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偉長(右二)與青年科技工作者交流
錢偉長是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也是中國科學院的一名資深院士。他一生愛國,為我國乃至世界的力學研究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留學
1939年7月,錢偉長參加了中英庚子賠款基金會組織的第七屆留英公費生選拔考試。本次招生有二十個名額,報名人數超過三千人。力學專業本來隻有一個名額,因為錢偉長、林家翹和郭永懷三人的考分基本相同,考試委員會商議后,決定將三人同時錄取。由此,包括他們三人在內,段學復、傅承義、張龍翔等九位西南聯大的學生考取了這一屆的留英公費生。8月,他們接到中英庚子賠款基金會的通知,定於9月3日自香港赴英。9月2日,當他們一行二十二人到達香港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所有去英國的客輪全部被扣作軍用。葉恭綽先生決定延期出發,大家返回昆明等候通知。
返回昆明后,錢偉長從王竹溪那裡借到一本拉夫著的《彈性力學的數學理論》。通過閱讀發現,當時國際上關於彈性板殼理論的研究非常混亂,不僅板殼分開,而且各種形狀的板殼都有不同的方程。錢偉長決定利用這段時間好好研究一番。他以三維彈性力學為基礎的內稟理論切入,利用高斯坐標的張量表達的微分幾何表示變形和應力分量,居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統一內稟理論。這實在是一大驚喜。
1939年12月底,中英庚子賠款基金會通知赴英留學生在次年1月底前往上海集合,通過海運轉加拿大留學。由於“二戰”,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還有很多英國的知名教授,都到加拿大避難去了,所以這批留英學生也隨之轉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
上船后,留學生們突然發現護照上居然有日本簽証,說是允許他們在日本橫濱停船三天,還可以上岸游覽參觀。二十二名同學非常氣憤,當時日本侵略軍已經侵佔了我國的大半國土,怎麼能接受敵國政府的簽証呢?他們當即攜帶行李下船,寧可不留學也不能受這種屈辱。英國代表跳腳謾罵,試圖阻止他們,大家還是堅持民族大義,毅然返回昆明。
1940年8月初,錢偉長他們第三次接到留學通知,仍然是到上海集合,乘船去加拿大。這次航行一共二十八天。9月14日,他們順利抵達溫哥華,改乘火車,三天后終於抵達多倫多大學。
錢偉長和林家翹、郭永懷同入應用數學系辛格教授門下學習,林家翹和郭永懷專攻流體力學,錢偉長則專攻彈性力學。雖說這是兩個研究方向,但是所學課程是一樣的。流體力學和彈性力學都是由辛格教授講授,相對論和理論物理都是由愛因斯坦的大弟子英菲爾德教授講授。
第一次和辛格教授見面時,錢偉長意外地發現,他和辛格教授都在研究彈性板殼的統一內稟理論,只是辛格教授研究的是宏觀理論,而自己的研究集中在微觀理論方面,雖然當時他們所得的結果還不能統一,但是他們都深信這兩者是同一實質問題,最后一定能統一起來。師生二人相談甚歡,辛格教授竟然當場決定,在接下來的一個月內,兩人用已研究的結果,分兩段寫成一篇論文,提交、參加美國加州理工大學航空系主任馮 卡門教授六十歲的祝壽論文集。
1941年夏季,論文集刊出,一共收錄了二十四篇論文,其作者多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集合在北美的一批知名學者,如愛因斯坦、老賴斯納、馮 諾依曼、鐵木辛柯、科隆等,錢偉長是其中的唯一一名學生,而且是中國的青年學生。這篇論文也是第一篇有關彈性板殼的統一內稟理論的論文,幾十年來深受國際的重視。這對錢偉長來說,是極大的鼓勵,從那以后,他更敢於挑戰疑難問題。
錢偉長和辛格教授合作的這篇論文受到數學界和力學界的普遍重視。荷蘭工程力學教授哈裡 魯坦評價說:“辛格和錢的工作,繼承了19世紀早期柯西和泊鬆的工作,給西方力學文獻中重新注入了新的生命力。”1982年,蓋拉格教授在上海國際有限元會議上介紹錢偉長時再次提及這篇論文,他說:“錢偉長教授關於彈性板殼的統一內稟理論的論文,曾經是美國應用力學研究生在40年代至50年代必讀的材料。錢的貢獻,對后來的應用力學發展影響深遠。”
