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刊鄉訊>>《海內與海外》
追隨孫中山的司徒美堂
2024年11月01日22:03  來源:中國僑聯

1.jpg

廣東開平赤坎鎮司徒美堂故居前的雕像  攝影/李振岐

2.jpg

黃三德(1863-1946),辛亥革命功臣,旅美華僑,美洲致公堂的領袖

1904年,司徒美堂在黃三德的引見下認識了孫中山。從此,司徒美堂追隨中山先生,以洪門身份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成為辛亥革命的元老。

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非常看重華僑的參與,他曾說過一句名言:“華僑為革命之母”,高度概括了華僑為中國革命出錢出力、毀家紓難的杰出貢獻。在他看來,華僑雖然遠離祖國,但有著熾熱的愛國之心,是不可多得的革命資源。他長期在海外華人聚居地開展革命宣傳活動,收到了極好的成效。

1894年,29歲的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將此地作為其宣傳革命的基地。后來,他覺得美國本土的華人比檀香山多,必須開拓這個大市場才能贏得更大的勝利。他1896 年首次到達美國本土,在舊金山、紐約等地展開宣傳。此時孫中山未與當地最重要的組織——洪門聯系,未能取得他們的信任與支持。

1904年,孫中山打算再次赴美宣傳革命。此次他汲取了上一次的教訓,提前向其他人請教如何有效開展宣傳。兄長孫眉向他建議說:“美國華人社會中,最大的組織是洪門,而洪門最有勢力的是致公堂,這個組織一向以反清復明為己任,與興中會的宗旨不謀而合,若果可以利用,必定能夠事半功倍。”

孫中山追問道:“但是,洪門組織嚴密,從不與外來人員交往,我們怎麼才能打開缺口呢?”孫眉說:“舅父鐘水養不就是洪門的叔父嗎?如果通過他加入洪門,再尋機在門內獲得職位,不就行了?”

聽了孫眉的建議,孫中山馬上找到鐘水養,在他的介紹下,順利加入檀香山致公堂,並獲得“洪棍”職位。這是江湖組織中級別較低的首領。但有了這個通行証,孫中山就如得到一把鑰匙,拿著它就可以去開啟在美開展革命活動這扇大門了。

於是,孫中山從檀香山出發,先來到舊金山。但還在船上時,就被保皇黨發現,並告知了清政府在舊金山的總領事何祐。何祐馬上跟美國海關打招呼,說是有中國亂黨分子孫中山要來美國,必須予以阻止。

美國海關也是知道孫中山其人的,隻不過對他在檀香山的革命睜隻眼、閉隻眼。現在清政府提出要求,他們也不好拒絕,又不想用清政府所開出的“亂黨分子”為理由,便想了個折中辦法,以孫中山的護照是假的為由,將他帶到移民局的小木屋關了起來。

當時孫中山無法與陸地上的朋友取得聯系,眼看著此次出行很可能就要無功而返了,他心裡非常焦急。正在此時,他無意間看到上鋪的一個鄉人正在閱讀一張名為《中西日報》的報紙,報紙上印著“總理伍盤照”的字樣。他忽然想起,這個伍盤照是個基督教學者,想到這裡,他馬上寫了一封信,請求上島賣報的報童想辦法送到中西日報社。

3.jpg

司徒美堂故居中的司徒美堂先生與夫人及兩個兒子合影   攝影/李振岐

中西日報社在舊金山沙加緬都街,報童很快就把信送到了伍盤照手中。伍盤照打開一看,信上寫著:“現有十萬火急要事待商,請即來木屋相見勿延。”署名是孫中山,他不敢怠慢,馬上前往天使島。孫中山說明了來美國本土的目的,希望伍盤照能伸出援手,並透露了他已加入洪門致公堂的信息。

伍盤照回去之后,馬上拜訪了致公堂的英文書記唐瓊昌。唐瓊昌是恩平人,12 歲隨父到舊金山,之后在美國讀書,從肯特法律學院畢業后,考取了律師執照,成為華人中最早的美國律師之一。他以律師身份為華人服務,也加入了致公堂,成為堂內的重要人物。唐瓊昌知道事關重大,馬上向總堂大佬黃三德匯報。黃三德是台山人,比司徒美堂早兩年來到美國和他同一年加入洪門,之后一直在舊金山致公堂任職,1897年成為舊金山致公堂的盟長。

