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謝赟和她的作品。 |
謝赟,是一位剪紙藝術家。在加拿大多倫多,她用剪刀和紙片編織著自己的藝術夢想,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播到更多地方。謝赟的故事,不僅是追求藝術的歷程,更是一段跨越國界的文化傳承之旅。
藝術情緣
謝赟對藝術的熱愛,在童年時代便已悄然萌發。謝赟安靜內向,不怎麼愛說話,剪紙和繪畫成為她抒發感情的一種方式。
“那時候我媽媽看我特別喜歡畫畫,要麼用墨汁畫,要麼就拿著彩色鉛筆畫,所以她就給我報了素描繪畫班。”謝赟說。雖然年紀尚小,“我並不太清楚素描為什麼是拿著一支鉛筆對著物品比畫。”謝赟說,“但是老師總夸我坐得住,畫得又快又好。”在老師的鼓勵下,謝赟對繪畫越來越有信心。“老師經常拿著我的畫給全班的同學看,說我畫的是最好的”。
六年級時,謝赟的水彩作品被選入上海與日本橫濱的少兒繪畫交流展,“那一刻,我心中對於繪畫的激情一下子被激發出來了。”謝赟說。在學校裡,謝赟因為畫得出色被評為文藝干部,她笑著說:“我覺得特別驕傲,我想堅持一直畫下去。”
靠近上海市中心的城隍廟,有許多海派剪紙。“我除了寫作業以外,就喜歡去找一些跟藝術方面相關的內容。”謝赟笑著說,“我的父親每天都會買一份《新民晚報》,其中有塊豆腐干大小的版面會介紹海派剪紙的作品。我每天都期待看到裡面的剪紙作品,從那時候起我就喜歡上了剪紙。”
放假時,謝赟經常跑去家附近商城裡面的剪紙專賣店。“每張剪紙我都會看,有時候也會用自己的壓歲錢買一些帶回家慢慢琢磨。”謝赟回憶道。
沒有正式拜師學藝,謝赟便自己摸索。她常常利用外婆裁衣的剪刀和父親的剃胡刀來練習剪紙。盡管手指經常被剪破,但謝赟從未想過放棄。她回憶道:“不知道為什麼打心裡就喜歡剪紙,對剪紙特別著迷,像畫畫一樣,從小就喜歡上了。”
來到海外
2006年,謝赟移民加拿大。在陌生的國家和城市,語言不通和生活環境的變化,令她在初期感到迷茫,也讓她重新審視自己的藝術之路。“剛到加拿大時,什麼都是從零開始,那種感覺真的很難熬。”謝赟說。但她的先生鼓勵她繼續從事繪畫和剪紙,並全力支持她的藝術創作。
謝赟在家裡一邊學習語言,一邊進行剪紙創作。“那時候,我做了很多傳統的剪紙作品。有一次,一個加拿大朋友來我家吃飯,看到我牆上的剪紙作品后非常喜歡,甚至想購買。我意識到,這是一種傳揚中國文化的方式。”謝赟說。
在創作過程中,靈感難免有匱乏之時。“一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焦慮,因為我不知道我不做剪紙不畫畫還能干什麼。”謝赟回憶道。但大自然為謝赟提供了靈感“泉眼”,謝赟在花園裡種花賞花、去森林裡擁抱大樹、到草地上晒太陽。她說:“每當這時候,靈感就會慢慢來了,擋都擋不住。”
在一次展覽中,許多觀眾都很喜歡她的剪紙作品,在展覽的首日她就賣出了好幾幅剪紙。“我還記得有一次,很多當地人為了看到更多的作品來到我家裡,他們都覺得中國的剪紙很令人驚訝,有的甚至帶來了剪刀和紙讓我教學。”謝赟說。
謝赟漸漸地認識了一些居住在家附近的華人,他們看到謝赟不僅剪紙剪得好,繪畫也一樣畫得好,便希望謝赟教華人孩子畫畫。就這樣,謝赟在家開辦了一間畫室,“我會中英文同時授課,這樣能讓這些華人孩子接觸中文,聽得懂中文。”謝赟說。
謝赟根據學生們的年齡段將班級分成興趣班和專業班,分開教學。在興趣班,謝赟會根據學生們的喜好指導教學,謝赟說:“我會鼓勵他們畫想畫的內容,鼓勵他們堅持畫下去,培養他們對繪畫的熱愛。”而在專業班,“我會根據孩子們的專業幫助他們,輔導作品集。”謝赟說。
由於每個孩子的專業作品集要求不同,謝赟會根據具體的要求為每一位學生出一套專屬的教學方案。“我還會著重抓他們的基本功,在這樣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做出更好的作品集。”謝赟說。
技藝傳承
“剪紙藝術不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每一幅剪紙作品,都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致敬”。因此,在剪紙推廣方面謝赟也做了很多嘗試。“一開始,我吃了很多閉門羹,被不少畫廊拒絕。”她說。但謝赟從未想過放棄。
“有一次,我參加了一個藝術展,裡面隻有我一個中國人。”謝赟說,“所有人的作品都是以繪畫為主,而我的剪紙作品跟別人都不一樣。”謝赟的剪紙作品驚艷了觀眾。這次展覽成為謝赟在海外傳播剪紙藝術的“敲門磚”,之后,她被邀請參加了大大小小的藝術展。
在新冠疫情期間,謝赟還開始琢磨起怎樣開啟直播教孩子們畫畫和剪紙,她從一個從來沒接觸過直播的人,到把各種視頻軟件都用到得心應手,連女兒都感嘆道:“媽媽好厲害。”在龍年春節時,謝赟在臉書開啟了一場面向全世界的剪紙直播,教觀看直播的網友們如何剪一條“中國龍”。“我記得有一個來自英國的粉絲,他全程都在線跟著我一步步學,最后他還把剪完的龍頭發給我看。那一刻,作為剪紙藝術家,我覺得我有一份必須弘揚中國文化的責任在身上。”謝赟說。
謝赟還會積極與當地的中文學校合作,將剪紙帶進課堂。“一開始,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會教他們剪他們都喜歡的蛋糕或者冰淇淋。”謝赟說。在工具上,不同於專業的剪刀,為了保証孩子們的安全,他們大多使用的是圓頭剪刀。“因此,我設計了一些簡單的圖案,教他們畫、對折,無論怎麼樣剪都可以剪出來。”謝赟也會鼓勵孩子們進行創作,“在課程結束后,你會發現每個孩子的剪紙都各有特色,很多家長看了以后都在不停夸獎。”
此外,謝赟還會在當地藝術節設立一個剪紙工作坊,免費提供工具和材料,教當地人學剪紙,了解中國剪紙的歷史和寓意。“我要把中國的文化給傳揚下去,讓更多的人去了解、去知道。讓世界知道中國剪紙表達美的藝術形式。”謝赟說。
“我們新一代的剪紙藝術家需要去探索一條不一樣的路”。謝赟的剪紙風格不再拘泥於傳統的紅色剪紙,而是嘗試不同的顏色和圖案,將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藝術相結合。謝赟的大部分系列作品都會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比如鯉魚躍龍門、嫦娥奔月等。“用西方的創作思路表達中國的元素。”謝赟說,“我們要去創新,讓世界能夠看到不一樣的美。”
版權所有: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 技術支持:人民網 京ICP備09065697號 京公網安備 110401027000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