又經過一年的努力,錢偉長終於打通了彈性板殼的統一內稟理論的宏觀和微觀之間的關系,並將薄板薄殼按照中面薄膜變形、曲率變化和殼的曲率三種量相對於厚度量級進行了理論方程的分類。他還以此為題,完成了博士論文,通過了答辯。接著,他又參加了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會應用數學組的雷達天線的研究工作。1942年底,他轉到美國加州理工大學馮 卡門教授主持的噴射推進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工程師。從1943年到1946年,他主要從事火箭空氣動力學的計算設計、火箭彈道計算研究、地球人造衛星的軌道計算研究等,還參加火箭現場發射試驗工作等。與此同時,他還在馮 卡門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了變扭的扭轉和水輪機斜翼片的流動計算,以及超音速的錐流計算等重要的研究課題。這是錢偉長一生在科研工作上的高產期。
當時在加州理工大學的中國人有周培源、錢學森、林家翹、郭永懷、傅承義等人,大家朝夕相處,從世界大事、國事、學術到音樂、藝術,無所不談。但是,大家談的最多的話題還是對祖國、同學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厲害”
錢偉長徜徉於科學研究的愉悅,他希望通過科學研究讓我們的民族從此走向強大﹔他希望通過科學研究讓我們的人民從此擺脫貧困,再也沒有飢餓和寒冷﹔他希望通過科學研究讓世界走向和平,再也沒有戰爭。然而,現實總是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依然燃燒著,法西斯的囂張氣焰還是沒有被澆滅,人們仍在經受戰亂的痛苦。讓人憤怒的消息不斷傳來:1939年9月1日,德軍進攻波蘭﹔同年9月3日,英國和法國宣布對德作戰。德國法西斯加強了對東歐和南歐各國的侵略和壓迫……兩年后,德國又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向蘇聯發起進攻,全世界爆發了大規模的蘇德戰爭。接著,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珍珠港,英美開始對日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了。
1946年5月,錢偉長回到清華大學任機械系教授
一系列大規模戰爭的爆發,法西斯的種種暴行,激發錢偉長和留學生們的憤慨,他們振臂高呼,要為世界的和平做出自己的貢獻。此時,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家馮 卡門教授正在和錢學森一起研究火箭和導彈。於是,這些熱血青年們懷著一腔熱血從加拿大來到美國,投師於馮 卡門教授門下。錢偉長選擇的專業方向是火箭的空氣動力學的計算設計、火箭彈道計算研究、地球人造衛星的軌道計算研究等,他還參加了火箭現場的發射試驗工作。這些學習對他日后工作的開展,非常重要。
1943年秋,錢偉長在美國白沙試驗基地考察德國V-2火箭
馮 卡門(1881-1963),美籍匈牙利人,世界著名的空氣動力學專家。他的小學、中學和大學時代都是在匈牙利度過的。大學畢業后,他先到德國的哥根廷大學從事空氣動力學研究,后來又在德國的亞琛大學從事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工作。那時,馮 卡門教授在空氣動力學的研究上已經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本來,他可以繼續在德國進行教學和研究工作,不幸的是,希特勒奪取政權后,開始迫害猶太人,尤其是猶太科學家。這是人類歷史上驚心動魄的一段,也是人類歷史上最不堪回首的一幕。馮 卡門教授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被迫離開德國,到美國避難,成為美國加州理工大學的一名研究者。20世紀30年代,美國加州理工大學建起了哥根海姆實驗室,成立了噴射推進研究所,馮 卡門有幸擔任所長這一職務,從此他的研究范圍變得更加寬闊了,他的研究能力和研究碩果也更為世人所熟知。
錢偉長和馮 卡門教授的相識可以追溯到他在清華大學上學的時候。那時,物理系的老師們要求學生做學問時要拓寬視野,要多接觸、多學習相關的知識。所以當馮 卡門教授應清華大學航空系的邀請前來講學時,很多物理系的學生躋身其中聽講。從那時起,錢偉長就對馮 卡門教授心懷仰慕了。沒想到,五年之后,錢偉長和馮 卡門教授竟然成就了一段師生緣,跟著馮 卡門教授攻讀博士后,這不能不說是人生的奇妙之處啊!馮 卡門教授的門下還有其他三位中國留學生,他們是錢學森、林家翹和傅承義。
