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在泉州看見中國海洋文明
2024年11月02日21:17  來源:中國僑聯

作者簡介:黃明珍,泉州市博物館館長、副研究館員。

泉州地處中國東南沿海,西北為巍巍的戴雲山脈,東南面臨廣闊的海洋,海岸線曲折漫長,全長達500多公裡。沿海分布有多處天然的深水良港,素有“三灣十二港”之譽。經台灣海峽,水路可與諸大洋相通。境內晉江與洛陽江自西北向東南奔流入海,晉江東溪、西溪在豐州交匯處形成一處天然良港——梁安港,這裡水面寬闊,深度適宜,吐納潮汐,舟楫可通於城下,境內水系網絡四通八達,實行遠洋航運的地理條件優越。歷史上愛拼敢贏、開拓進取的泉州人就有耕海牧洋、向海討生活的傳統。先秦時期,閩越先民就以“習於水斗,便於用舟”著稱。漢末兩晉以來,中原戰亂,大批士庶南渡來到泉州,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先進的農業文明與當地的海洋文化實現了第一次的碰撞交融。南朝時,泉州舟楫已通域外,南朝陳天嘉二年(561)精於大乘佛法的印度高僧拘那羅陀就是通過海路最早到泉州弘法的外國高僧。唐時,泉州與廣州、揚州、明州並稱四大貿易港口,“南海番舶常到,島夷斯雜”,呈現“市井十洲人”“船到城添外國人”的盛況。五代,閩王王審知重視海外貿易,把發船到海外經商謀利視為官府收入的重要來源,設立了海路都指揮使、榷利院等官名和機構管理海外貿易。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環城遍植刺桐樹,泉州始稱“刺桐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朝廷在泉州設置市舶司,其職責“掌蕃貨、海舶、征榷貿易之事,以來遠人、通遠物”等。宋政和年間,又在泉州設來遠驛,使泉州成為宋時海外來訪使節往來的主要口岸。元代承襲宋代的市舶司制度,在泉州、慶元、廣州三地設了市舶司,專管海外貿易。在朝廷的支持下,泉州的海外貿易達到空前繁榮,成為梯航萬國、舶商雲集的“東方第一大港”。元代汪大淵曾兩次跟隨泉州船隻進行遠洋貿易,歸國后所撰寫的《島夷志略》記載,當時泉州已與世界上99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

“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是由22處古跡遺址及其相關聯環境的組成,分布在自海港經江口平原並延伸到腹地山區的廣闊空間,這些古跡遺址集中建造和發展於宋元時期(10世紀至14世紀),反映出宋元時期泉州在制度保障、宗教信仰、文化教育、港口與交通、商品生產等方面的社會面貌,其組成部分為:

制度保障

宋元時期泉州海外貿易的高度發達,生產運輸銷售體系的整合完備,離不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國家制度的保障。泉州地方三大海神信仰,在宋元時期得到了官方的不斷加持和敕封,民間信仰和國家意志相結合,為海外貿易提供了制度和精神上的雙重保障。代表性遺產要素分別為九日山祈風石刻、市舶司遺址、德濟門遺址、天后宮、真武廟,體現了共同保障貿易運行的官方與民間制度的建筑與場所。

九日山祈風石刻。是一組記載了宋代在泉州負責海外貿易管理的國家專員、地方官以及皇室成員等為祈禱海外貿易船舶遠航順利而定期舉行官方祈風典禮的摩崖石刻。古代帆船出海憑借季風驅動,每年夏冬兩季,市舶司官員和地方官吏都會在九日山麓的延福寺、昭惠廟隆重舉行官方典禮,祈求海神通遠王保佑季風守信、遠航平安,並摩崖刻石記盛。祈風年代為南宋淳熙元年(1174)至咸淳二年(1266),其中6方記載冬季啟航祈風、3方記載夏季回航祈風,還有1方同時記載了一年兩季的祈風。

市舶司遺址。是宋元時期國家在泉州設置的管理海洋貿易事務的行政機構,其職責主要承擔著發放商貿許可証,查驗商船,征收關稅,代表官方採購舶貨,儲存或出售征得的貨品,轉運貨品或貨幣至都城,接待外國使節等職責。其設置標志著泉州正式成為開放的國家對外貿易口岸,對宋元時期泉州的經濟繁榮、文化交流以及海洋貿易各參與方的共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泉州天后宮山門(資料圖片)

德濟門遺址。是宋元以來泉州古城的南門遺址。遺址北對天后宮,南臨晉江,是古代泉州經晉江開展海上貿易的主要出入口。德濟門始建於1230年,元代進行擴建,明代增建瓮城,清代重修加固,沿用至20世紀中期,歷時700余年。經過考古發掘,完整揭露出13世紀以來多次營建遺跡。它是城市南部商業性城區的重要地標,體現了官方對海洋貿易和城市商業發展的行政保障,也是泉州城市不斷向南部拓展的重要歷史見証。