黃三德同情孫中山組織的革命活動加上孫中山已入洪門。他當機立斷,馬上與唐瓊昌、伍盤照一起,找到美國律師士特查相助,出面與美國移民局打官司。經過十多天的交涉,終於打贏了官司。

孫中山獲釋上岸那天,黃三德組織了致公堂的會眾,伍盤照組織了基督教的華人會員,一起到碼頭歡迎他。孫中山上岸之后,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希望美國華人同心協力,共赴反清事業。事實上,這是孫中山此行的第一次革命宣講活動。

重組堂會

黃三德把孫中山接來以后,擔心有保皇黨人前來行刺,於是將他安排在最高檔次的英國旅館下榻,還專門派會眾貼身護衛。

之后,黃三德又介紹司徒南達、伍於衍、鄺華汰等堂內的精英給孫中山認識。幾個人經過多日商議,制訂了一套開展宣傳的“組合拳”。首先,由伍盤照牽頭,在中西日報社排版印刷鄒容的《革命軍》,分別寄往美洲各地,以宣傳革命思想。其次,由鄺華汰牽頭,在斯克托頓街的華人長老會中召開救國會議,號召華僑參與革命、捐助革命。最后收到捐款4000多美元,這筆錢后來就用作孫中山在美國各埠宣傳的費用。

鄺華汰是台山人,1889年入讀聖荷西太平洋學院,因信仰基督教而成為以美教會的牧師,后又取得加州大學的國際法博士學位,留在該校當老師,成為教授。他是華僑當中早期追隨孫中山的高級知識分子之一。

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孫中山發現這樣的工作收效不大。原因是致公堂會眾雖多,但人員龐雜,連梁啟超、徐勤這樣的保皇黨人也是致公堂成員,一些致公堂的組織和會眾也受其影響控制,致使革命工作宣講不力。為此,孫中山向黃三德建議,要提高致公堂的革命性,就必須重整堂務,重新修訂堂會的章程,然后對全美15萬洪門致公堂會眾重新登記,並借此收取注冊費,籌集革命經費。

之后,孫中山就著手對致公堂進行重組。首先是修訂章程,將原來的“反清復明”宗旨改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這樣的宗旨就不再是江湖地下團體的造反意願,而是具有資產階級革命性質的行動綱領,使致公堂變成一個適應時代要求的革命組織。

兩天后,他們坐上火車,沿著鐵路線走訪了 三十多個城市。此次巡講,因為結識了司徒美堂,孫中山的革命宣傳局面得以全面打開。

傾蓋如故

司徒美堂與孫中山會面的具體日子已經無法查清楚了,但司徒美堂清晰地記得當時的情景。

其時,司徒美堂已知曉孫中山來美國,並在近期到美東地區巡講的事。他對孫中山早有耳聞,知道一些他組織革命活動的事,從感性認識上認為此人應該是致公堂、安良堂的同路人,如果可以合作,一定會是一件好事。所以他很希望孫中山快點到波士頓,便交代兄弟,一有孫中山的消息就馬上告訴他。

這一天,他正推著小車在街上賣豬肉,一個兄弟跑過來跟司徒美堂說:“大佬,聽說那個叫孫逸仙的人來波士頓了。”

司徒美堂心中一喜,問:“好啊,他在哪裡?”當得知孫中山到了正道會陳錦家中時,司徒美堂興沖沖地趕到陳錦家,一推門就看到黃三德正從樓上下來。黃三德高興地說:“美堂兄弟,你來得正好!來來來,我給你介紹一位大名鼎鼎的革命家。”

司徒美堂應聲說:“好啊!我就為了這件事而來的。”

黃三德馬上帶司徒美堂上樓。隻見樓上會客廳的正中坐著一個三十來歲的中年男子,此人身穿白色西裝,中等身材,兩道濃眉,雪亮的眼睛中透著英氣,最特別的是,他剪了辮子,留著短發,顯得格外精神爽朗。此人正在與陳錦等人閑談,神採飛揚。

黃三德拉著司徒美堂走到孫中山面前說:“孫大哥,這位就是波士頓安良堂的盟長司徒美堂。”

孫中山馬上站起來,熱情地握著司徒美堂的手說:“你就是一拳打死美國流氓的大英雄啊,久仰大名!”