說到這些留學生和他們的導師,還不得不提一提當時的美國。20世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很多國家都燃起戰火、成為戰場,而美國本土卻遠離戰場。這種獨特的條件為美國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機會,無論是社會生產還是日常生活,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科學研究,美國受戰爭的影響都是很小的。因此,美國利用這一機會,在全世界范圍內吸納優秀的科研人才,培養了大量的優秀科學家,這推動了美國本土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
隨著戰爭的深入,美國政府組建了航空噴射機械公司,后來更名為通用航空噴射公司,馮 卡門教授任主席,錢學森、錢偉長等人成為這個公司的重要成員。他們開始正式從事軍用火箭的研究。
20世紀70年代,錢偉長(中)在進行科學實驗工作
1942年,德國人正在研制新型導彈的消息讓很多人大吃一驚,大家還聽說,德國人研制的這種導彈射程遠,時速快,其技術堪稱世界領先。第二年,這個情報得到確認,有位特工說,希特勒當時正在研制一種噴氣飛行物,它就是導彈,與此同時希特勒還在試制火箭。這些消息讓世界為之震驚,也為之恐慌。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當局想到了馮 卡門教授和他的學生們。他們迅速投入到這一課題的研究中——錢學森負責研制火箭導彈的發動機,錢偉長負責計算、設計火箭的空氣動力學和計算火箭彈道等。6個月后,他們的研究初見成效。
1943年2月,蘇軍殲滅了被圍的德軍精銳部隊,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此時,美軍、英軍等正在展開將德軍、意軍驅逐出北非的戰爭。1943 年9月初,意大利投降。1944年6月,美國在諾曼底順利登陸,又從背后給希特勒以沉重的一擊。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了新的局面——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決勝階段。
德國法西斯在這種情況下,如同困獸,但他們依然做著垂死掙扎,企圖重新恢復政權。1944年6月17日,希特勒下令用新研制出來的“V-1”導彈和“V-2”火箭轟炸英國的倫敦。這是世界戰爭史上第一次出現導彈的身影。
英國首相丘吉爾向美國求援,美國政府又將此事委托給噴射推進研究所。錢偉長等人在對德軍的導彈進行細致分析后計算出了德國火箭的最大射程。根據這一數據,他們建議英國可以採用偽裝的辦法,在倫敦市內造成被狂轟濫炸的假象,讓德軍誤以為他們的導彈射程已經可以從歐洲西海岸到達英國的倫敦。如果德軍再次採用導彈攻擊的話,他們會依然按照上次的射程來進行,這樣,倫敦反而會在一定程度上躲避大面積的、深層次的摧毀。英國軍方採納了這一建議。丘吉爾還不無佩服地感嘆道:“美國青年真厲害啊!”但是他不知道的是,其實“厲害”的不是美國青年,而是中國青年,是錢偉長和他的同學們。
與此同時,馮 卡門教授也接到了美國當局要求他們研制中遠程導彈的任務。經過一番討論,他們確定由錢學森負責理論研究,錢偉長、林家翹負責協作,三人共同完成這項工作。眾人拾柴火焰高,正是由於他們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批批導彈被迅速研制出來,並且運到了歐洲戰場,它們對法西斯的威懾力自不必言。錢學森、錢偉長等人也成了美國導彈事業的先驅者。
愛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了。當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國人民、向全世界宣布這一消息時,舉國上下都沸騰了。中國人民從此脫離了三座大山的壓迫,開始民主、獨立地生活。各行各業的人民開始抓緊生產建設,為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而努力奮斗。
曾經有很多人問錢偉長,作為一個科學家和教育家,作為一個民主黨派人士,你貫穿一生的信念是什麼?錢偉長的回答是:一切從國家的需要出發!愛國,是錢偉長一生中最高的追求,無論何時,他都不忘教育年輕一代一定要有這種良好的品質。祁淑英在《錢偉長傳》中記載了錢偉長於 2005 年回鄉拜祖時對鄉親們說的一句話:“我活著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我們的祖國,為了我們的同胞。”質朴的語言正是錢偉長一生的寫照。
