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春蘭在東京井の頭公園留影
一
又是一個匆忙的日子,採訪從東京飛到福州的東京大學教授練春蘭。春蘭——這是一個讓人感到親切、朴素的名字。但聽上去似乎與聲名顯赫、富有現代意識、甚至超現代意識的日本東京大學有些不相匹配。
在約定的地點與練春蘭教授見了面,昨天她剛從日本東京飛到福州。但看上去絲毫沒有旅塵疲憊,而是精神煥發,魅力四射,典型的一個具有修養素質的高知學者型中年女性。她是日本東京大學的終身制教授,據我所知,是東京大學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華人女教授。她1999年畢業於日本岐阜大學聯合大學院農學研究科,獲博士學位。2003年東京大學亞洲生物環境研究中心博士后出站后,長期從事分子遺傳生態學和森林共生生物學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植物和微生物的群落多樣性,適應性進化機制及其繁殖特性﹔瀕危樹種保護及受損地森林重建中外生菌根菌的利用﹔外生菌根菌的菌根及其子實體的形成機理等幾個方面。先后主持過多項日本學術振興會研究項目,2004年獲日本DNA多型學會優秀研究獎,2009年獲日本植物學會Most cited paper獎,在New Phytologist、Molecular Ecology等國際期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上百篇,影響甚廣。
二
福建三明鄉村。1982年的夏天。
一位鄉村少女從這裡走出,踏上了一條彎彎曲曲的山路,前往南京農業大學求學。
年輕、青澀,甚至有些膽怯的練春蘭,對外面精彩世界全然是一種陌生與好奇。這是她平生以來第一次出這麼遠的門,她當然更不知自己的將來是否會比這一次走的更遠?她就像腳下這股汩汩的清純山泉,不知山高水長的前方行程是否坎坷?一路上有多少艱難曲折在等待著她?但有一點很明確,對自己的方向目標很清楚,為了加入到永不干枯的水世界,她走出深山老林、奔向海洋、注入浩瀚,對前景充滿了希望與憧憬。
談起了少女時的往事,練春蘭的目光不禁向窗外的遠方望了望,待緩緩轉回首時,智慧的眼光變得柔和了許多,她回憶道:“我老爸練周文是浙江慶元人,他長得小小的個子、單薄的身材,看上去很不起眼。但在我的眼裡,他絕對是一個女兒敬佩的、敢為敢當的男子漢。他不僅頭腦聰慧、反應機靈,個性倔強,更是一個凡事不肯輕易服輸的男人。”
練春蘭在給學生們上課
“老爸當年是一個不屈服於命運的孩子”,練春蘭說:“他13歲那年便毅然離開了那個家,隻身一人來到福建三明大山之中種起了香菇。生活的艱辛與深山老林的寂寞,莫說是一個13歲的少年,就是成熟的漢子也難以承受。但老爸堅持了下來,有了與三明這塊土地難以割舍的情緣,他在三明農村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扎下了老練家的根。我從小就深深地感到,在老爸的身上不僅有大樹、香菇的味道,更覺得有著一種大地寬廣與泥土堅實的氣息。”
練春蘭有些不好意思地道:“家中貧困,常鬧飢荒。母親則是一個有知識的女性,曾上過師范學校,后來因家庭經濟拮據而不得已輟了學。”
練春蘭有兄弟姐妹四人,由於父母親自己小時候想讀書卻沒有條件讀上書,便把讀書的希望寄托在了孩子們身上。隻要孩子們肯讀書、會讀書,不管家裡有多難、有多艱辛,都要送他們去讀書。為此,春蘭有幸在五歲時,父親便送她到漁溪學校去報名入學,這在當時農村中絕對是件稀罕少有的事兒。
練春蘭說:“農村中的孩子一般都要八歲才能上小學,聽說讓我去讀書,高興得喜不自禁。班主任是一個知青老師,看到不及她腰間高的小不點,搖著頭不肯收下,說太小了,過兩年再來吧。在父親的再三懇求下,這位老師正在半猶豫的時候,可能又被我強烈渴求讀書的神情所打動,終於答應讓我試試看。但表示說,若跟不上其他同學進度就回去。為此我高興,父親更高興。”
在漁溪學校,練春蘭的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除語文這門課),也是憑著這點優勢,練春蘭轉學到了教學質量高、條件好的三明六中讀書,頗有想法的她准備拼搏一下報考中專。或許這個理想追求,現在人聽了定是不以為然,中專的要求也太低了!但在那時,能考上中專可不是簡單容易的事,尤其是一個鄉村的女孩,若考上了中專便有了一份城市的工作保障,那可是件稀罕事兒,十裡八村的人都會羨慕不已。
