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乒乓老將倪夏蓮——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
楊 寧 裴孫偉
2024年09月23日14:3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今年巴黎奧運會上,一位年過花甲的華人吸引了全球目光——她就是盧森堡的奧運旗手、61歲乒乓老將倪夏蓮,一生都在用球拍書寫著堅韌和熱愛。

頑強拼搏 勇奪冠軍

8歲那年,還在上小學的倪夏蓮放棄唱歌,全身心投入到乒乓球訓練中。清晨六點,當同齡人還在夢鄉時,她已在寒風中開始了一天的訓練,水泥地上跳躍的乒乓球是她最忠實的玩伴。就這樣,她手中的球拍一路揮舞,並在1978年土耳其伊茲密爾的世界中學生運動會上斬獲了首枚世界冠軍獎牌。

一年后,倪夏蓮憑借出色表現入選國家隊。這裡高手如雲,她牢記“笨鳥先飛”,每次訓練都第一個到、最后一個離開﹔每次撿球都帶著小跑,甚至有時在夢中還在練球。

后來,教練建議她改打法,可打法關乎運動員職業生涯的“生死存亡”,以前三板快攻為主的她,一旦“改長膠”,放慢速度后還能有優勢嗎?可倪夏蓮還是勇敢地改了打法,因為她明白:隻有背水一戰,打出自己的特點,才有機會。

即使轉型初期面臨成績下滑,但倪夏蓮絕不放棄。蛻變的她勇奪第37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女子團體和混合雙打冠軍,世界排名升至第五,那個曾經平凡的小女孩成長為敢打敢拼的一代名將。

跨越重洋 續寫熱愛

拿起球拍的第15年,倪夏蓮放下了球拍。1986年,她離開國家隊去上海交通大學讀書。如果一切在這裡畫上句點,那麼“倪夏蓮”這個名字就將隱入塵煙,但幸運的是,很快她就迎來了人生的轉機。

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乒乓球首次成為正式比賽項目。已退役的倪夏蓮重拾熱愛,勇敢踏上了前往海外的旅程。在盧森堡時任國家隊教練和乒協秘書長專程邀請下,她第一次踏足這個不到上海一半面積的國家。剛到盧森堡邊境,倪夏蓮就看到了彼爾·克勞斯市長的身影。已經在關口等候多時的市長張開雙臂,像擁抱女兒一樣熱情地歡迎她。這給倪夏蓮帶來了極大的觸動,她沒想到自己這麼受重視。

“剛到盧森堡時,一切都是陌生的,但乒乓球成了我與這個國家連接的紐帶”。雖然語言不通,但倪夏蓮很快就用球技和熱忱贏得了盧森堡民眾的喜愛。由於盧森堡的乒乓球屬於業余體制,所以運動員和教練雙肩挑的她時常活躍在社區俱樂部和各個中小學,從十幾歲的小朋友到上班族,桃李遍布全國,上街買東西都會有人熱情地喊她“Xialian”。多次奪得歐錦賽冠軍的她還帶領盧森堡隊從三流水准打到了歐洲前列。為了感謝倪夏蓮的貢獻,盧森堡大公親自出席觀看她的比賽,還授予她“橡樹皇冠”勛章﹔市政廳也邀請她在“金本子”上題名,就連她過生日當地報紙都會專門報道。

此外,她還在盧森堡邂逅了自己的教練兼丈夫托米·丹尼爾森。她原本隻打算在盧森堡短暫駐足一年,未曾想這一停就是整整34年。

六征奧運 書寫傳奇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排名歐洲第一的倪夏蓮放棄參賽,她給公眾的解釋是想要“回歸家庭”,另一重未說出口的顧慮則是自己華人的身份。2000年悉尼奧運會,盧森堡奧委會再度登門,盛情難卻,她以女子單打十六強的成績載譽而歸。2004年奧運開到了家門口的雅典,倪夏蓮卻已然隱退。直到2008年奧運聖火傳到神州大地,激動不已的倪夏蓮想到祖籍國舉辦的奧運多麼來之不易,才第三次拿起了球拍。寶刀未老的她就這樣一口氣從北京奧運打到了巴黎奧運。

今年巴黎奧運會,朝鮮隊憑長膠打法以黑馬之姿殺進決賽,和中國隊爭奪混雙金牌。而倪夏蓮正是以長膠打法聞名乒壇,所以在與中國運動員孫穎莎進行女子單打淘汰賽的前夕,她被中國隊邀請去做國乒混雙選手孫穎莎和王楚欽的陪練。

知道這場決賽分量的倪夏蓮義無反顧地答應了。在孫穎莎、王楚欽喜奪混雙金牌的第二天,這位曾經的世乒賽混雙冠軍負於孫穎莎之手。

面對淘汰,她卻豁達地說:“作為一個運動員來講,贏球是天職,想盡辦法一定要贏的,哪怕多贏一分都好,但比賽總有一個要輸。我們要努力去贏,也要學會輸,我們不能輸人格,輸風度。輸了就輸了,要恭喜莎莎,她打得比我好!”

作為“中國的女兒、盧森堡的媳婦”,倪夏蓮贏得了全世界球迷的掌聲和尊重。這場對決,被外界譽為“世界第一與世界唯一之間的薪火相傳”,和她傳奇的人生一樣,堪稱佳話。就像她自己寫下的詩:“長長的旅途中我經歷過艱困/也品嘗過命運的恩賜/在欣喜落淚的時刻/感受到了向上的力量”。

(責編:皮博、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