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信息傳播
探訪海絲名城——“追夢中華·弘揚新時代嘉庚精神”
2024海外華文媒體福建採訪行走進泉州
2024年05月16日09:40  來源:中國僑聯

5月13日-14日,由中國僑聯主辦、福建省僑聯承辦的“追夢中華·弘揚新時代嘉庚精神”2024海外華文媒體福建採訪行活動走進僑鄉泉州。採訪團團長、中國僑聯信息傳播部部長左志強率採訪團一行赴開元寺、泉州六中、泉州僑批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李光前故居紀念館、國光中學等地採訪考察。泉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劉林霜,市政府副市長姚飛會見採訪團一行。

千年古城,東海之濱。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是宋元中國重要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窗口,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內涵。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全市22處世界遺產星羅棋布,是國內唯一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三大類別非遺名錄的城市。在泉州,一磚一瓦都有歷史,一街一巷都有故事,處處展現出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的文化包容和文化自信。開元寺作為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之一,廟宇庄嚴、古榕參天、古意盎然,多元融合的宗教文化與氤氳的古城煙火氣和諧相融。採訪團一行循著講解員的介紹,感受宋元海洋貿易帶給泉州的經濟繁榮和文化共存的特征。在“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之一的泉州中山路,千年海絲文化在此交融,東西合璧建筑風格交相輝映。採訪團走訪了中山路上我國保存最完整的聯排式騎樓建筑,漫步金魚巷,用相機記錄著泉州古城的美好,品味著泉州的煙火氣和厚重的歷史文化。

泉州是全國著名僑鄉,旅居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泉州籍華僑、華人約950萬人。以“番仔樓”改造的泉州僑批館收藏了大量與華僑相關的文物和資料,一封封僑批,一件件舊什,承載著僑胞濃濃鄉情和家鄉親人深深的惦念。“僑批,是華僑與家鄉親人聯系的紐帶,也是他們海外奮斗歷程的見証。僑批館是了解泉州華僑歷史的重要窗口。”羅馬尼亞《歐洲僑報》副社長孫雨梅說道,“我看到了一封又一封充滿思鄉之情的僑批,感受到了華僑們對家鄉的眷戀和對祖國的熱愛。”

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是一所華僑史專題博物館,展示了泉州籍華僑華人異域創業、回報家鄉的歷史,史料詳實,展出豐富。當看到展櫃中陳列的2004年《國際日報》報紙首頁時,印尼《國際日報》新媒體社長章維佳很是激動,更有感動與自豪,“同時展出的還有東南亞各國的華文報紙,讓我深感華媒是中國與住在國僑胞之間的重要紐帶。我要繼續心系祖國發展,心連家鄉鄉情,為同圓共享中國夢貢獻力量。”

閩籍僑胞眾多,旅外鄉親熱心桑梓建設、興資建學蔚然成風,陳嘉庚和李光前便是其中的代表。陳嘉庚曾出任泉州六中首屆董事長,在學校創辦之初解決辦學經費緊張的困難,並堅持資助學校長達7年。“我既是你們學堂的董事長,學堂裡的困難盡管說出來,我一定負責協助解決。”陳嘉庚興學報國的高尚品格,深深打動了大家。在小城隍前,學生們吟起紀念嘉庚先生的詩歌,唱起不忘嘉庚、立志刻苦求學的歌曲。採訪團一行靜靜地聆聽,那一刻,敬仰追思之情在人們心間流淌,傳承和弘揚“嘉庚精神”有了最直觀的體現。

南安國光中學是陳嘉庚之婿李光前於抗戰之時創辦的。1950年,受李光前委托,陳嘉庚親赴梅山實地考察,全權支持國光中學擴建。新建成的學校,成為當時晉江地區規模最大設備最完善的中學。根據陳嘉庚的提議,學校還招收了大批僑生,為祖國建設輸送了大批人才。“‘平時需要教育,戰時更需要教育!遠處國外,在祖國辦教育也可略盡國民義務。’”馬達加斯加中非日報社副總編許海媚說道,“李光前先生致信朋友的這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身在海外、心系桑梓’是重逾千鈞的幾個字。”

“剛剛參觀了李光前故居紀念館,此時在國光中學的校園裡聽著朗朗讀書聲,深切感受到廣大僑胞為新中國的建立、改革和發展,為家鄉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澳大利亞澳華電視傳媒創辦人任傳功表示,“海外福建人淳朴善良、勤勞拼搏,在華社中起到了標杆的作用,這與老一輩閩籍華僑精神的影響和傳承是分不開的。作為海外華文媒體人,我們將運用好各自在海外的平台,積極宣傳和弘揚閩僑精神、嘉庚精神,助推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不斷向前。”

此次活動是“追夢中華·海外華文媒體採訪行”首次走進福建,採訪團一行沿著嘉庚先生的足跡,將赴廈門開展採訪考察。

(責編:皮博、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