孫中山一開口就說出司徒美堂的往事,讓他感到有點不好意思,但見到偶像的喜悅讓他沖口說道:“哪裡哪裡,是我司徒美堂久仰孫大哥的大名!今天得見,真是榮幸至極!”

4.jpg

1912年5月底,孫中山(左四)在故鄉翠亨與大哥孫眉(左五)等合影

兩人一見如故,很快就談起孫中山來波士頓宣傳革命思想的計劃,司徒美堂拍著胸口保証:“孫大哥放心,這些事就包在我司徒某人身上。我以性命保証,在波士頓沒有人有膽動孫大哥一根毫毛!”

聽到司徒美堂如此爽直的話,在場的人都笑了。孫中山贊賞地說:“看來司徒兄弟是波士頓的地膽啊!有你在,為兄就萬事無憂了。”

司徒美堂說:“我真心支持孫大哥,這些都是小事,不足挂齒。”接著,他就把孫中山安排到旅館住下,並派信得過的兄弟隨身護衛。

之后,司徒美堂經常來旅館請孫中山吃飯。有一天飯后,孫中山問他:“住這樣的旅館,一晚要花多少美元?”司徒美堂輕描淡寫地答道:“這裡很便宜的。孫大哥就別管了,錢由安良堂出,你盡管住就好了”。

孫中山正色道:“不管錢多錢少,都是兄弟們一分一分賺回來的,如果能把這些錢用到革命活動中,會更有意義。我的意思是,我住到哪個兄弟家,搭個伙就行。”司徒美堂非常認同孫中山的話,點了點頭說:“如果孫大哥不嫌棄,要不就到我家住?”孫中山當即同意,馬上收拾行李,與旅館結好賬,搬到司徒美堂家中。不久之后,他又搬到致公堂居住。

司徒美堂做過廚師,此時就主動當起了孫中山的保衛員兼廚師,每天做牛肉番茄湯之類的西餐招待客人。

孫中山在波士頓的幾個月,每天白天深入華人社區,宣傳革命理想,了解華人生活狀況,到了晚上,又回到家裡伏案寫作,將他的革命思想寫成文章,投到報刊上發表,伍盤昭的《中西日報》已經成為他主要的宣傳陣地。

閑暇的時候,孫中山就與司徒美堂談論國家大事,引導他提高認識。司徒美堂問:“逸仙先生,你說我們海外的華人怎樣才能受到尊重?”

孫中山想了想,鄭重地回答他:“華人並不是一個個散亂的個體,而是國家母體的一分子。如果國家積弱,受人欺負,作為個體的華人自然也會受到不公正對待。由於海外華人每天要與外國人打交道,這種受欺負的機會就更多了。”

“那麼,我們該如何改變這種受人欺負的狀況呢?”

“當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推翻腐敗的滿清政府,改革政體,用三權分立的制度來治理國家,做到民治、民主、民享。這樣,國家自然能強大起來,海外華人的處境也就會改變了。”

對於孫中山的理論,司徒美堂似懂非懂,但對於國家強才能讓華人抬起頭的道理,還是能夠理解的。他試探性地問:“那是不是說,我們要反清,但不是為了復明,而是要建一個像美國這樣的新國家?”孫中山拍著他的肩膀說:“美堂兄弟,你說得對極了!就是這樣。”

孫中山不得不佩服這個隻讀過4年私塾的洪門兄弟,他的話雖然粗淺,但能從洪門兄弟現有的思路出發,把話說到點子上。這次對話也啟發了孫中山,讓他明白了一個道理:應該更多地從當地華人的角度出發進行引導,幫助他們理解革命思想。

在司徒美堂等人的大力支持下,孫中山在美東地區的宣傳取得了突破。大部分洪門會眾重新進行了注冊,一共籌集到20萬左右的會費,同時也發展了一些骨干分子,讓革命思想逐步在華人中傳播開來。基於華僑對革命的大力支持,孫中山后來不無感慨地說:“華僑為革命之母。”

很快,孫中山要離開波士頓去紐約了,司徒美堂等人依依不舍地前去送行。孫中山握著司徒美堂的手說:“美堂兄弟,希望你以后多在兄弟們中間做革命宣傳,讓大家理解和支持我們的革命事業。”司徒美堂說:“孫大哥,請你放心,我們致公堂全體兄弟堅決支持革命,讓更多華人加入革命行列。”

