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春茶點亮僑鄉“春日經濟”(僑界關注)
本報記者 林子涵
2024年05月01日14: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在杭州市臨安區龍崗鎮相見村,工作人員在相見茶事服務中心提供茶飲品。
受訪者供圖

在溫州市蒼南縣橋墩鎮八畝后村五鳳茶園,學生參與研學游覽。
受訪者供圖

4月10日,在杭州市淳安縣楓樹嶺鎮“抹茶庄園”裡,茶農們正在加鋪遮陽網,提高茶葉品質。
謝航凱攝(人民圖片)

眼下正值春茶成熟的好時節。在僑鄉浙江,以茶為特色的“僑家樂”民宿及“鄉村僑舍”等開啟了一輪春茶採制忙。

在杭州、溫州等地,歸僑僑眷、返鄉鄉賢與當地茶農合作,挖掘春茶消費熱點,拓展春茶產業鏈。片片春茶,成了當地拉動“春日經濟”的“金葉子”,成為鄉村富農增收的好幫手。

“茶生意”增添村民收益

在杭州市淳安縣楓樹嶺鎮,千島湖的碧水環繞間,有一座遠近聞名的“抹茶庄園”。

2005年,帶著傳承茶文化的夢想,在日本生活10余年的郭鬆梅決定回國創業。在考察浙江多地后,她在楓樹嶺鎮汪村村扎下根,計劃在這裡建設有機抹茶生產基地。

汪村村依山傍水,正是理想的種茶地。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專家的幫助下,郭鬆梅花了多年時間,一步步完成茶園開墾、土壤改造、茶苗選種、茶廠建造等工作,把村裡的694畝荒地變成了一片現代化茶園。

2013年,郭鬆梅的“抹茶庄園”出產第一批有機碾茶。漸漸地,純生態、高標准的產品贏得了市場認可,“來自千島湖的抹茶”也在業內打響了知名度。

每年谷雨前后,都是“抹茶庄園”的繁忙季。茶農將採下的春茶鮮葉送到庄園的茶廠,經過遮陽覆蓋、蒸汽殺青等多道工序,制作抹茶原料。今年,產品在上市前便已被企業客戶訂購一空。

“根據不同品種茶樹的發芽時間,我們會進行不同產品的加工生產。3月中旬左右,茶園會將鮮葉制作成碧螺春等名優茶﹔從谷雨一直到5月中下旬,我們主要進行抹茶原料生產。目前,茶園每年名優茶畝產值為6000元—7000元,抹茶畝產值達到3萬元以上。”郭鬆梅說。

從荒地到茶園,“抹茶庄園”給當地帶來不小的變化。不少村民了解了抹茶產業,還有許多本村“寶媽”、老人進入庄園工作。

“今年春天,共有90多名本地茶農參與茶園的‘搶鮮’。最多時,茶園曾聘用260名本地採茶工。有老員工加入茶園工作已有18年,年收入為5萬—6萬元。”郭鬆梅說,“創業至今,庄園共為本地茶農發放工資2000多萬元。”

近年來,隨著淳安縣以下姜村為核心、聯合周邊24個行政村協同發展,“抹茶庄園”入選“大下姜”茶旅融合區。郭鬆梅把握機遇,推動茶園體驗游覽、“三日茶寮”民宿及“抹茶千家”抹茶產品等項目發展。“希望更多本地村民加入茶園的事業,實現家門口就業。”郭鬆梅說。

“茶文旅”帶旺鄉村客流

戴斗笠、背竹簍、逛茶園。今年春季,“踏青採茶”成了熱門的出行方式。

在溫州市蒼南縣橋墩鎮八畝后村的五鳳茶園,西班牙僑眷、橋墩鎮僑聯副主席謝秀婷這段時間帶隊做了不少茶園體驗游。

4年前,謝秀婷來到五鳳茶園投資建設“茶緣居”民宿。之后,她積極對接旅行社資源及省內中小學校,承辦生態游覽和研學活動,漸漸打響了五鳳茶園和“茶緣居”的名號。與此同時,謝秀婷參與了當地“共富茶園”項目,認領10多畝茶園,促進茶園與民宿業態相結合。2022年,“茶緣居”獲評溫州市級“僑家樂”四星品牌民宿。