天后宮。是祭祀亞洲沿海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海神媽祖的宮廟建筑群,也是世界范圍媽祖信仰的重要傳播中心。位於德濟門遺址北面,始建於南宋慶元二年(1196),原名“順濟廟”,建筑規格伴隨歷代官方和民間對媽祖信仰的推崇而不斷升格。1232年,媽祖祭祀納入當地的官方奉祀彝典﹔1281年,朝廷敕封媽祖為“天妃”,泉州天妃宮奉祀列入國家祭典﹔1684年,朝廷敕封媽祖為“天后”,成為中國最高級別的海神。歷史上對媽祖的敕封多達37次。

真武廟。是宋代泉州太守祭祀海神真武大帝的廟宇,位於晉江入海口北岸的石頭山上,靠近江口碼頭等內港碼頭。始建於北宋,建筑群順應山形逐步抬升分布,建筑群坐東朝西,現存建筑自下而上有山門、“三蟹龍泉”、古井石階、吞海石碑、涼亭、真武大殿。真武廟真武大帝的鎮海信仰,與昭惠廟通遠王的祈風信仰、天后宮媽祖護佑平安的信仰,共同展現出古代泉州航海傳統和海神信仰體系的傳承與演變,官員主持的祭海活動體現出宋元時期官方對泉州港海洋貿易的大力支持與保障。

多元社群

宋元時期泉州獨特的多元社群由中央和地方官員、南宋皇族、僧侶道人、地方大族、海外商人、海內外旅行家等人群組合而成,這些人群為泉州海外貿易的發展和興盛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並由此在泉州形成了多元文化交相輝映、多元宗教和諧共存的人文奇觀,泉州因此被譽為“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館”。

南外宗正司遺址。是1130年以來遷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體的管理機構。遺址位於開元寺的南部,南外宗室作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廣泛參與泉州各項社會事務與海洋貿易,極大地刺激了泉州的高端消費市場和貿易需求,進一步促進泉州海內外貿易的發展繁榮。

泉州府文廟。是古代官方紀念和祭祀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儒家學說創始人孔子的祭祀建筑群,也是古代泉州最高等級的教育機構,作為儒學的傳播中心。始建於976年,主體格局形成於1137年。建筑群坐北朝南,整體布局為“左學右廟”,由位於西側的儒家祭祀建筑文廟組群和東側的州級地方教育建筑學宮組群構成。泉州府文廟是包括政府官員、南宋宗室和高級知識分子在內的泉州精英群體的象征。這些群體廣泛參與到國家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尤其參與到對海洋貿易的管理、招徠和推動中,在宋元時期海洋貿易的推動和國家口岸的管理運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開元寺。是宋元時期泉州規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始建於社會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唐代,后幾經易名及修建,主體格局定型於宋元時期。寺坐北朝南,作為宋元時期泉州佛教首寺,開元寺整組建筑規格之高、多元文化之融合、石塔建筑水平之高為國內外所罕見。開元寺寺院經濟及多元文化遺跡反映出宋元海洋貿易帶給泉州的經濟繁榮和文化共存特征,與寺院關聯的官方統治者、僧侶、地方大族等人群對宋元時期社會經濟和海洋貿易有重要貢獻。

老君岩造像。是道家學說創始人老子的大型石雕像。位於泉州城北3公裡的清源山南麓,坐北面南,以清源山為背屏巍然端坐,俯瞰泉州城。造像系以一塊天然巨石人工雕鑿而成。老子主張無為而治的理念一定程度上解放了重農抑商的傳統農本思想的束縛,在宋元泉州商業理念的交流中起到了積極的催化作用,這一巨大的石雕像是宋代泉州官方主流意識形態的象征,反映了世界海洋貿易中心多元、活躍的文化特征和港口的繁榮成就。

清淨寺。作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院之一,是宋元時期遠跨重洋來泉州經商的波斯、阿拉伯等地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的珍稀物証。始建於公元1009年(回歷400年),歷代屢有修繕,最重要的一次修繕是1310年來自波斯設拉子的穆斯林重修了這座禮拜寺,呈現出鮮明的西亞伊斯蘭教寺院特征。它見証了10世紀至14世紀泉州海洋貿易繁榮時期,中國與阿拉伯地區間密切的經濟與文化交流。

伊斯蘭教聖墓。相傳是7世紀來到泉州的兩位伊斯蘭教聖徒的墓地。伊斯蘭教聖墓是泉州伊斯蘭教的重要史跡,與清淨寺共同見証了穆斯林商人及其族群在泉州的活動,反映了宋元時期泉州多元文化的交往與融合。

