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設問:“中國的音樂大省是哪裡”?可能會有多種答案:內蒙、西藏、新疆、陝西……而音樂界的答案卻是——遼寧。這在音樂界大咖徐橫夫先生新著《回蕩》中寫得清清楚楚。
蒙族經典歌曲《嘎達梅林》以及令人心神沉醉的《牧歌》,是七八十年前遼寧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遼寧音樂家協會主席安波,根據內蒙古民間音樂整理、改編並推廣開來。抗戰時期,他還將陝北的《騎白馬調》重新整理填詞,成為蜚聲中外的《東方紅》。后來在創作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時,安波擔任音樂組組長。秧歌劇《兄妹開荒》以及“豬啊羊啊送到哪裡去……”等等,都是他的杰作。同樣是這個安波,還將大連民間樂曲《江河水》,整理推廣到全國,乃至被二胡演奏家們作為保留曲目帶向世界。
《青藏高原》是一首連西藏搖經筒的老阿媽都會唱的歌,卻是根本沒有去過西藏的沈陽人張千一創作的,他認為“心有多大,想象力就有多大”。徐橫夫說,在格爾木,一次兵站演出隊在台上唱《青藏高原》,台下1600余名戰士,一起跟著大聲唱。那是心的融合、心的共鳴,台上台下同聲發出撼人心魄的高腔。2005年,美國歐柏林音樂學院院長大衛·斯道率團來華演出,曾饒有興趣地問徐橫夫:“你們中國有一首可以用來挑戰高音的歌,叫什麼名字?”他邊說邊比比劃劃地哼唱起來……原來他們此前在上海、四川等地交流演出時,都有中國歌唱家演唱《青藏高原》,高亢而蕩氣回腸的曲風令他著迷,一路走下來幾乎快跟著學會了,只是婉轉的高腔還上不去,舌頭也不怎麼聽使喚。
同樣沒有去過克拉瑪依的呂遠,創作了《克拉瑪依之歌》,並因此歌獲頒克拉瑪依市“榮譽市民”的稱號。他1929年生於遼寧丹東,自小天賦異秉,吹拉彈唱無師自通。1946年參加解放區文藝宣傳隊,背著六弦琴走到哪唱到哪,大多還是自編自唱。他是“旋律大師”,他的每一首歌都非常好聽,且曲調迥異。如《走上這高高的興安嶺》,奔放、遼闊、高遠,直如置身於東北的大山林海之中﹔《九裡裡山疙瘩十裡裡溝》,曲調婉約,情致起伏綿柔,充滿西部黃土地的風味……他能完美的藝術的賦予“正能量”以最大的能量。音樂的存在,其先決條件就是令人陶醉,內化於心,打動靈魂。
《山丹丹開花紅艷艷》,是遼寧開原錫伯族人關鶴岩創作的,曾任陝西樂團團長、歌舞劇院院長,被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趙季平稱做“陝西音樂界的靈魂人物”。白誠仁自沈陽音樂學院作曲系進修后,創作出了地道湖南味兒的《挑擔茶葉上北京》,后來竟被尊為“湖南民歌之父”。
不隻如此,人常說“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音樂”。而遼寧,在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創作出了舉國傳唱的經典之聲:戰爭年代或反映戰爭生活的,有《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歌唱二小放牛郎》《我是一個兵》《紅色娘子軍連歌》《紅梅贊》《閃閃的紅星》《紅星照我去戰斗》等等。
和平建設時期,有《團結就是力量》《咱們工人有力量》《俺是快樂的飼養員》《打靶歸來》《我為祖國獻石油》《長江之歌》《我們走在大路上》《我愛祖國的藍天》《讓我們蕩起雙槳》等等。
即便是當下,音樂同其他藝術一樣,難有經典之作,而遼寧創作的歌曲還是有很好聽的旋律,並能迅速流傳開來。如《十五的月亮》《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國》《我和我的祖國》等等。丹東人鄭秋楓,創作《我愛你,中國》,隻用了“一兩個小時”。當然,他醞釀的時間不會這麼短。生於大連的徐沛東,除去為多部電影、電視劇、歌劇、舞劇配樂以外,還創作了“逾千首歌曲”,其中《亞洲雄風》成就了韋唯,《辣妹子》《愛我中華》,成全了宋祖英……沈陽人郭頌創作並演唱的《烏蘇裡船歌》,充滿濃郁的東北風情,198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亞太地區音樂教材。“遼寧音樂”之所以能“全國開花”,有許多歌還成為一個時期的“最好的聲音”,並經久傳唱,這是因為,遼寧的音樂家大多是音樂教育家、乃至社會活動家,他們“桃李滿天下”,寫出的歌不會沒有頂尖的歌手演唱,或者就是為好的歌手“量身定做”而寫的歌。
谷建芬,祖籍山東,生於日本大阪,卻在大連長大。在文革后那個“積重難返”的年代,音樂界竟然很有些人“抨擊《小花》《鄉戀》是流氓歌”,谷建芬卻陸續創作出《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綠葉對根的情意》《思念》等,痛痛快快唱出年輕人的想法。當年拍攝長篇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劇組邀請十幾位作曲家為主題歌譜曲,最后選出前五名,“匿名比稿”。但比來比去,谷建芬的曲稿總是排在第一名。一個主管領導得知最后留下的作曲家是四男一女,竟當著劇組的主創人員張口就來了一句:“可不能找個‘娘們’來為《三國》配曲呀!”他的意思可能是《三國演義》是男人寫的男人的故事,女作曲家可能譜不出雄渾之音。他的粗口令在場的人很尷尬,導演偷眼瞄瞄旁邊的谷建芬,谷建芬朗聲接口道:“我就是你說的那個娘們!”這下尷尬的不是女作曲家,而是那位領導。后來千挑萬選,還是採用了谷建芬的曲稿,經楊洪基一唱:“滾滾長江東逝水……”立即轟動,成為《三國演義》的點睛之筆,理想而恰到好處地詮釋了明代大才子楊慎詞的意境。
谷建芬還有一樁驚人之舉,1984年,在自身處境惡劣的情況下,變賣家中所有值錢的東西,東拼西湊不惜舉債,開辦了“谷建芬聲樂培訓中心”,為那些唱歌的好苗子免費開設聲樂、樂理、視唱練耳、外語等課程。不但不收一分錢,包吃包住,每月還向每位學員發放45元的生活補貼。當時的這樣一筆錢,足夠一個三口之家的一個月生活所需。如同過去京劇界的“富連成科班”,在谷建芬聲樂培訓中心畢業的學員,后來大多成了紅遍中國歌壇的明星。其中有毛阿敏、劉歡、韋唯、那英、孫楠等等。“歷史上很多事情,動因朴素,結果卻功德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