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劉玉民,原山東省文聯副主席、濟南市作協主席,長篇小說《騷動之秋》獲第四屆茅盾文學獎。
編者按
4月22日,重大革命題材人物傳記電影《鄧小平小道》已在全國上映。本刊特別刊發茅盾文學獎獲得者劉玉民先生專稿,以饗讀者。
終於,在結束了幾個小時的旅途之后,我來到南昌近郊的新建,來到聞名遐邇的小平小道上。
能夠到小平小道上去走一走、看一看,這也是我多年的一個心願呢。
1969年10月,鄧小平被從北京“疏散”到江西。最初的安排是距離省會四百公裡之外的贛州,周恩來親自打來電話,南昌陸軍步兵學校和新建拖拉機修造廠才被選中,並且成了鄧小平人生低潮中的一片錨地。
鄧小平住的是陸軍步兵學校內的一座小樓,勞動就是拖拉機修造廠的修理車間了。每天,鄧小平和夫人卓林由保衛人員陪同前去車間上班,中午再由保衛人員陪同返回住地。步兵學校與拖拉機修造廠不過幾百米,但中間隔著兩堵牆,往返隻能走鄰近的一條街道,中間還要經過一個長途汽車站,時間長,安全風險也很大。由此,新建拖拉機修造廠負責人羅朋和修造車間的陶端縉,帶領一伙工人打開工廠后牆,在雜草和小樹林中開出一條寬不過一米、長不過一公裡的小道,專供鄧小平夫婦上下班穿行。小平小道由此誕生。
鄧小平在江西“疏散”了三年零三個月,在這條小道上走了兩年又十個月。這期間,他風雨無阻,從沒有過一次懈怠或延誤。
把小平小道視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起點或源頭,有人或許會生出異議。可當我沿著小平小道漫步而行,看著崎嶇不平的路面和路邊雜生的花草樹木,眼前浮現出當年的種種場景時,心中分明地感受到了一股潮涌和萌動。
任何偉大思想的形成都有其深刻、復雜、長期的醞釀過程,而這與創立者的經歷有著絕大的關系。“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與毛澤東是農民的兒子,並且多年從事農民運動是分不開的。同理,改革開放的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與鄧小平的經歷緊密相聯。而我們知道,鄧小平十六歲離開家鄉,十九歲參加旅歐共青團支部工作,開始了職業革命家的生涯。他領導過百色起義,出任過中央秘書長,與劉伯承等人一起指揮過千軍萬馬,而后成為新中國的領導人之一。他的人生一直處在風雲際會和輝煌之中。1969年使他第一次真正走進社會底層和平民百姓之中,第一次以平民百姓的身份,去體驗和觀察中國的社會。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機緣。
在小平小道陳列館裡我聽到三件事。一件事是,一次上班間隙,鄧小平問陶端縉家裡有沒有壞掉的收音機,有的話可以讓正在家中治療康復的兒子“胖胖”幫著修一修。陶端縉坦率地說:“老鄧,我一個月四五十塊錢的收入,有四個小孩,有的還在上學,還有老人,哪有閑錢買收音機啊!”鄧小平一怔,思忖了片刻才說:“我知道,像你們這樣年紀的工人結了婚,成了家,生活是很困難的。可這不是哪個人一下子就能解決的,還是要靠發展生產。隻有生產發展了,情況才能得到改善。”
第二件事,一次,同車間的庄師傅狠狠地打了孩子一頓,原因是那時家中十分拮據,全家人每月隻能憑票領回的兩塊豆腐,被孩子不小心摔到了地上。看著庄師傅和孩子可憐巴巴的神情,鄧小平心裡很不平靜,下班回到家裡后感嘆說:“新中國成立這麼多年了,老百姓還過著這樣的日子。難道我們干一輩子的革命,就換來這樣的社會主義?”
第三件事,一次,陶端縉帶著一位技術員,來到鄧小平的工作台前試制新模具,那位技術員技術嫻熟,不一會兒就完成了操作。鄧小平看得高興,就問:“你是哪個大學畢業的,學的啥子專業?”技術員回答說自己是天津工學院畢業的,學的是內燃機設計和制造。鄧小平點點頭,贊賞有加地說:“技術是很有用的。”
我們不能說“收音機事件”、“豆腐事件”,就是“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和“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論源頭,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兩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在鄧小平心裡打下了深刻烙印,為日后創立“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理論,打下了厚實的根基。
我們不能說“技術員事件”就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人才的培養隻能靠教育”的理論起點,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件事有形無形中加深了鄧小平對科技和教育的認知,為日后全力推動科技和教育的改革、發展蓄集了動力。
自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離不開理論的支撐和知識的哺育,而行走在小平小道上的那些日子,也正是鄧小平一生中難得的大量閱讀的時期。在那裡,他讀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也讀中外歷史、中外文學名著,那同樣為日后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備足了能量。
然而,那時他唯有等待,除了等待一籌莫展——此后不久,面對毛澤東的詢問,他就是這樣回答的。好在命運給了他機會,人民給了他機會,歷史給了他機會。於是,在離開小平小道的第三年,他大張旗鼓地領導了各行各業的“全面整頓”﹔在離開小平小道的第五年,他開啟了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征程,引領中國走上了一條通向富強繁榮的道路。
幾近三年的忍辱負重,幾近三年的與民同命,幾近三年的苦苦求索,以及接踵而來的那場改變中國命運的驚濤駭浪:小平小道就這樣被寫進當代中國的史冊,寫進了億萬人民心扉。
一條用爐灰渣鋪起的鄉間小路,走出了一代偉人﹔一個年近古稀的老人的命運沉浮,演化成一幕幕翻天覆地的、民族復興的壯劇。身處壯劇中間,隻有二百多名工人的新建拖拉機修造廠消失了,原本把拖拉機修造廠當作“支柱”的新建縣即如今的新建區,卻成了高樓林立、城鄉繁榮、文明昌盛的全國百強區之一。我想,即便搜遍人世間所有的詩書畫卷,最美的童話或傳說也不過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