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峁塬情深
2024年11月02日21:49  來源:中國僑聯

作者簡介:蔣子龍,曾任中國作協五、六、七屆副主席、天津市作協主席、天津市文聯副主席。現任天津市作協名譽主席。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

陝北有一種連說帶唱的曲藝形式,叫《橫山道情》。如今“道”橫山之情,要先講橫山之“大情”。情之大者,離不開天地造化的成全、大自然日積月累的饋贈。橫山綿延千裡,脈絡巍然,牽領著陝西北大大小小8000余座山巒,成就並護持著橫山及整個榆林,使其整體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與中國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地勢何其相似!

橫山東界有黃河護衛,中部是700公裡的明長城橫貫東西,長城以北為風沙草灘區,與毛烏素沙漠南緣接壤﹔佔一大半的長城以南,則是黃土丘陵,地勢高亢,峁塬寬廣,土層深厚,土厚才好藏寶。再加溝壑縱橫,梁澗交錯,歷來被視為大漠邊塞,除去被兵家看重其戰略地位、連年征戰之外,長期被商品社會忽視。正因為被忽視,才好積蓄,才能深藏。野氣蒙籠,卻蘊藉無窮。當國人的資源意識悚然覺醒,正為資源的浪費痛心疾首,為資源會枯竭的憂慮日益深重,並開始認真計算經濟發展的資源成本……包括橫山在內的榆林,石破天驚地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接續地”,被世界上稱為“中國的科威特”。

——顧名思義,“接續地”就是為國家的繼續發展提供動力,注入活力,使發展有強大的后勁,得以繼續。榆林是中國的福地,有榆林是中華民族的福氣。這是怎樣的一種福氣呢?類似一個急等用錢的人,意外地發現自家的地窖裡竟埋藏著無數金銀珠寶:

擁有“世界七大煤田之一”的“神府煤田”,以現在最先進的開採量,可供開採200年。而橫山地下的岩鹽儲量,是煤儲量的22倍。岩鹽既可提煉最純淨的食用鹽、又是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中國陸上的最大整裝天然氣田,橫山正處於腹地之中。於是責無旁貸的成為亞洲最大的淨化裝置及火電、甲醇生產基地。

包括橫山在內的榆林,土地面積43578平方公裡,每平方公裡下面井然蘊藏著:世界少有的侏羅紀系的優質動力和化工用煤622萬噸﹔石油1.4萬噸﹔天然氣1.4億立方米﹔岩鹽1億噸。

其資源組合配備之好,國內外罕見。中國房地產大熱已經有許多年了,買房子要以平方米計算,橫山作為“榆林縮影”,每平方米下面有:煤6噸,石油115公斤,天然氣140立方米,岩鹽40噸……真可謂寸土寸金的寶地!

橫山蒼蒼,地脈奇絕,千峰藏寶,萬壑聚福。這麼多能源、礦產富集一地,老天真是待我們這個民族不薄!歷朝歷代糟踏了那麼多資源,老的資源基地將要枯竭,新的更大的資源寶地又發現了。由於長期深藏不露,至今方橫空出世,這叫后來居上。如今人們的資源觀念跟從前的渾渾噩噩大不一樣了,社會的文明程度畢竟在提高,有后勁,才是最大的優勢。前幾年我曾去一個知名的老產煤區採訪,煤區中心大城市通向四方的公路,被運煤車軋得坑坑窪窪、破破爛爛,空氣嚴重污染,煤區地面塌陷……我寫過一篇短文《黑色的溫暖》,產煤區為國家輸送了幾十年乃至數百年的溫暖,國家是不是也該給產煤老區以應有的溫暖,甚至是應有的感恩之舉。近年來,國家有個耳熟能詳的巨大規劃——“西氣東輸、西煤東運、西電東送”。“西”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橫山正在建設的國家能源化工基地﹔而“東”,就是“廣東、上海、江蘇、浙江、京津冀地區”——這不就是整個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嗎?但願同氣連根的“東”與“西”,不會因發展的差異而產生人們司空見慣的傲慢和健忘。

最近,我們在橫山走了很多路,登峁塬,穿溝壑,尋古堡,訪大院……無論到哪裡一直是天空清湛,白雲悠閑,空氣沁涼。當地人不無自豪的講,橫山每年有近300天空氣優良,偶爾才會有揚沙天氣。無論疾馳於公路、土道,還是在峰巒溝壑中穿行,都未見一塊塊如大山瘡疤似的採煤窯,以及一個個的煤堆,還有被遺落在路邊的稀稀拉拉的煤渣、煤灰。橫山的曠野莽原,草木靜默,山靄蒼蒼,全無一點浩大的富礦區跡象。以往我見過的產煤區,路邊相隔不遠就會有一片煤堆,遠處山坡上被挖得千瘡百孔……

然而,在橫蒼蒼的山區諸多古堡和窯洞前的曠場上,都像過去的柴禾垛一樣碼著一個煤垛,煤塊竟都像長城磚一樣有棱有角,呈長方形,壘砌得整整齊齊。真不知這些煤是從哪兒採的,又是怎樣翻梁越溝地運過來的?有一天,氣溫零下15度,我們在武鎮看橫山老腰鼓的表演,打腰鼓的農民從四面八方的村子開著汽車來到鎮前的廣場上。他們的汽車都還不錯,因為要經常爬坡過溝,須具備一定的越野功能,最顯眼的是一輛“路虎”。真是地有寶藏,人長精神。

農民用很少的劈柴,在廣場四周點燃了三個不大的煤堆,那煤塊錚亮而紋路清晰,仿佛用根劈柴一敲就碎。煤煙不多,火焰卻很旺,距離一米多遠就烤得皮膚有燒灼般的疼感。我算真真切切地感知了橫山“長焰煤”的厲害,一個多小時之后,老腰鼓演出結束,那煤堆最底層的煤塊還沒有燒透。如果不是人為地用水澆滅,我估計那煤堆得燒上一整天。

峁塬對人情深,峁塬人乃至整個中國人,終於懂得了愛護和感謝峁塬。(攝影/李振岐)

(責編:金一、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