洪門籌餉局

孫中山離開后不久,司徒美堂就在紐約設立了安良堂總堂,並出任總理。1910年孫中山第三次到美國本土時,司徒美堂的安良堂發展更加壯大,他便邀請孫中山就在紐約宣傳,並住在自己家中。

經過幾年的革命宣傳,美國華人對革命的認識進一步加強,加上清政府的所作所為日益腐朽,人們迫切盼望成立一個像美國那樣的民主政府。孫中山看到這種變化,認為時機已經成熟,便建議當時的中國同盟會會員全部加入致公堂,成為致公堂的新鮮血液。在這些新生力量的促進下,以及黃三德、司徒美堂等人的支持下,1911 年6 月中旬,致公堂成立了“洪門籌餉局”,在各地的唐人街開展大規模的籌款活動。

當時人們的捐款熱情很高,大家都把平時省吃儉用攢下來的錢拿出來,捐給“洪門籌餉局”。有些華僑雖然沒什麼錢,但在藝術上有造詣,就用自己的特長為革命募捐。比如李是男,他有表演粵劇的才能,就登台表演了許多體現愛國精神、表達反清復明宗旨的粵劇,受到觀眾的歡迎。再如鶴山籍的著名油畫家李鐵夫,為了支持孫中山,把自己的畫作全數捐出來義賣,籌得的款項全部捐給革命。這些人的行為發揮了非常積極的感召效應,激勵了更多的人支持革命。一些下層的華僑,通過艱辛的勞動積累了微薄的存款,但他們義無反顧地將這些錢捐出來。正是在這種巨大熱情的支持下,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就籌到了二十多萬美元。

5.jpg

司徒美堂故居內景  攝影/李振岐

6.jpg

司徒美堂故居中本人用過的遺物   攝影/李振岐

當時身為安良堂法律顧問的羅斯福不解地問司徒美堂:“你們中國人平時省吃儉用的,不肯多花一分錢,一有錢就寄回老家,為什麼卻願意把錢捐出來呢?”司徒美堂笑著說:“羅斯福先生,因為我們中國人認識到一個道理,隻有祖國強大了,個人才能有尊嚴地活著,海外的華人才不會受人欺負。”

羅斯福接著問:“但是,孫中山的同盟會進行了多次革命活動,都是小打小鬧,你們相信他能成功嗎?”司徒美堂堅定地說:“中國有個老故事,叫愚公移山,隻要一鏟一鏟地挖,哪怕大山也終有挖完的一天。現在的清政府已是腐敗透頂,他的末日不會遠了。”羅斯福並不認同司徒美堂的話,但他還是為眼前這個中國人的堅韌所感動。他不知道的是,這些話都是司徒美堂長年累月跟著孫中山,從他身上領悟到的。 

就在這一年,孫中山籌劃了黃花崗起義,可惜最終由於寡不敵眾而失敗。孫中山看到發來的電報,久久沒有說話。司徒美堂覺得奇怪,便接過電報來看。

司徒美堂問:“孫大哥,這次起義為什麼不能成功?”

孫中山若有所思地答道:“我認為,我們的起義規模還是太小了,隻有區區幾百人,難以與表面仍然強大的敵人相抗衡。”

“那麼,我們要繼續發動更大規模的起義嗎?”

“是的,隻有這樣一鏟一鏟地挖下去,才能挖倒清政府這座大山!”

“我們一定全力支持!”

“是的,我們加大籌餉局的工作力度,爭取在一個月內再籌出15萬美元。”

司徒美堂著急地說:“這樣太慢了,國內正等著錢用,遠水不能救近火啊。要不這樣,先把多倫多、溫哥華、維多利亞的4座致公堂大廈押出去,馬上就可以換到15萬美元了。”

孫中山非常感激地握著司徒美堂的手說:“美堂兄弟,真是感謝你!華僑真是革命之母啊!只是,兄弟們會同意嗎?”司徒美堂充滿信心地說:“這事包在我身上,洪門兄弟這點覺悟還是有的。”

果然,在司徒美堂的提議下,會眾一致同意典押物業這一建議。很快,15萬美元的資金就籌來了,成為革命成功的強有力資助。

(李丹、宋旭民,江門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教授,僑鄉文化研究學者)

(責編:韓嘯、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