅”。顧名思義,所博之物是餅,最高獎為狀元餅。后來隨著社會變化,所博之物由參加博餅者來定,琳琅滿目。博餅之風一說是起於科舉時代,另一說則是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為寬慰士兵佳節思親之情而設,后來流傳於民間。其實,博餅之貴在於博,三五好友,聚眾齊樂,取骰子六個,輪流在大碗中投擲,依“狀元、榜眼、探花、秀才、舉人”等骰子顯像的規定而行,先達到規定者先得。還有一例外者,實屬扣人心弦:首位博出狀元者,若等到所有獎品被博完了,便可名利雙收﹔若中途殺出另一個更高級的狀元者,如四個四點、兩個一點的“狀元插金花”,那首位狀元也隻能鎩羽而歸了。若皆為同級別的狀元,在最后得再孤注一擲,分出勝負。整個博餅活動中,有疾聲高呼的,有驚訝大叫的,也有哄堂喝彩的,喜氣彌漫,快樂的聲音不絕於耳,實為中秋節一大盛況。

另一個鬧熱的場面是在戶外進行的燒塔仔。這種習俗據傳始於元代,至今還流傳著 “三家養一元,一夜刣完全”的民間故事。朋友告訴我,以前的燒塔仔是從中秋節前開始准備的,鄉村兒童撿拾破磚碎瓦,壘砌成高低不一的空心小塔,待中秋夜再用柴草燃燒。

幾年前,晉江安海鎮舉行中秋文化節活動,我和家人於中秋夜前去游玩。長長的五裡橋橋頭是巍巍白塔,白塔之旁的空地上搭蓋起幾座比我高的紅磚塔。有人持火炬來到磚塔前,點火,一陣濃煙自塔頂沖天而上,須臾之間,火舌便從塔身的空隙和塔頂竄出,整個塔仔仿佛一下子就被燒紅了。此時,塔內是熱火四射,塔外的人心情也隨之高漲起來,圍著塔轉圈,不時撒些鹽巴,噼裡啪啦的火苗和人們的歡呼聲連成一片,映照著明月。紅紅火火的燒塔仔習俗,是人們對喜氣洋洋的生活的熱盼!

晉人衣冠南渡,沿江而居而有城曰晉江,帶來了中原地區的習俗。晉江人不忘來處和文化根脈,留住賞月、吃月餅、博餅、聽香、吃芋、燒塔仔、放孔明燈等傳統習俗。晉江人也在同時代發展,他們以市、鎮(街道)、村(社區)的文藝表演為載體,融合燈謎、戲劇、南音等非遺文化展示,讓人們過上豐富、喜慶、熱鬧的中秋節。

都說“月是故鄉明”。晉江人向海,華人華僑遍布世界各地,當中秋佳節的那輪皓月在異國他鄉輕撫他們的臉龐時,社團、家庭會和商會很快也鬧熱了起來,家鄉的習俗紛紛醒來,吃月餅、博餅……

(責編:皮博、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