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打造首都僑胞的“溫暖之家”(僑界關注)
——北京為僑服務平台“僑之家”的故事
彭訓文 張 淇 馮煜雯文/圖
2024年03月14日15:0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西城區廣安門內街道長椿街社區歸僑老人(右)在“智能方”長者餐廳結算菜品。

東城區東直門街道在“僑之家”舉辦婦女節主題活動。

在北京市華僑服務中心,群星昂格隆樂隊使用印尼樂器昂格隆排練歌曲《我的祖國》。

掃碼觀看視頻

北京是一個新僑鄉,目前有一百多萬京籍歸僑僑眷、一百多萬海外京籍僑胞,還有幾十萬其他省籍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在北京生活和工作。近年來,北京市在歸僑僑眷聚集度較高的街道、社區、樓宇、園區、校區等設立264個“僑之家”為僑服務實體化平台。經過精心建設和維護,“僑之家”已成為一個服務廣大在京僑胞的品牌。我們走進北京3個“僑之家”,了解其中的故事。

胡同深處響起印尼樂器聲

3月的一個上午,溫暖的陽光洒向北京市東城區魏家胡同,居民陸續走出院子,或上班,或和街坊閑聊。胡同深處,北京市華僑服務中心有樂曲聲響起,《我的祖國》聲音清脆、氣勢磅礡。

循著音樂聲往北京市華僑服務中心裡走,推開排練廳的門,隻見七八個人圍成一圈,手裡分別拿著一兩個竹制樂器,有節奏地搖晃,樂器發出和諧的樂聲。

身著印尼傳統服飾巴迪克、頭戴印尼特色帽子的老人李奎堂熱情地介紹,他負責的這個樂隊名叫群星昂格隆樂隊,隸屬於北京印尼萬隆校友會。樂隊組建於10多年前,由來自印尼西爪哇省省會萬隆市和周邊小城市的歸僑、僑眷組成。

昂格隆是印尼傳統竹筒樂器,被稱為印尼的國樂器。李奎堂說,它以印尼當地竹子為材料制作,需要經過加工、烘烤,制作和演奏的難度很大。

昂格隆具體咋演奏?李奎堂左手拿著樂器左上角,右手捏右下角,手腕靈活地搖晃竹筒,清脆的樂聲響起。他說,昂格隆通過搖動來演奏音符,每個昂格隆隻能制造一個音符,因此需要每個人手持數個樂器,“我現在最多能拿4個,因為音符之間不能離得太近”。

昂格隆演奏還有一個難點,就是需要成員之間默契配合。“這是一個集體項目,誰跟不上節奏都不行,因此需要大量練習。”李奎堂介紹,這些年,他帶領樂隊演奏的歌曲有印尼風情濃厚的《鸚鵡》《椰島之歌》《萬隆頌》等,還有中國歌曲《我的祖國》《萬水千山總是情》等。

83歲的李奎堂對昂格隆的喜歡,主要源於對印尼的感情。20世紀初,他的父母在印尼萬隆開中藥店,他在萬隆出生,19歲回到北京。“這些年我去過萬隆三四次,家人的藥店生意不錯,大家都對中國國力的提升感到由衷欣慰。”

雖然昂格隆很難學,但群星昂格隆樂隊成員每周都會從北京各區趕來排練,最遠的來自密雲區。“大家對情感交流的重視,其實大於音樂本身。”82歲的謝淮美1954年從萬隆回到中國。她時常會帶一些自己做的印尼風味小吃分給大家,“我們可以聊天,說說印尼語,像兄弟姊妹一樣親,覺得很溫暖”。

在樂隊排練過程中,北京市華僑服務中心工作人員不時來到屋裡,詢問大家需要些什麼。北京市華僑服務中心主任孫濟民說,中心為歸僑、僑眷提供權益維護、法律咨詢、學習培訓等保障服務,涉僑文藝團體不僅可以在這裡免費排練,中心還開辦了京僑幸福大學,針對老僑定期邀請老師教授書法課、美術課,針對新僑組織讀書會、沙龍,“這裡就是歸僑、僑眷在北京的家”。

幫助僑胞解決法律難題

“僑胞在國外如何辦理婚姻登記”“涉外婚姻要注意什麼”……3月8日,東城區東直門街道在“僑之家”舉辦婦女節主題活動,30多名歸僑、僑眷、留學歸國人員參加活動。東直門街道公益律師服務團成員單位——北京展達律師事務所的尹紅志律師,為大家講解僑胞辦理結婚、離婚登記的相關法律規定以及婚戀家庭中的法律智慧。

