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王佩君與外砂集義福利會
2024年11月04日10:55  來源:中國僑聯
原標題:王佩君與外砂集義福利會

作者簡介:張澤華,廣東汕頭市政協原副主席,市委統戰部原部長,汕頭市公益基金會永遠名譽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先后出版小說、報告文學、雜文集《大潮的呼喚》《這方熱土》《南海濤聲》《那年那事》等著作。

在潮汕大地,有條母親河叫韓江,她那清澈甘醇的水質,奔流在鄉野大地,涵養出勤耕力作,心地良善的鄉民。韓江水伸開母愛的玉手,流進她的子孫河——位於汕頭市龍湖區外砂鎮的外砂河,也滋養著鎮裡的李厝村等17個村庄。

今年2月3日,晨曦初露,李厝村的人們被一個消息攪動了:村裡那位慈愛可敬的老姨,安詳地長眠了。她的臉龐依然是那麼溫和可親,但人們感嘆,再也看不見她昔年歲月忙裡忙外的身影!

這個意外消息,不僅驚動了村裡老少、鎮裡上下,也驚動了區裡市裡。村裡的人們潸然淚下,有的更守在老姨的床前,呼喚著老姨的名字!一個鄉村老姨的離世,引發人們的悲痛和惋惜,更為她生前的良善之心所牽動!

微信圖片_20220216164522.jpg

王佩君在慈善會活動中發言(左三)

她就是外砂鎮集義慈善會會長王佩君老姨,今年剛滿90歲。她從60歲開始擔任外砂鎮慈善會會長,30年的心血、熱血洒滿鄉村小巷,為鎮內外無數貧困村民家庭、困境少年兒童送去愛心,享譽省內外。這一天是農歷的立春日,立春日的痛別,更為佩君老姨留下良善的寄望囑托!

30年如一日,她的足跡情懷,深深烙印在人們的心田!我2003年3月來到特區發祥地龍湖區工作,在七年多的日子裡,我被佩君老姨那種為貧困村民濟困和求學青少年的助學等精神所熏陶感染!單是參加跟她有關的活動次數,也記不清有多少了。

佩君老姨,1931年10月出生,195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年輕時,參加過村裡的土地改革,擔任過生產隊婦女隊長,村婦委會副主任,村抽紗站負責人。上世紀80年代,村裡創辦毛織廠,她擔任廠長。1990年2月,她與村裡王惠青動員30多位村民創辦李厝集義組,后改為外砂集義福利會,任會長。

30年如一日,這並非彈指一揮間之易!其中付出多少心血,腳下走過多少辛勞,唯有她和集義福利會的姐妹們知道。

往事如煙,都一樁一件勾起對敬重老人的回憶:2006年7月15日,台風“碧利斯”襲擾潮汕,潮州饒平縣遭遇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暴雨,整個山角村數十間農房就在眼前完全消失了,還奪走9名村民的生命,留下哭聲不斷的6個孤兒。她從電視和報紙中得到消息,立馬忙於籌款籌物賑災。8月3日,她帶領集義福利會的姐妹和義工帶著現金和物資,經過兩個小時的跋涉,抵達災區現場。扶危濟困、施德行善,無論遠近,不分親疏,哪裡有困難就出現在哪裡,她們的愛心和義舉,如甘泉雨露,沁人心田。

人們不會忘記:在她帶領下,福利會的老媽媽們,不辭勞苦,不計得失,每天清早煮好大碗涼茶擺在村口,免費供應過往鄉親。

人們不會忘記:當外來工遭遇意外無錢醫治時,是集義福利會雪中送炭,為他們解燃眉之急。

有一年,台風“珍珠”襲擾潮汕,饒平又遭受嚴重災害,當年76歲的王佩君親自為五個失去父母的孤兒送去集義福利會的溫暖。

2008年,南方雪災肆虐,福利會緊急募集救災物資,一周后就將5000多斤大米、500箱方便面,還有200多床棉被和5000件衣物送往韶關災區。王佩君一手打電話一手接電話幾乎應接不暇,福利會的老媽媽們為整理衣物等忙得廢寢忘食。

有一次,她們從汕頭電視台“今日視線”欄目看到市區一個孩子患了重病,家庭困難無錢醫治,她們立即送去救助款,派人前往市醫院看望孩子。而村裡一個困難戶因丈夫生病,妻子前來求助,剛剛領走一筆救助款……

在福利會的大廳裡,放滿一袋袋大米、方便面等物資,牆上的大紅紙記錄著樂善人士的芳名和善舉。30年來,福利會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人,得到遠近愛心人士的支持。

集義福利會成立之后,當地治安大為好轉,而這正是老媽媽們的寄望!試捫心想想:當你老母親四處化緣做善事時,你還好意思在外當小偷做壞事嗎?

