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李剛,點燃革命星火
2024年11月04日14:57  來源:中國僑聯

作者簡介:

李剛,原名李敬文,1914年1月出生在福建省南安詩山鎮的一個僑眷家庭,父親李孔富是馬來西亞華僑,母親是一位傳統婦女,賢良淑德,相夫教子,幼年的李剛便有著良好的教育土壤。期間也跟親人遠渡南洋求生求學,后來回歸故鄉,從此扎根。此時的李剛全身心想考取功名,然后榮歸故裡,為動蕩中的祖國出一份力。

李剛.jpg

李剛

然而,時局像是個巨大的風向標,常讓進步青年轉變理想的槳。

1931年“九一八”事變,抗日洪流彌漫在神州大地上。李剛說:“鐵蹄蹂躪我神州,一代江山萬種愁,不殺倭奴不除暴,蒼天辜負少年頭。”如此識時局、大氣概、壯志凌雲的李剛,同年11月在廈門加入中國共產黨。共產主義成了他畢生的信仰,紅色成為他生命的底色。

成為黨員的李剛很快活躍在家鄉安南永(安溪、南安、永春三縣)游擊隊裡,領導群眾打土豪、斗惡霸,壯隊伍,從一介書生轉變成熱血青年、正義使者。兩三年裡,李剛帶領著游擊隊在山高林密的安(溪)南(安)永(永春)德(化)縣境內,穿梭自如,如履平地,實施精准打擊與破壞,一次又一次讓國民黨的小規模“圍剿”無功而返。

1934年至1935年秋,國民黨反動派再次對福建各個革命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瘋狂、反復的“圍剿”,特別是對安南永一帶發動地毯式的“圍剿”,企圖讓根據地寸草不生。安南永地下黨組織受到極大破壞,被迫轉移。1936年,在上線的接洽下,李剛輾轉到晉江東石塔頭的中山學校,與朱漢膺攜手開展沿海地下革命工作。當時李剛的身份是中共晉南工委書記,負責在晉江安海、東石、金井沿海一帶建立黨組織,開展地下工作。以塔頭中山學校為中軸和陣地,牽動整條沿海線的革命星火,迅速發展周邊的石菌村、潘徑村、大房村、港塔村、英林村等地下組織,大力發展黨員和進步青年。在這裡,李剛親自編寫《抗日基本認識》15題,印制成小冊子,讓劉廷都、劉基固、劉長來等伶俐的小伙子帶著材料撒播到群眾中,又從村裡群眾蔓延到各個村落、各個地下交通站,形成一個精神上的統一戰線和戰斗碉堡。李剛、朱漢膺、許運伙利用辦夜校為名,對在校學生和社會青年進行抗戰革命宣傳教育,組織識字班、政策班,講述紅軍、八路軍、新四軍的英勇故事和英雄事跡,講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訂閱進步的報紙雜志,寫心得體會,引發進步思考,選送優秀文章傳播。這期間,他們一方面抵御來自地方保安隊隔三岔五的搜索和恐嚇,傳遞著來自上級黨組織的命令,一方面組織巡回劇團到沿海各個鄉村和學校演出《大刀進行曲》《打東洋》《游擊隊之歌》等等文藝作品,掀起覺醒呼喚和救亡運動,揭露了日寇的暴行與國民黨反動派的偽裝,人民戰爭就是人民徹底的覺悟。文化的力量能從根源上徹底喚醒民眾,凝聚人心。塔頭劉村的烽火歲月,就是激蕩熱血的歷史,文藝與戰斗的契合。

1939年,劉偶才、劉乾隆、劉廷都三位進步青年在李剛等人的介紹下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而后,劉維長、劉長來、劉基固、劉丕鴻、劉聲點、劉佩香等革命青年先后入黨,成為革命的進步力量,迅速壯大了塔頭地下交通站、黨組織,在抗日戰爭時期及解放戰爭時期,作為楔入戰爭大后方的地下革命根據地,提供了安全的保障力量。塔頭中山小學作為沿海革命最早的地下聯絡站,有效串聯起整個沿海地下組織和武裝革命的工作。

在李剛、朱漢膺等人的組織和引領下,塔頭劉村抗日戰爭時期入黨的村民有22人,解放戰爭時期發展的黨員有17人,烈士有4人。塔頭劉村和附近一帶村庄的黨員、群眾,在黨的領導下開展了“反三征”“萬人反清鄉”“迎解放”等革命斗爭。在塔頭“萬人反清鄉”行動中,塔頭及附近黨員、群眾團結一致與反動勢力作斗爭,姚嘉排、王光渺、劉唐吟、許函碧、吳遠普、洪我垵等10人壯烈犧牲,后來都被追認為烈士。

塔頭地下革命斗爭史館.jpg

塔頭地下革命斗爭史館

可以說,在塔頭劉村,在整個沿海革命的歷史上,李剛是一盞燈火,讓籠罩在抗日戰爭與反動派統治下的群眾,在極夜的無望中看到一線希望,看到一種力量,看到往后所要走的道路。他在東石的兩三年裡,激發了無數青年志士,如噴薄的朝陽,點燃起一片革命的火焰,熊熊燃燒,刺破黑暗,迎接光明。

1937年6月至1939年7月,李剛先后擔任中共晉南工委書記、中共泉州中心縣委書記、中共閩南特委書記,領導泉州、莆田、福清黨組織,廣泛深入發動群眾,開展聲勢浩大、形式多樣的抗日救國運動。1940年冬,他奉命參加中共福建省委辦的武夷干校馬列主義研究班學習,兼任中共崇安縣委書記。1941年1月29日,研究班突遭國民黨軍警“圍剿”,李剛帶領學員們在崇山峻嶺、冰天雪地裡艱難跋涉了16天,他因飢寒交迫,在閩贛交界的犁頭尖山壯烈犧牲,年僅27歲。

攝影  南山.jpg

塔頭劉村海邊的虎嘯塔

福建省政協原副主席許集美說:“李剛同志是20世紀30年代中共閩中地區黨組織優秀的領導人,在泉州地下革命斗爭史上是一位關鍵性的人物,佔有十分重要的分量。在反動派瘋狂‘圍剿’、泉州黨組織遭受嚴重破壞,環境極端險惡的情況下,始終不屈不撓地堅持斗爭,起到了繼承、恢復、發展泉州地區革命斗爭事業的作用。”

走在塔頭劉村的街頭巷尾中,群眾對李剛的事跡如數家珍,特別是他來塔頭劉村的這兩年,辦夜校,阻擊敵人擾村,發展青年黨員,深入群眾。有個老人家說,我好像見過他,沒想到他是個大領導啊,看著不像啊!村裡還流傳著一句話——李剛來過我們家。那是種驕傲與自豪的口吻。

去年五六月,我和幾位作者在整理《東石紅色印記》一書時,一位退休的老領導說了一句話:“李剛來到東石,來到塔頭劉村的意義,就是他讓這片地處國統區的群眾明白,我們的方向和命運在自己的覺悟裡。”是的,我們的方向和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這是無法被左右的意志。

(責編:皮博、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