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山蒼蒼,閩水泱泱。5月12日,由中國僑聯主辦、福建省僑聯承辦的“追夢中華·弘揚新時代嘉庚精神”2024海外華文媒體福建採訪行活動走進榕城,感受閩都歷史文化底蘊和福州城市發展變遷。
擔任福州市委書記期間,習近平同志走訪調研、廣征民意,親自主持編制《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設想》,分步驟規劃了福州從1993年開始,未來3年、8年、20年的發展目標,簡稱 “3820”戰略工程。來到“3820”戰略工程實施30周年成就展,採訪團一行沿著歷史的軸線,透過感人的歷史照片、生動的視頻影像、珍貴的實物展品,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州工作期間謀劃實施“3820”戰略工程、推動福州跨越發展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大家紛紛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為福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所作出的一系列極具前瞻性、開創性、戰略性的理念創新和實踐探索,為區域治理和全面協調發展提供了“福州樣本”,具有跨越時空的時代價值。
一部船政史,半部中國近代史。1866年,福建船政在位於福州市東南部的馬尾誕生,並創造了多個第一:建立了我國近代第一家上規模的造船廠,建造了我國第一艘鐵殼輪船,培育了我國最早的海軍部隊,制造了我國第一架水上雙翼甲型教練機。馬尾的船政學堂也是洋務運動最早的一個海軍學院,是海軍的搖籃,培養了一批中國近代史上的啟蒙思想家和民族英雄。
採訪團一行跟隨講解員的腳步走進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了解船政在內憂外患中向海圖強的光輝歷程,體悟中國近現代船政人奮發圖強、不屈奮斗的堅毅精神。大家時而駐足傾聽,時而互相交流,時而拍照留念,感受船政的歷史厚度和文化深度。“作為一名海軍退伍軍人,我對船政文化有特別深厚的感情。”採訪團成員、澳洲南半球傳媒董事長王光德說,“我退伍后去了上海的船舶公司,雖然后來從事其他領域的工作,但對海軍始終心懷惦念。希望通過參觀採訪,了解更多中國船政文化,將‘愛國、科學、創新、圖強’的船政精神傳承光大,以史鑒今、啟迪后人。”
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位於福州鼓樓區,因至今仍保留“西三個坊、東七條巷、南北一中軸”古代城市裡坊格局而得名,被譽為“裡坊制度活化石、明清建筑博物館”。這裡還走出了林則徐、嚴復、沈葆楨、陳寶琛、林覺民、冰心等燦若繁星的知名人物。白牆斑駁、青苔黑瓦、紅燈籠搖曳、馬鞍牆高聳……雨中的三坊七巷,如水墨畫卷,述說著歷史的厚重。採訪團一行穿梭於白牆黛瓦的古厝間,細細品味千年閩都的古韻。採訪團成員、日本《東瀛新視野》總編蒙令華表示,三坊七巷能得以較為完整地保留實屬不易,我們有責任把祖輩留給我們的歷史文物保存下來,傳給我們的后代。對此,採訪團成員、印尼《國際日報》新媒體社長章維佳亦有同感:“這是我第一次來到三坊七巷,福州以珍愛之心、尊崇之心守護三坊七巷,賡續千年文脈,讓文化遺產綻放新光彩,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在位於三坊七巷宮巷11號的“福建華僑主題館”,邁入第一進天井,碩大的“僑”字紅色漆畫作品映入眼帘。陳嘉庚、黃乃裳、黃仲咸、陳振龍等華僑故事,讓華僑人物從歷史中走出來、“活”起來,煥發時代新意。二進院子兩側的牆面上,色彩斑斕的“聯誼牆”奪人眼球,五大洲近300個閩籍華僑華人社團的名稱和會標,記錄著閩籍僑胞在世界各地拼搏奮斗的足跡。採訪團成員、香港中外新聞社總編輯韋燕表示,主題館處處用心、處處有“僑”,讓人印象深刻。30年來,福州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融入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這背后,愛國僑領是福州建設發展的重要參與者、推動者。華僑先賢對教育事業的全身心付出,讓她深有感觸,“我們非常有必要寫好‘僑’這篇大文章。”
採訪團一行還來到位於三縣洲大橋與閩江大橋之間的“閩江之心”和由福建著名愛國僑領黃乃裳籌建的青年會,感受福州城市現代化與國際化、傳統古韻與時尚活力的相互碰撞。日暮西斜,閩江江畔藍紫色的藍花楹傲然綻放,江水橋塔船和城市高樓披上溫柔的暮色,鐘靈毓秀的山水城市畫卷吸引採訪團一行駐足觀看。
“追夢中華·弘揚新時代嘉庚精神”2024海外華文媒體福建採訪行活動為期7天。採訪團一行還將赴泉州、廈門開展考察採訪,探訪閩僑文化、追尋嘉庚足跡,講好中國故事福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