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春節習俗話潮汕
2024年11月03日20:47  來源:中國僑聯

作者簡介:張澤華,廣東汕頭市政協原副主席、原市委統戰部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黃浩瀚,廣東汕頭市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潮汕鄉村整夜營燈民俗活動

兒時,盼星星,盼月亮,盼的是每年新春佳節來臨!縫新衣,穿新鞋﹔宰大豬,買鮮魚,等待父母給些壓歲錢!

是呀,在中國八大傳統的節日中,最熱鬧、最隆重、最受人們重視的節日莫過於春節。春節是農歷的“元旦”,是一年歲月更新、萬象伊始、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開始,給人欣欣向榮的希望。正如朱自清先生在《春》中所寫:“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小草偷偷地從土地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在潮汕人的心目中,春節既是一年的圓滿結束,又是新一年的開始,隻有過了農歷春節,才算是真的過了年,大了一歲。每當年底臨近,海外的,寄來僑批,匯來僑幣,祈禱合境平安﹔海內的,天南海北的人兒就像飛鳥歸巢一樣往家趕,在家的人們便開始忙碌,緊張有序地置辦各種年貨了。尤其在潮汕鄉村,到處彌漫著鞭炮聲和火藥味,成群的小孩子互相追逐著、嬉戲著、笑鬧著,空氣中散發著濃濃的年味兒。因為這是一年中的第一個大節,這時候,平時經濟再窘迫再吝嗇的人也會毫不猶豫地把一年到頭省吃儉用的錢拿出來,盡最大努力讓家裡人過個肥年。小孩子更是天天念叨著,掰著手指頭數日子,因為隻有春節過年的時候,嘴饞的小孩偷吃才不會被大人打罵。宋元時期中原望族“衣冠南渡”到潮汕地區偏處東南一隅,至今仍然保留著許多既同於中原地區又異於中原地區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例如,貼春聯,年畫,門神,祭拜祖先,放鞭炮,吃年夜飯,給壓歲錢等等。

過節購買潮汕年柑

吃團圓飯,祭拜祖先,“壓肚腰”:忠良溫恭儉的潮汕人自小就被家中長輩教導注入傳統文化觀念,深諳“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的質朴道理。每年的臘月廿三(民間稱小過年前夕),潮汕大地家家戶戶都會進行“彩屯”(打掃屋子),包括各家各戶的祖宅老屋都會被打扮得煥然一新。到了除夕夜,主婦們都忙著鹵鵝炊粿,精心准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人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這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能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后,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祀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后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后按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汕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八仙紅大桌於大廳,叔伯妯娌一家人團團圍坐,家中長輩依次給每個小輩發壓歲錢,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都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給壓歲錢是潮汕春節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后輩,能掙錢的后輩也要送錢給長輩。這些錢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講究地裝在一個紅色利是包中,或者用一塊紅紙包著,俗稱為“壓肚腰”,意味著一年從頭到尾,腰包裡都會滿滿實實、富富裕裕。特別有趣的是,小孩臨睡前,父母必將一疊大面值鈔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將鈔票取回,寓意小孩子平平安安長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著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為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鬆枝菝草掃刷。然后便生爐起火,開始准備明天大年初一祭神的供品齋菜。潮汕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芋頭與番薯合起來做的。做齋菜的料都應該在下午時就准備完畢,讓其晾干。炸齋菜時,等爐火生好的時候,放上一口鐵鍋,注入大量花生油。等油沸時,用這些料子拌以粉漿往鍋裡一放,它就在油鍋裡“吱吱”地冒氣泡。熟時,黃澄澄、香噴噴地格外誘人。這時,家中若有客人,女主人就會獻上新炸齋菜一盤,再泡上香醇的工夫茶,讓你嘗嘗聞名遐邇的潮汕小食的美味。