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不如意的事情,但是無論在怎樣的困境下,錢偉長的愛國情懷從未改變過。1946 年,錢偉長剛從美國回到清華園,他的工資還不夠買兩個熱水瓶的。后來,為了勉強糊口,他不得不張口向同學借錢。1948 年,錢學森從美國回來,看到他陷入困境,力薦他再回美國工作,美國的特區研究所還是非常希望錢偉長能回去工作的。萬般無奈下,錢偉長到美國大使館去辦簽証。申請單上有很多問題,錢偉長一條條都回答了,到了最后一條,他卻愣住了。最后一個問題是,如果中國和美國打仗的話,你是忠於中國還是忠於美國。錢偉長說,我當然忠於中國了。我是中國人,我不能忠於美國人。所以他大筆一揮,填了個“No”!這個回答惹惱了簽証官,自然不同意他的申請。在 2005年中央電視台《大家》欄目錄制《著名力學家錢偉長》時,記者問:“填這個‘No’的同時,就意味著您跟美國人講,我不去美國了。您心裡很清楚這一點。”錢老說:“是啊,我總不能忠於美國人,我是中國人。”記者說:“所以在簽‘No’的時候,您毫不猶豫。”錢老說:“我毫不猶豫,這一點我毫不猶豫。我是忠於我的祖國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和世界各國的接觸越來越廣泛,在年輕人中引發了“出國熱”。錢老對這種情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回想當年他們留學的時候,他記得很多人立過誓言,說凡是他們出去學習的那個學科,回國后國家就不用再派人去學習了。留學,是為了將來無須再留學!他們學成時還是在國民黨統治時期,雖然很多人明知回國后不會有什麼好出路,大家在國外也都獲得了好的工作,過著舒適的生活,但是抗戰一勝利,大批的留學生還是選擇歸國!他說,留學是好事情,但是出國留學不能忘記自己的民族責任,學成了要回國,要立志報國。聽完這話,有些人流淚了,這讓錢老深有感觸。他說,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一種不能推給別人的責任是多麼重要!讓人欣慰的是,我們的國家發展很快,變化很大,與積貧積弱的舊中國有著天壤之別。當然,我們還有許多地方不如人家,但是我們有信心、有能力趕上去,甚至超過他們,因為我們有一批素質優良,又有愛國情懷的人!
錢老在九十高齡之際對自己的評價是這樣的:“歸根結底,我是一個愛國主義者。”
回顧錢老的一生,為國家而學習,國家的需要就是他學習的內容,這個原則他一直都在秉承。他用一生的時間詮釋了“愛國主義”。
錢老說,自己的心靈曾經受過國恥紀念日的沖擊,因此,他毅然選擇了棄文從理。他堅信,沒有強大的國力是沒有辦法對付帝國主義的……這就更要求我們每個中國人應該自強不息。我們承認現在不如人家,但是我們不甘心永遠這樣承認下去,所以,我們才需要自強不息,需要在承認不如人家的基礎之上趕上人家。隻要人人都如此,我們的國家也就強盛了。
錢老的一生歷盡磨難,但是,他的赤誠之心從未更改,他對自己所從事的教育、科研事業始終抱著巨大的熱情,對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事業始終充滿堅定的信念。他曾多次說過:“我不是黨員(錢偉長是民主黨派人士),不過我還是拿黨的事業作為我的終身事業。為了我們的民族,我們個人吃點虧不要后悔,也不值得后悔。我們的歷史上有很多英雄人物就是靠這麼點精神,為我們中華民族立了大功績!這就是公而忘私……先哲對我們的教育是很多的,譬如范仲淹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就是很精彩的!換句話說,我們要為天下著想,也就是為中華民族、為黨的事業著想……”
在教育工作中,錢偉長更是將這一原則貫徹到教學思想中。他說:“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貫徹愛國主義教育是目前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務。我們絕對不能把愛國主義教育和某一專門的業務教學分開來看,把它單純地看作只是現階段的一個政治任務。因為,隻有我們把愛國主義教育貫徹到業務教學中去,才能達到提高業務的目的,才能很好地完成培育青年的任務。”