然而,事不遂願,一年后,信心百倍的練春蘭考中專卻名落孫山,落榜原因是語文這門考分太不盡如人意,拉下了考試的總成績。
練春蘭給學生們講解富士山的植被演替過程
練春蘭回到了漁溪學校,感到心情郁結,有些難為情。沒料到,學校的老師們見她回來,卻是高興的不得了,為啥?因為練春蘭是漁溪學校數學、物理、化學的學習尖子,每逢鎮、市組織的考試比賽,有練春蘭參加總能取得好成績,拿到前三的名次,很是替學校爭臉爭光。
當然,實事求是地說,對老師們而言,不僅是基於練春蘭能替學校爭得名次這點高興,而是他們心裡有數,春蘭這孩子若考上個中專才是可惜了!她是一顆讀書的好苗子,憑她的聰慧與潛質,將來考上重點大學不成問題。
練春蘭發自肺腑地言道:“我真的很感激!最讓我難忘的是漁溪學校教初中的三位好老師們,他們都是被‘下放’到農村的老師。他們是:語文老師曾齊義、數學老師林新才、教物理化學的連伏民老師。沒有這三位老師,我就沒有今天。”練春蘭回憶說:“那時,農村水電站的電壓很不穩,有時燈光暗得像螢火虫,老師特意想辦法買來了低壓電燈泡,讓我們晚上能在學校做功課。特別是新婚的林新才老師,不僅他自己還有師母,每天晚上都一起輔導我的功課。沒過多久,也就是1979年,這三位老師都接到調令要回城,而林老師雖然已經接到了到三明六中做校長的通知,卻特意留了下來,為輔導我的學習推遲了半年才去就任。”
1979年夏季,練春蘭面臨著考高中與中專的選擇,家裡意思要她考中專,老師們則要她考高中。出乎她意料的是,一貫希冀她多讀書的父親在這關鍵時刻卻板著臉說:“你考不上中專沒得話說,考不上重點高中便回家種田。”這使得自尊心很強的她暗暗下決心,一定要爭口氣考上重點高中。練春蘭又想:或許父親是言不由衷,是有心激勵她背水一戰哩?因為父親在此之前曾不止一次地對她說過:“孩子,多讀書還是少讀書,就在你自己的一念之間。隻要你會讀書,肯吃苦,哪怕家裡有多難,都會助你到底。”
現今回想起這些,練春蘭說:“其實,當時父母親也沒有想那麼多,就是為了改變農村人的命運,能端上鐵飯碗,希望自己的女兒將來有個好生活,不用受苦。但是,疼愛女兒,理解女兒的父親,最終還是依從了老師們的建議與我考重點中學的意願。”
練春蘭如願考上了重點高中三明二中,而且進了學校的優生重點班,當時,正好是高中由兩年制轉為三年制的時候,重點班也可以提前一年參加高考。
高二那年,重點班學生提前一年參加高考,練春蘭因為原來的鄉下中學沒開設英語課,終因英語分數低拉了后腿,沒能考上大學。高三時,班主任蘇喬枝老師恰是英語老師,他十分了解她的底細,找練春蘭談話,果斷地道:“你的數理化可以不要學了,把精力放在英語上。”蘇老師為她找了一位女同學做伴,每天晚上7點到9點單獨學英語,做試卷。幾個月后,練春蘭的英語有了突飛猛進的結果。
三
時光如梭,四年的大學生活轉眼而過。1986年夏,練春蘭從南京農業大學土壤農化系畢業,並且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以優異成績,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繼續深造。在大學的最后半年畢業實習期間,她與平時不太交流的一位班干部同學,在同一個科研課題組相識、相知、相愛。畢業后,這位同學放棄了很好的省屬單位工作,選擇留校任職,為了幫助練春蘭做實驗並且照顧她的生活。1989年,練春蘭從南京農業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碩士畢業,任南京農業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助教。爾后響應號召,到江蘇東海縣參加黃淮海開發,深入基層農村三年。1991年回到南農大。1992年,任南京農業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講師。