春節歌舞

迎財神,放鞭炮,飲屠蘇酒:正月初四迎財神,是中國各地的一項重要傳統習俗,僑鄉潮汕也不例外。虔誠的主婦們會徹夜不眠,從深夜子時到次日凌晨迎拜財神。財神有文財神和武財神之分,耕作讀書人家一般拜文財神比干,走南闖北做生意的多拜武財神趙公明和關雲長。按傳統說法,臘月廿四諸神上天,人間的諸路神仙都上天“匯報工作”去了。但人們寧願相信財神仍然不忘造福人間,會在這新春腳步來臨之際將財氣送到人間,所以各家各戶要在這時候拜祭。於是,子夜鐘響,鞭炮喧天,煙霧裊裊,仿佛是一團團祥雲瑞氣,再有那“財神到”的一聲聲吆喊聲,更給這子夜增添了不少熱鬧。關於鞭炮,它原來是人們用來避邪祛災的。宋王安石《元日》詩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意思在燃燒竹子發出的爆裂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逝去,和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在歡聲笑語中飲用著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人們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意味著驅邪迎福。《荊楚歲時記》中則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西漢東方朔《神異經·西荒經》記載: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長尺余,袒身,捕蝦蟹,性不畏人。見人止宿,暮依其火,以炙蝦蟹。伺人不在,而盜人鹽,以食蝦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嘗以竹著火中,爆而出,臊皆驚憚。犯之令人寒熱。此雖人形而變化,然亦鬼魅之類,今所在山中皆有之。東方朔所提的,即使有那麼一回事,也恐怕只是一種動物而已,后代人以訛傳訛,於是,爆竹便具有了避邪驅災的功能。不過,隨著落后意識的逐漸淡化,潮汕人放爆竹一俗,已經很少包含驅鬼成分,而僅僅是為節日增添歡樂氣氛罷了。而伴隨著現代文明的到來,許多大中小城市都開始在節日禁燃鞭炮了。

大桔拜年,新正如意:每到大年初一一早,傳統的僑鄉潮汕人們無論大小老幼都會早早起床穿好新衣,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后輩先祝福長輩,然后長輩再給后輩曉以期望。早飯后,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后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后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老傳統的人都有講究。如對老人會祝福“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會寄語學習進步。在相互祝語新正如意中落座后,主人會殷勤沏上聞名遐邇的潮汕工夫茶,端上一盤盛滿香煙、橄欖(一種潮汕特有水果,類似但有別於台灣檳榔)待客,祝福生活越來越香甜。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后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在過去貧窮年代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隻在褲兜裡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后,褲兜裡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好謔詼諧者戲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初二回娘家,折疊摜春籃(潮汕習俗挑禮盒):春節期間,潮汕的另一個有特色的民俗活動便是“摜春”(“春籃”是一種分成三四層的,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是成對使用,所以也叫“擔春”)。大年初一,娘家要給出嫁的女兒送禮。過去,這些禮物總是裝在一對大春籃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著送去。大舅子來到時,親家要殺雞宰鵝,熱情款待,民間俗語所謂“阿舅來,掠雞請客”,說的就是這種風俗。請客吃桌時,阿舅是要坐大位(主桌)的。大舅子送來的禮物中,除了大桔子必不可少,還得有數十節甘蔗,大概是父母暗祝女兒生活節節高的意思。禮物的豐儉程度由娘家經濟情況決定,但一般是剛出嫁的女兒禮物要備得豐盛一點,不然會被親家看不起﹔而出嫁已久,甚至是當了婆婆的,就不那麼講究了。女兒家收到這些東西,便分送給親戚鄰裡,這形成了潮汕春節習俗中的一大特色。春節裡,鞭炮聲“噼噼啪啪”,除了拜年者匆匆忙忙之外,還有不少老太婆,提著花籃,托著紅盤,挨家挨戶於門外高喊:“某阿姆,落物食”(在北方就是:大媽,有人送點心來了)。因為過去潮汕信奉多子多福,各家各戶都有媳婦,農村家庭非得有個兒子(添丁),沒有的也會去抱養、換養(有些是把剛生下來的女孩換養成男孩)。故此,各家各戶都必須出動。從這一風俗中,可以看到潮汕人親鄰睦裡的風尚。此外,如果家中有兄弟分家者,送的人就會按戶分送。但是,嫁出去的女兒在這一天不能回娘家。初一回娘家,民俗以為對娘家不利。