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世界現存唯一的摩尼光佛石像,雕鑿於1339年,石像左右上方有兩方紀年具名記事崖刻,見証了北宋時期摩尼教在這一片區域內的活動痕跡。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宋元時期泉州摩尼教傳播的重要史跡,顯現出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強大的文化包容力,其蘊含的文化融合特征為宋元時期泉州世界性多元社群間廣泛的價值觀交流奠定了基礎。

商品生產

泉州作為宋元時期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具有強大的商品生產制造能力,尤其是在生產陶瓷器和冶煉銅鐵技術方面。這些產品不僅在泉州本土有考古發掘出來的生產基地,在歷史文獻和海內外沉船及國外“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多有出土。元代來到中國及泉州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就曾盛贊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代表性遺產要素有磁灶窯址(金交椅山窯址)、德化窯址(尾林—內坂窯址、屈斗宮窯址)、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是體現強大的出口商品制造能力的手工業生產基地。

磁灶窯址(金交椅山窯址)。是宋元時期泉州城郊外銷瓷窯址的杰出代表,位於泉州城西南磁灶鎮晉江支流九十九溪岸邊的小山坡上,是泉州城郊規模最大的一組古窯址。磁灶窯產品目前在東亞、東南亞、南亞和東非等國多有出土,並發現於“南海一號”“華光礁一號”和韓國新安沉船、印尼爪哇沉船、菲律賓呂宋沉船、哲帕拉沉船等沉船中。其生產體系和生產規模展現了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強大的基礎產業能力和貿易輸出能力。它與德化窯址、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等共同反映了宋元時期海洋貿易對泉州地方產業發展的積極促進。

德化窯址(尾林—內坂窯址、屈斗宮窯址)。是宋元時期泉州內陸地區外銷瓷窯址的杰出代表,位於泉州城西北約70公裡的德化縣,始於晚唐,在宋元海洋貿易發展的背景下獲得重大發展,窯址遍布全縣。這一帶生產的陶瓷可由陸路運輸至南部永春縣,再經晉江支流東溪運往泉州港口。德化窯在海外貿易的發展過程中創燒出獨特的白瓷產品,顯示出海洋貿易推動下泉州本地制瓷產業的創新和發展。德化瓷及其窯業技術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到海外,對國際陶瓷業的發展進步產生了巨大影響。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是宋元時期泉州冶鐵手工業的珍貴見証。遺址位於泉州西北約70公裡安溪縣尚卿鄉青陽村,這裡是泉州內陸腹地的重要鐵礦分布區,宋代官方在此設立專職鐵場,據成書於元代的《島夷志略》記載:東南亞很多國家對中國的鐵器需求量是比較大的,在“南海一號”沉船中也發現了大量的鐵塊和鐵制品。冶鐵遺址與泉州的陶瓷生產基地共同顯示出宋元泉州強大的產業能力和貿易輸出能力。

洛陽橋全景 攝影/成冬冬

運輸網絡

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的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運輸網絡是基礎。宋元時期泉州的道路橋梁建設達到頂峰,出現了“海內第一橋”——洛陽橋、“天下無橋長此橋”——安平橋、“海國沖衢”——順濟橋等,獲得了“閩中橋梁甲天下,泉州橋梁甲閩中”之美譽。這些橋梁,不僅連通了泉州域內的道路,更是擴大了泉州往北、往南的交通要道。為促進貨物運輸的通暢,泉州還在沿海沿江布設了大量的碼頭,以及既作為宗教信仰遺存,又因地理位置的特殊而作為航標的石塔。代表性遺產有洛陽橋、安平橋、順濟橋遺址、江口碼頭、石湖碼頭、六勝塔、萬壽塔,體現了宋元時期泉州具有強大的運輸能力,形成海陸復合的交通運輸網絡體系。

姑嫂塔晨曦 攝影/吳澤榮

石湖港全景 攝影/陳志勇

泉州灣后渚港出土的宋代古船(資料圖片)

洛陽橋。是泉州北上福州乃至內陸腹地的交通樞紐,是我國第一座跨海梁式石橋。位於泉州城東北方向約10公裡的洛陽江入海口處,原稱“萬安橋”,始建於1053年,1059年落成。建造過程中使用“筏形基礎”“養蠣固基”“浮運架梁”等技術,多為當時世界首創。橋南有蔡襄祠,奉祀洛陽橋的主持建造者、北宋泉州郡守蔡襄﹔橋北有始建於宋代的昭惠廟,祀通遠王,曾為蔡襄建橋的指揮所。洛陽橋與安平橋、順濟橋遺址等共同連通了便捷的沿海交通干線,在泉州水陸復合運輸網絡的發展中具有開拓性的裡程碑意義。它是官方主導、全民合力建造大型交通設施的典范,體現了官方、地方大族、僧侶等社會各界對商貿活動的推動和貢獻。

