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華人博物館(下稱華人博物館)旨在全面展示馬來西亞華人的歷史和現狀,在這其中,嘉庚先生和他代表的‘嘉庚精神’當然不能缺席。”10月21日,在陳嘉庚先生150周年誕辰之際,華人博物館執行主任林家豪如是說。
步入華人博物館,可看見陳嘉庚的雕像矗立在館中醒目位置。林家豪表示,館中與陳嘉庚相關的文物中,最具價值的是今年7月剛收集到的一枚“南僑總會”會員章。會員章呈橢圓形,上有“南僑總會”“七七”“建國”等字樣,表面帶有鏽跡,滿布歲月的痕跡。據林家豪介紹,這一會員章存世不多,華人博物館所藏的這枚為新加坡陳來華先生所捐贈。
1937年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后,陳嘉庚先是發起組織“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又聯合東南亞各地華社組織,組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南僑總會)並被推選為主席。南僑總會成立后,籌款籌物支持抗戰。1939年,陳嘉庚以南僑總會主席名義發布《南僑總會第六號通告》,號召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就此產生為中國抗戰貢獻巨大的“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即“南僑機工”,馬來西亞華僑華人是南僑機工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林家豪看來,這一枚會員章凝結著陳嘉庚所代表的華僑華人“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華人博物館還專門設立南僑機工專題展區,讓觀者深入了解當年馬來西亞華僑華人出錢出力,踴躍支持抗戰的盛景。
華人博物館特意錄下凌晨橡膠園的鳥聲、虫鳴、人語等聲音在館中播放。傾聽之下,參觀者恍如置身橡膠園中。博物館中還展示兩台壓膠片機,它們由陳嘉庚的女婿李光前創辦的南益集團捐贈。林家豪說,橡膠業是陳嘉庚先生最重要的實業項目,也是南洋華人經濟發展歷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對今天大部分民眾而言,並不容易接觸到其生產過程。他希望通過這些展品,令觀者更深刻了解橡膠業,對南洋華人的生活、生產史有更直觀了解。
華人博物館還收集大量當年華僑華人老店的招牌、物件,將很多華人老店在館中“重建”,並配上早年在馬來西亞、新加坡街市錄制的市井原聲。這些陳設體現當年華僑華人在海外的生活實景,在林家豪看來,正是華人博物館之於嘉庚精神傳承的重要意義——“它不僅直接展現嘉庚精神,更展現培育嘉庚先生事業和精神的重要土壤”。
林家豪告訴記者,自創立以來,華人博物館一直配合馬來西亞陳嘉庚基金、陳嘉庚紀念館等組織,積極在馬來西亞社會傳承嘉庚精神。
在馬來西亞,除華人博物館,還有設立於吉隆坡暨雪蘭莪中華大會堂的陳嘉庚紀念館、設立於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的嘉庚書房等眾多和嘉庚先生相關的各類展館。當地華社每年也舉辦陳嘉庚精神獎頒獎、陳嘉庚常識比賽等活動。在陳嘉庚生活過的這片土地上,嘉庚精神薪火不息,接續傳承。
來源: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