一般人常常認為,物理教學不用跟愛國主義教育相關聯,隻需要講基本原理、應用方法等即可。錢偉長卻不這麼認為。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他越發感覺到在物理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他還從教學目標出發,從教學內容著手,提出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錢偉長提出,我們要將物理教學和愛國主義教育結合起來,如在教學的過程中盡量地、恰當地介紹我國偉大祖先們在物理學上的發明和發現,加強青年的民族自尊心,使青年們認識到我們中華民族和世界上的其他民族一樣,有著優秀的和高貴的品質。為了完成這個使命,從事物理學教學的教育工作者,應該不斷地發掘中國古代物理學的發明和發現,把這些事實正確地編入教材,提升學生的文化自覺意識。如《墨子》中關於權衡的學說,便是杠杆原理的原則說明﹔桔槔和秤,則是對杠杆原理的應用﹔遠古時代的戽斗,則是分力合力原則的實例﹔漢代起,國人便已知道利用反作用力進行滑翔飛行的試驗。
此外,早在 1952 年,錢偉長就寫成《中國歷史上的科學發明》一書。此書的創作初衷是基於當時的社會背景:抗美援朝后期,全國人民一邊支援朝鮮人民的戰斗,一邊進行大規模的建設,希望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但是,關於科學技術能否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不少人心存疑問。“為了鼓舞國人
的自尊心,尤其是青年一代的自尊和自信,特用我國歷史上大量科學發明和創造的事實,草成此書,供國人參考,特別是供青年人閱讀”。在書中,錢偉長用豐富的史料講述了我們的祖先在農業技術、天文歷法、數學力學、水利工程、紡織機械等方面的貢獻。這本書給當時的青年人提供了大量豐富的營養,使他們信心百倍地走向工作崗位,積極投入到如火如荼的祖國建設中。
錢偉長(右一)與親友留影,左起錢舒秀(大妹)、錢穆(四叔)
除了知識上的教學外,錢偉長認為還應該注重學生的思想教育。他說:“我們的學生首先要學會做人,做一個正直的人、一個有學問的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我們培養的學生,首先應當是一個愛國者,辯証唯物主義者,一個有文化修養、心靈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個工程師,一個有專業知識的人。”
他說,我們經常提到的“教書育人”,這裡包含的是兩個方面,教書是一個重要因素,育人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兩者不可偏廢,更不可隻取其一。相比較而言,育人是更重要的因素,也是決定一個人思想品質的重要保障。知識的學習可以推遲,但是育人的工作卻迫在眉睫。有的人擁有豐富的知識,卻沒有愛國的思想,沒有愛人民的意識,也沒有愛社會的意識,很自私自利,這樣的人同樣是不健全的。人們常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可見,培養一個人的精神品質是非常重要的,又是非常長遠的事情。
錢偉長還特別注意人文教育在大學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他說,因為人的精神、品格僅僅依靠知識性的專業教育是無法全部完成的,特別是在目前教育體制還不完備,人文教育還有諸多缺陷的情形下,培養“全面”的人更應該引起大學教育者的高度重視。他認為,首先我們應該發揮大學教師的作用。大學教師的職責不僅是傳授知識,還應該給學生的思想人格帶來好的影響。他說:“一個好的大學教師應該給知識以生命,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讓學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其次,大學的人文教育還應該重視文學教育。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會豐富學生的心靈,讓他們懂得人世間美好事物的價值,使自己的精神、道德趨於完善和美好,從而實現人文精神的傳承。
從錢偉長身上,我們看到了那一代優秀愛國知識分子的崇高精神內涵,和他們愛國、正直、勤奮、努力的優良品德。作為一代教育家和科學家的典范,他的身上閃耀著美好的人性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