安平橋。是泉州與國家廣闊的南部沿海地區的陸運節點,位於泉州城西南方向30公裡的晉江安海鎮與南安水頭鎮交界的海灣上,是泉州與其南側的漳州、廣州等地區聯系的要道。因橋長五華裡,俗稱“五裡橋”,為中國現存最長的跨海梁式石橋,素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美譽。安平橋的建成是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參與的結果,既體現了宋元時期泉州多元社會結構對海洋貿易的貢獻,又反映了海洋貿易推動下泉州水陸轉運系統的發展。

順濟橋遺址。順濟橋是泉州古城與晉江南岸的陸運節點,是伴隨海洋貿易發展而建設的出入古城商業區的主要通道,完善了泉州的水陸轉運系統,位於泉州古城南門德濟門外,橫跨晉江兩岸,以近順濟宮(天后宮)而得名。順濟橋由南宋泉州郡守鄒應龍於1211年主持建造,沿用至20世紀,它與德濟門遺址、天后宮共同體現了在海洋貿易推動下古城南部商業性城區的發展,見証了商業拓展對交通系統的促進。

江口碼頭。是連接古城的水陸轉運節點,位於泉州古城東南的晉江北岸,與真武廟同為泉州城郊的重要內港法石港的遺存,反映了內港碼頭的功能構成和使用方式。江口碼頭現保存有文興碼頭和美山碼頭兩處碼頭及一處宋代古船遺址。兩處碼頭始建於宋元時期並沿用至20世紀。1982年在文興碼頭以東發掘了一處南宋時期廢棄於江岸邊的古船遺址,該古船與1974年從后渚出水的沉船一樣,採用水密隔艙的造船技術,佐証了宋元泉州高超的造船技術。它與石湖碼頭、六勝塔、萬壽塔等共同體現了宋元時期泉州由內港碼頭、外港碼頭、航標塔等共同構成的河海運輸網絡。

石湖碼頭。是泉州外港碼頭的珍稀物証,位於泉州城東南17公裡的石湖半島西岸,石湖半島三面臨海,其西側為一半月形海灣,形成天然的避風良港。它與江口碼頭共同呈現了宋元時期泉州港的水陸轉運系統。

六勝塔。是商舶由泉州灣主航道駛向內河港口的地標,並有護佑商旅的作用。位於泉州灣中部石湖半島北端的金釵山上,是一座仿木樓閣式石塔,始建於宋政和年間(1111—1118),由僧人祖慧、宗什和施主薛公素募資建造,1336年至1339年由本地海商凌恢甫重建。六勝塔與其東側大、小墜島之間的岱嶼門主航道遙遙相對,文獻記載“舟入泉港必經岱嶼”,是商船經泉州灣駛入晉江、洛陽江沿岸內河港口的重要地標。六勝塔和石湖碼頭均是石湖港的重要歷史遺存,其建造是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參與的結果,體現了宋元時期泉州多元社會結構對海洋貿易的貢獻。

萬壽塔。是商船抵達泉州港的地標,也是鎮守海口、護佑商旅的精神寄托,史書記載“商船自海還者,指為抵岸之期”。位於泉州城東南方向20公裡的寶蓋山山頂,寶蓋山海拔210米,是泉州灣一帶的最高峰。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僧人介殊在此建造萬壽塔,是一座仿木樓閣式石塔。萬壽塔是泉州灣外海航標,主要解決商船通過台灣海峽主航道進出泉州港的指航需求,與六勝塔遙相呼應,構成泉州港獨特又完善的古代航海導航體系。

“漢唐看西安,宋元看泉州,明清看北京。”這是在文博圈內廣為流傳的一句話,高度概括出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中國最為輝煌的年代裡,在各個城市留下的最為精彩薈萃的歷史遺存。“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這組史跡及其關聯環境共同見証著宋元時期泉州作為世界的海洋商貿中心,具有繁華的城市格局、豐富的商品生產、多元的宗教文化、通達的橋梁碼頭。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遺產構成突出展示了在公元10世紀至14世紀亞洲海上貿易的高度繁榮時期,其整體的地域結構以及主要的制度、運輸、生產、銷售和社會文化因素,這些促使其成為全球性的商貿中心。作為世界海洋貿易中心港口的杰出范例,該遺產展示了宋元時期泉州對東亞和東南亞經濟文化發展的巨大貢獻,具有高度的完整性和真實性。

(責編:金一、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