1994年10月,潮州市一位61歲的老人因與兒子不和,一時想不開跳江尋死被人救起,衣衫襤褸流落到李厝村。集義福利會姐妹們收留了她,給她衣服穿,請醫生為她看病,並服侍她的飲食起居,每頓飯一匙一匙地送到她的嘴邊,慢慢喂養她﹔每天為她梳頭、洗澡,聊家長裡短,談人生百態,讓她將心放寬些,使她放棄了輕生的念頭。王佩君又發動潮州村民尋找她的家在哪,潮州的家人得知后前來接母親,福利會的姐妹們拿出400元給她做路費。七天七夜的溫暖讓潮州阿姆老淚縱橫,感激之情如江水涌。

30年,是愛,讓老姐妹們走到一起﹔是義,讓愛心有了核心。她們做出的好事、善事、益事,以千件計算,讓萬人受益。

數年前,我曾帶著崇敬之心來到外砂鎮李厝村的集義福利會,而這已不知是多少次了!今天,當我站立在佩君老姨的相片前,看著她慈母般的笑容,回憶起她慈悲的善心,心潮澎湃!

我詢問至今已伴隨佩君會長30年的福利會阿姨:“30年了,你知道你們福利會做了多少宗福事義舉嗎?”她搖頭說:“記不清了,至少也有2萬多戶受助,送去衣物不少於3萬件。各路好心人捐助的現金約300多萬元,救助了約20000多名貧困者。”

作者與王佩君(右)

作者與王佩君合影

翻閱一組組相片和有關資料,讓我肅然起敬!集義福利會從最初的三個人發展壯大到如今的300多人,成員都是祖母、曾祖母級的高齡人物,最年長的是95歲沈海芯老人。在王佩君的帶領下,老媽媽們奉行集腋成裘,扶危濟困的宗旨,不圖回報,將愛心不斷延續。她們的善舉,超越了本鄉本土的范圍。從汕頭、梅州、潮州延伸到廣西、四川、湖南、湖北等省份,不少地方都留下了集義福利會老媽媽們大愛無疆的足跡。無論是因天災人禍招致不幸的群眾,還是誤入歧途的青年﹔無論是貧苦的孤兒,還是精神失常的患者﹔無論是尋求幫助的老人,還是遠離家鄉的天涯淪落人……王佩君總是為這些毫不相識的人解困、解危、解難。這種鍥而不舍的精神影響了本村、外村甚至海內外,受助的群眾總是把佩君老姨當成祖母親人。她生前曾給我說過一句話:“我隻希望總能這麼干下去,讓更多的人傳揚扶危濟困的精神,讓更多的貧困受難者得到溫暖相助。”我記起了當年陪市委書記許德立來福利會看望佩君老姨,他高度贊揚李厝集義福利會,認為這是熱心扶危濟困的鮮活先進典型,值得弘揚和學習!1996年8月9日,中共汕頭市委、市政府發出《關於在全市廣泛開展學習外砂鎮李厝集義福利會先進事跡的決定》。當月16日,市委、市政府又召開了“助貧濟困模范”命名大會,授予市外砂鎮李厝集義福利會“助貧濟困模范”稱號。

當我翻開集義福利會的往事冊,有一則信息記載著1990年成立至1997年6月的初期階段,曾發放捐贈錢物超10萬元,惠及全國五省六市13鎮24個管理區497戶貧困戶。30年來,集義福利會接收和發出的善款項目非常之多,賬目卻記得清清楚楚,無一失誤,經得起歷史查考。

王佩君和她的伙伴們一直以一個老人的朴實與慈悲踐行善事,殊榮紛至沓來:2007年,當年76歲的王佩君老人獲得省民政廳頒發的“南粵慈善獎”,與海內外知名人士李嘉誠、曾憲梓、田家炳等慈善家赫然同榜﹔集義福利會先后獲得全省三八紅旗集體稱號﹔王佩君先后被汕頭市委、市政府授予“扶危濟困模范”“模范共產黨員”稱號。從市、縣級“勞動模范”“勞動能手”“優秀共產黨員”到全國、全省的表彰,單是獎狀、光榮稱號就有數十個。

在當年集義福利會創立20周年的座談會那天,我作為龍湖區委書記接受媒體採訪時,我談過:“毛主席說過,做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王佩君只是一個農村普通婦女,卻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悲天憫人的情懷。”

30年,集義福利會,尤其是王佩君老姨先后被國家、省、市授予各種先進及榮譽稱號。可以說,集義福利會是一部愛心志願者的教科書﹔集義福利會是集體的智慧,集體的愛心,是具有時代特色的先進典型﹔集義福利會展示了王佩君及她的姐妹們中的共產黨員風採,是農村社會福利事業的一面旗幟。我們期望,在王佩君老姨善心、愛心的感染、引領下,愛心接力將注入新的血液。

一本紀錄集義福利會及王佩君老姨足跡的紀念冊即將出版,它將為我們記錄集義福利會30年的心血歷程、愛心成果,將為我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留下鮮活的慈愛善心教材。

“隻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人間!”

讓我們把這首歌詞,送給可敬可愛的王佩君老姨!

(責編:金一、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