一年后,時值國內興起一股出國留學熱潮,練春蘭有所心動,她不滿足於自己的現有知識層面,要繼續攻讀博士。此時,從日本回國探親的師兄馬建鋒教授,熱心地幫她推薦聯系了日本的大學,不到一個月就被日本的大學教授接收了。為此,練春蘭決定出國深造,向更高更遠的理想攀登。然而,學校的一條現行規定阻攔住了她:“教師自費出國留學必須辭職”,而且,負責這事的正是她的丈夫,一向辦事認真、正直的丈夫,一定得讓她辭職才能留學。這讓練春蘭覺得不公平,有很多委屈。但練春蘭經過反復思考后,毅然地向校方遞上了出國讀博的辭職報告,成了南京農業大學第一位為了出國留學而辭職的教師。其實,這也許是冥冥之中的定數:如果不是辭職沒有了退路,后邊艱難的日本留學之路也許就無法堅持下來。
從開始聯系到去日本留學,隻用了4個月時間,1994年10月,練春蘭走上了國外求學之路,來到了日本歧阜大學聯合大學院的靜岡大學讀博。
練春蘭在香格裡拉開展野外鬆茸的生存環境調查
這一時期是練春蘭人生中又一個最艱難的時段:一是沒有一點日語基礎(練春蘭說,如果知道的話,就會先學好一點日語,再到日本留學)﹔二是剛進校做半年預備生,需要費用30萬日元,毫無疑問,這一大筆費用造成了她經濟上的捉襟見肘。雪上加霜的是,身體本就單薄的她可能水土不服,一到日本便隔三差五地生病,她又不敢上醫院。因為出國前聽人說日本醫院費用極高,丈夫雖然是大學人事處的一名副處長,但每月工資也不到200元。經濟上的壓力與虛弱的身體,使得她心力交瘁,幾乎要打退堂鼓,收拾行李回國。
但是,沒有退路,原來的國內大學因為辭職是回不去了,這也不符合練春蘭的性格,她隻能咬著牙堅持下來。她住在了留學生寮,平日裡每分錢都要省著花。1994年,日本和國內的收入相差巨大,單靠國內資助是不可能的,她決計利用空暇時間去打工,以聊補生活窘況。然而,她隻會英語不通日語,在日本打工需要用日語交流,否則,店老板無法雇用。於是,練春蘭開始沒日沒夜地惡補日語,每天跟著那台導師送的簡易收錄機反復地念誦,嘴角都念起了泡。幾個月后,終於會說一些簡單的日語,可以進行日常交流。雖然,那時候隻要在日本打兩個小時的工,就能賺到國內大學講師一個月的工資,收入還是十分可觀的,但是,練春蘭隻要打工賺的錢能夠基本的生活開支,她絕不會多花時間去打工,因為她覺得隻有讀好博士多做研究,才是她的正路,將來才會有更好的出路。
慶幸的是,第二年,心疼她的丈夫辭去了大學人事處副處長的職位,停薪留職,以一名家屬“家族滯在”的身份來到了她的身邊,幫助練春蘭度過了在日本求學四年的最困難的時光。
我聽了練春蘭的求學故事,很是感嘆,忍不住問道:“你學習這麼刻苦,成績突出,不是可以申請助學金或獎學金麼?”
練春蘭笑了笑道:“當時靜岡大學農學部同屆的有四位自費讀博的留學生,都來自中國,每年有兩個獎學金名額,學習獎勵金(7萬日元/月)和國際和平獎勵金(8萬日元/月),大家每年都申請,但不知道為什麼,頭兩年一直申請不上,導師每次評審完獎學金后,回到實驗室總是對我說:你的運氣不好。當然,我也很郁悶。到了第三年,有個日本文部省的國費獎學金名額(18萬日元/月),因為我沒有拿到過獎學金,理所當然的,這個獎學金就給了我。靜岡大學農學部六年才有一個名額,當我拿到獎學金時,當時的農學部部長還向我表示祝賀。這件事給我人生很大的啟發: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爭也沒用,安心做事最重要。”
在通過博士學位的答辯會上,面對五名知識淵博、神情嚴肅威嚴的評委,還有眾多特意來旁聽的其他學生和一起留學的好友們,練春蘭胸有成竹,十分冷靜,她的博士學位不僅順利通過了審核,還得到評審委員會五名評審的一致高度評價。博士論文答辯的當天,機會再一次降臨到練春蘭身上,在東京大學做博士后研究員的好友,打來電話祝賀,並且說自己的實驗室正准備招一名日本學術振興會(JSPS)外國人特別研究員,要不要去面試一下。JSPS外國人特別研究員,這可是個許多年輕學者夢寐以求的職位,待遇很高,但申請競爭也十分激烈。
練春蘭和東京大學同事到福建清流國有林場商討紅菇山的米櫧育林
第二天,練春蘭就到東京大學參加面試,第一次遇見了讓她堅定地走上科研道路的東京大學寶月岱造教授。通過簡短的會談,寶月教授向練春蘭要了她博士生導師的電話,當場打電話對練春蘭的博導言道:“你的學生很優秀,請寫信向日本學術振興會推薦她。”這讓練春蘭感動不已,同時暗暗慶幸自己的運氣,又有貴人相助。要知道,東京大學可是多少高知們所景仰的高校!
