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溫大僑研40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舉辦——
共話僑研未來,共繪多彩畫卷(僑界關注)
本報記者 徐令緣
2024年01月19日08: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溫大僑研40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現場。
主辦方供圖

40余年前,一顆華僑華人研究的種子在僑鄉溫州悄然萌發。幾十載歲月中,這顆種子開花結果,從僑教育走向僑研究、僑文化,取得了富有特色的成果。

日前,“溫大僑研40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在溫州大學舉辦。各地僑研領域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展開探討交流,探尋未來發展方向。

四十年風雨兼程

1983年,溫州師范專科學校華僑史研究室成立,“溫大僑研”從此開始。華僑華人研究的發展,離不開歷代學者的辛勤付出。在吳思強、蔡克驕、章志誠等老一輩涉僑研究學者的組織帶領下,“溫大僑研”經歷溫州師范學院華僑華人研究所、溫州大學華僑華人研究所、溫州大學華僑學院等各個階段,走過了四十年風雨歷程。

僑研學者在工作中敢想敢干,以“天黑趕路、天亮進城”的作風和“20小時響應”的干勁,在華僑華人研究這一特色領域努力開拓。溫州大學原黨委委員、組織部長鄭信軍談道,華僑華人研究致力於服務國家、服務地方、服務僑胞,聚焦“國家所需、僑界所盼、高校所想”,對凝聚僑心、匯聚僑智、發揮僑力具有重要作用。

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教授李明歡將“溫大僑研”四十年發展歷程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之前的開拓期。20世紀80年代,許多中國人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走向歐洲為華僑華人研究帶來新機遇,華僑華人研究從華工參與十月革命、勤工儉學運動等歷史議題,擴展到華僑華人社會研究領域。

第二階段是21世紀以來,隨著人文社會科學蓬勃發展,華僑華人研究領域涌現出一批青年才俊,“溫大僑研”進入成長期。華文教育研究、華商研究等重點領域進入學科視野,華僑華人研究的“浙江力量”逐步聚合。

第三階段是2020年,溫州大學華僑學院正式成立,溫州大學提出建設“以僑為特色”的高校,“溫大僑研”進入全面發展階段。借助華僑學院搭建的多個涉僑研究平台,華僑華人研究資源繼續整合。在人才培養方面,“溫大僑研”成為華僑華人研究領域一支備受關注的團體力量,在學術界、政府機構與社會各界非常活躍。

近年來,“溫大僑研”呈現良好發展態勢。據不完全統計,“溫大僑研”團隊獲批國家社科基金11項,團隊撰寫學術論文150余篇、專著170余本、獲得採納的智庫報告100余份。學校先后獲批教育部意大利研究中心、中國華僑華人研究基地等一批省部級僑研究平台,設有海內外研究基地42個,先后與50多個國家300多所華文學校建立交流合作,設立全國首個華僑華人交叉學科碩士點,創立《華僑華人學研究》集刊等。

四十年風雨兼程,“溫大僑研”仍在路上。

僑研師友匯聚一堂

在紀念“溫大僑研”四十周年之際,各地僑研領域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圍繞華僑華人研究的前沿問題、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展開探討交流。

多位學者強調理論與方法創新在華僑華人研究中的重要性。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秀明指出:“在華僑華人研究繁榮發展的整體態勢下,我們要注重不斷更新理論框架和研究方法,以適應時代變化和研究深化要求。”打破學科壁壘,推動學科互鑒,華僑華人研究學者針對跨學科發展趨勢展開討論。溫州大學華僑學院副教授趙金偉談到,基礎學科是交叉學科的前提,交叉學科是基礎學科的深化。華僑華人研究是交叉學科研究,它依托於中國史、教育學、經濟學、法學等基礎學科的扎實積澱,同時也需要不懈的創新精神。溫州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鄧純考認為,相關學科為華僑華人研究帶來不同的研究角度與方法,為華僑華人研究注入發展動力。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華僑華人在經濟、文化、政治等領域所擔當的角色及其貢獻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華僑華人是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重要橋梁和紐帶,他們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合作。趙金偉指出:“華商已成為驅動多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40多年來,華僑華人通過跨國經營、投資等方式,為全球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在中國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的當下,如何加強利用華商資源,促進中國與其他國家資金、技術、人才交流,是華僑華人研究的重大課題。”

海外華僑華人社區在保持傳統文化的同時,不斷吸收和融入當地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發展趨勢。隨著社會變遷和人口結構變化,海外華僑華人社區正在不斷調整自身。在這種背景下,華僑華人的身份認同、文化傳承與創新、海外華文教育的發展與挑戰等也成為僑研學者關注的議題。

探尋未來發展方向

站在新起點上,溫州大學華僑學院與各地華僑華人研究學者們對未來充滿信心與期待。海外華僑華人社區正不斷壯大,華僑華人研究的時代意義凸顯。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張春旺指出華僑華人研究未來發展的三個方向:一是加強理論建設。華僑華人研究要結合黨和國家僑務工作歷程以及僑務工作實際,推動政策研究。二是發揮地域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海外華僑華人展現出鮮明的群體特征,溫州籍僑胞及溫州僑鄉更是特色突出。立足本地優勢,不斷完善落實研究機制,是把僑情資源轉化為研究成果的重要條件。三是積累學術成果。近年來,華僑華人研究領域學術會議較多,為學者們搭建了信息交流與成果共享的平台。華僑華人研究未來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研究規范,加強機制建設、隊伍建設,鼓勵引導更多研究人員多出高水平、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溫州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倪考夢指出,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未來的華僑華人研究是與機器智慧共存的學術研究。互聯網絡技術應用顛覆了過去的信息交流機制,生成式人工智能則可能會變革信息生產方式,為學術研究注入新動能。華僑華人研究要緊跟時代潮流,讓前沿技術為己所用。

溫州大學華僑學院院長包含麗談道,華僑華人研究取得今日成果,離不開多方支持形成合力。交流與協作,一定會為未來的華僑華人研究拓展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據悉,“溫大僑研40周年紀念”學術研討會由溫州大學主辦,溫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處、溫州大學華僑學院承辦,溫州大學人文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教育學院等聯合協辦。來自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廈門大學、浙江省僑聯、溫州市社會科學聯合會等單位的專家與溫州大學涉僑研究學者,共計80余人參加會議。

(責編:金一、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