“如今的春茶季已成了五鳳茶園的觀光旺季,不少周邊及全國各地的游客會來這裡觀茶海、學採茶。”謝秀婷說。

謝秀婷介紹,圍繞生態旅游,五鳳茶園近期開設了“跟著《茶經》做茶餅”、唐代煎茶展示、漢服採茶等生態游覽項目。同時,茶園還運用“蒼南翠龍”“蒼南紅茶”等本地茶特產與山中土菜相結合,為游客帶來舌尖上的茶宴。

今年,五鳳茶園開發的研學體驗項目也受到許多小游客的歡迎。不久前,多批浙江省內的中小學生來到這片萬畝茶田。孩子們化身小茶農,在茶園採摘嫩芽。在本地茶農和專業師傅的帶領下,學生將茶青進行攤晾、揉捻、炒制,體驗親手制茶的樂趣。

開春以來,五鳳茶園已吸引了近萬名游客。“近兩個月,我們的民宿一直處於滿房狀態,‘五一’假期的房源也已經預訂了80%。今年,我們還將推出更多特色游覽項目,希望在引流圈粉的同時,帶旺茶葉的銷售。”謝秀婷說,“希望這片寶藏茶園能獲得更多游客的了解和喜愛,也希望隨著茶園的發展,能開發更多旅游項目。”

“茶創意”延伸共富鏈條

“上春山”“紫蘇飲”“春見青頂”……今年谷雨時節,杭州市臨安區龍崗鎮相見村在新開的“茶事服務中心”辦了一場特殊的茶飲品鑒會。一道道根據“天目青頂”茶開發的新式飲品被端上餐桌,吸引了許多游客和村民前來品嘗。

這些新茶飲品源自鄉賢潘青青與浙江農林大學的一場創意合作。

潘青青從法國歸國,多年來從事旅游行業。2016年,她與相見村簽訂整村開發協議,擔任“鄉村運營師”,圍繞本地茶產業與民宿集群開啟探索。

潘青青介紹,相見村是“天目青頂”茶的主產區之一。然而,由於地處海拔約600米的山頂,這裡的茶葉出產和上市較晚,在價格和銷量上難以與其他早茶競爭。近年來,村子裡積極開辦茶廠、舉辦“茶評會”、開發茶文旅、打造“相見恨晚茶”品牌,相見茶的知名度逐漸提高。近幾年,新茶飲賽道的蓬勃發展,為相見村茶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思路。

去年起,潘青青與浙江農林大學茶學與茶文化學院達成合作,通過引入新茶飲制作配方與技術,結合本地的“天目青頂”茶和特色中草藥,共同開發養生茶和節氣茶。相關產品不久前在相見村“茶事服務中心”的“相見茶謠”店進行了首秀。

基於本地茶特色,潘青青還著手開發了茉莉白桃、鳳梨香橙等風味茶。此外,她還與杭州的茶文化創意產品公司合作,在周邊產品上下功夫,推出了茶葉洗面奶、茶肥皂、茶糖果、茶熏香、茶精油等,並把相關產品融入了相見村民宿業態。

“開發新茶飲和茶周邊,既能幫助村裡的茶產業跳出傳統的茶葉賽道、增加產品附加值,也能幫助村子發掘更多消費亮點,走好農文旅融合的路子。”潘青青說。

近幾年,相見村的旅游事業逐漸紅火,特色的高山民宿與茶文旅吸引了不少年輕游客。2021年,相見村獲評首批臨安區“僑亮鄉村”示范點。2023年,潘青青主理的“相見茶舍”被評為浙江省級“鄉村僑舍”。

“小茶葉也能作出大創意。”潘青青說,“期盼通過有創意的好點子,發揮好村裡的茶底子,打造好文化旅游業態,進一步助力村經濟發展。”

(責編:皮博、張雯)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