四
東京大學是練春蘭人生又一個重大轉折點,也是一個輝煌燦爛的起點。東京大學不僅僅是個人的待遇高,收入豐厚,更重要的是,東京大學科研項目優裕的條件是其他地方院校無法比擬的,日本政府給予的科研經費之充裕,可以說獨一無二。這讓多少莘莘學子、多少高知學者們所羨慕。作為亞洲大學中排名第一位,世界大學排名一直處於20位之內的東京大學人才輩出,世界級的頂尖人物層出不窮,培養出了包括九名諾貝爾獎得主、六名沃爾夫獎得主、一名菲爾茲獎得主、以及16位日本首相、21位國會議長在內的一大批學術名家、工商巨子、政界精英。其影響力與知名度都無可比擬。而在以男性為主導的日本社會,練春蘭是東京大學第一位,也是唯一的華人女性教授。從中可以體會到,練春蘭能獲得這份榮譽有多難!
如今,練春蘭是東京大學亞洲生物環境研究中心教授,從事研究分子遺傳生態學,森林共生生物學。在樹木和微生物遺傳多樣性、外生菌根菌與宿主植物之間的相互聯系、重金屬污染地植被修復中外生菌根菌的應用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尤其在分子生態學和菌根共生等領域的研究居國際前沿水平。
鑒於練春蘭的學識與科研成果,除了和日本多個大學和科研院所合作以外,中國南京農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福建農林大學等聘請她為客座教授,以及金山學者、閩江學者等榮譽稱號。除了科研以外,練春蘭還積極參與和推進中日兩國的科研人員和學生的交流活動,現在是東京大學中國留學生會的指導教師,幫助母校南京農業大學及家鄉的福建農林大學和東京大學結成姐妹學校。為了讓日本人真正了解真實的中國,還把她東大的同事和實驗室的博士后,邀請到自己的家鄉三明漁溪,為中日的民間交流體現自己的赤子情懷。
從小家境貧寒的環境,造就了練春蘭吃苦、上進、堅強、不輕言放棄的性格。練春蘭演繹了真正的“寒門逆襲”:從貧苦農村到日本頂級大學的教授,站在富士山上為祖國爭臉爭光!
五
練春蘭學而有成后,想的最多還是報效祖國,步入21世紀的世界,練春蘭將目標投向了有廣闊前景的林下經濟。她說:“大自然中每一個物種都來之不易,都是有靈性的生命。人類雖然聰明能干,但應該懂得敬畏大自然。”她在思考如何能將學到的知識與科研成果轉換到實際民生中去,造福於民。如何實現人類夢寐以求的“循環綠色能源”?練春蘭長期從事外生菌根菌的種源分析和繁殖特性研究,特別是珍貴食材,目前還無法人工培育的外生菌根真菌日本鬆茸的定植生態環境條件,鬆茸的野外繁殖方式以及野外增產技術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她希望能把這些研究基礎,應用到國內的林下同樣是難以人工培育的食用菌根真菌蘑菇,如:東北的血紅鉚釘菇、雲南的鬆茸,特別是自己家鄉閩西北的紅菇的增產技術上,通過增加這些具有高經濟價值的林下蘑菇的產量,為林區的經濟發展貢獻一點自己的力量。
有人說:優秀的男人心中有一棵大樹,我說:優秀的女人心中有一片芳草地。在練春蘭的心中既有大樹,也有芳草地,她是中國芳草地上的一棵春蘭,悠然飄香,美麗獨特。她的故事沒有轟轟烈烈、氣壯山河的氣勢,但給人以啟迪,有所悟,有所收獲。
練春蘭教授前行的路途依然遙遠,但她始終不忘自己是中國土地上走出的女兒,初心依然、情懷依然、追求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