日本歸僑仵女士聽得十分認真。她在日本東京生活了十多年,在東京曾取得長期居住許可,回國已有近20年。談起這些年在北京生活的感受,她十分感慨:“我們回國以后,感到國家對僑務工作十分重視,辦理相關手續非常方便。街道、僑聯平時主動宣傳惠僑政策,幫助我們解決了很多切身問題,讓我們真正感受到祖國的溫暖。”

一些海外僑胞、歸僑、僑眷有法律訴求,尹紅志經常來到東直門街道的“僑之家”為他們解決困惑。“海外僑胞、歸僑、僑眷的法律需求有一些特殊性。”尹紅志說,有些僑胞的法律訴求涉及國外,中國律師需要先對接國外律師,幫助僑胞一起跟國外律師交流。

讓尹紅志印象較深的是一名華人的遺產繼承案例。這名華人此前是中國學生,到國外上學,畢業后在國外就業,並加入了外國籍,他的父母、家人在中國。后來,他的父母相繼在國內去世,這名華人要回國辦理遺產繼承手續。當時正處於新冠疫情防控期間,他沒法回國,隻能委托律師幫助辦理。尹紅志協助他准備了整套法律材料,並經過公証、認証手續后郵寄回中國。隨后,尹紅志和同事在中國幫助這名華人走完相關流程,這名華人最終順利地繼承遺產。尹紅志說,整個過程雖然不太容易,但總體還算圓滿。

由於發現很多歸僑、僑眷有跨境案件的需求,尹紅志和同事合計,何不組建一個跨境實務交流平台,邀請各國律師就所在國家的基本法律制度、司法實踐、專業感悟進行交流。2022年7月,平台開始線上運營,如今已舉辦16期講座。中國、美國、加拿大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律師進行了分享,很多還成為合作伙伴。“現在遇到僑胞的跨境案件,我們心裡更有底了。”尹紅志說。

歸僑老人樂享社區服務

中午時分,西城區廣安門內街道長椿街社區感化胡同3號院內的“智能方”長者餐廳裡十分熱鬧,家住附近的薛大爺已經習慣了來這裡就餐。

感化胡同3號院建於20世紀80年代,住戶540余戶,多為退休職工和一些歸僑、僑眷。隨著很多老年人歲數增長,兒女又不在身邊,用餐需求逐漸增長。2022年,“智能方”長者餐廳開業,解決了很多老人的用餐難題。

今年76歲的薛大爺年輕時在加拿大等國打拼,回國已有31年。老伴去世后,他獨自在社區生活。他說,餐廳就開在社區裡,方便又衛生,解決了自己買菜、做飯的麻煩。

薛大爺這頓飯選了米飯、獅子頭、清蒸巴沙魚等菜品,走到結算台,托盤一放,總價立馬顯現。這頓飯的卡路裡、蛋白質、脂肪等數據也同時顯示。隨后,他用微信進行了支付。這個智能菜品識別結算台考慮到老年人的消費習慣,除了可選擇現金或電子支付方式完成結算外,還可通過人臉識別、現金充值刷卡方式進行支付。

“這裡的菜都是小碗菜,結算時還能知道蛋白質、脂肪等營養成分的含量,有時一看菜的熱量比較高,我就換一個,很貼心。”薛大爺說。

“智能方”長者餐廳的投資方是一個僑資企業。餐廳負責人劉林說,希望讓更多僑胞、社區老人感受到愛心和溫馨。她舉例說,老人飲食以清淡為主,需要少油少鹽。餐廳工作人員會咨詢老人平時喜歡的口味,定制一些他們需要的菜品。針對社區一些失能老人的用餐需求,餐廳還免費提供上門送餐服務。

除了餐飲服務,廣安門內街道還和劉林所在的企業合作,對社區地下空間進行改造,提供社區便民倉儲、免費閱讀、超市、理發、家政等綜合服務。

廣安門內街道工作委員會副書記白楊介紹,街道通過整合“僑之家”平台,滿足了轄區僑界群眾各類基本需求,很多僑胞積極參與社區事務,歸屬感大為增強,“‘僑之家’已經成為歸僑、僑眷、海外僑胞可信賴的團結之家、奮斗之家、溫暖之家”。

(責編:劉瓊、劉婷婷)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