游神賽會,吃“七樣羹”:上世紀80年代以前,僑鄉潮汕大地四鄉八裡在春節期間都會有不少自發娛樂活動,潮汕地區瀕臨大海,潮汕人骨子裡富有海洋冒險性格和敢於拼搏的精神,如游神賽會的民間習俗,汕頭市澄海區鹽鴻鎮有“搶老爺”的民俗游神活動尤為彪悍刺激。每年農歷正月廿二夜,當地會挑選出一群身體健壯的青壯年鄉民赤膊上陣,上半身涂滿香油,手持一大把燃燒的香燭邊摔打,邊護送老爺頭像反復幾次沖過劃定區域,現場人山人海,氣氛刺激火爆,中央電視台幾年前曾經專門到現場進行錄制拍攝。

游神賽會

“河洛人”是潮汕人的另一種稱謂,潮汕人的祖先大多數是來自河南、山西一帶的中原遺族。東晉末年,中原地區戰亂頻仍,士族紛紛舉族南遷,許多最后遷徙定居潮汕平原,將當地魏晉士族的流風余韻習俗保留至今。如僑鄉潮汕有農歷正月初七日食“七樣羹”的習俗,它是採用芥菜、芥藍、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等七種蔬菜做成的羹,以此來取吉兆,其中,芹菜和蔥兆聰明,蒜兆精於算計,芥菜令人長壽。民間有“吃七樣羹,年老變后生”的說法,並說“七樣羹”可以除去邪氣、醫治百病。潮汕地區正月初七吃“七樣羹”的習俗,與南北朝時期記錄楚地歲時節令風物故事的筆記體文集《荊楚歲時記》所載風俗如出一轍。潮汕人對祖先文化習俗的傳承和堅守,符合文化離開源頭越遠則對源頭文化愈加珍惜和保留的規律。此外,中原士族憑借自己的先進文化優勢逐漸融合土著“蠻荒”文化,從而使蠻夷之地的潮汕變成“其流風遺韻,衣冠氣習,熏陶漸染,故習漸變而俗庶幾中州”的“海濱鄒魯”,自唐宋以后,“潮汕風物冠嶺南”。潮汕習俗還有語言禁忌,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言語方面, 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大人也會說“翡(陶瓷)開嘴,大富貴”。以前還有禁正月掃地這一習俗(暗喻會掃掉財氣,不宜),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從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

在潮汕民間,正月初一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因為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裡帶來不祥。同時,忌該天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今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麼顧忌了。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藥,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藥不斷。正月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汕頭市金平月浦村整夜傳統習俗賽大豬

海外潮汕人傳承春節習俗: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潮汕是全國著名僑鄉,自明清以降,一批批潮汕人過番出洋到異國他鄉打拼謀生,中國近代史上有三次大規模的移民潮:“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下南洋就是指潮汕、福建一帶的人出國到東南亞謀生。迄今為止,潮汕籍華僑約1500萬,跟本土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市總人口差不多,遍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汕頭經濟特區更是因僑而立,因僑而興。廣大潮籍華僑在海外依然保持家鄉風俗習慣,現在,新加坡每年11月開始到春節的“潮州節”已連年舉辦,由歷史最悠久的新加坡八邑會館精心籌辦。春節嘉年華系列活動成為東南亞新馬泰國家的一個重要春節活動,從第二屆開始,汕頭市潮汕歷史文化中心就派出人員參加“僑批文化”主題展覽。第三屆“潮州節”,為活動提供了潮汕歌冊、歌謠比賽紀錄片視頻,在線上同步向世界展示潮汕傳統文化。法國巴黎第8區(華人主要聚居地)每年都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開展春節花車巡游、舞獅舞龍等中國文化活動。今年,年愈82歲高齡的汕頭籍華僑鄭輝先生身體力行,組織當地華人社團開展嘉年華活動,吸引了歐洲各國社團群眾參與,成為一道必不可少的充滿年味的文化大餐。美國舊金山、南美洲巴西等國家和地區每年也都在農歷春節期間舉辦類似活動,僑鄉潮汕的傳統習俗乃至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已日益成為世界文化符號。

(責編:金一、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