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海外僑訊
首屆中國僑智發展大會在榕舉辦——
匯聚僑界智慧,激發青年力量(環球熱點)
本報記者 高 喬
2024年01月17日13:5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嘉賓和市民在中國僑智發展大會“僑智匯”展區參觀。
吳 鵬攝

在日前舉辦的首屆中國僑智發展大會上,來自37個國家和地區的千余名海內外嘉賓齊聚福建省福州市,參與業界學術交流、創新成果展示、科創現場競技、產學研用對接等系列活動。據主辦方統計,參會嘉賓年齡45歲以下者約佔50%。僑界青年科創人才匯聚成為大會亮眼特色。越來越多僑界青年科創人才主動選擇回到中國,踐行科技報國之志。

“鉚足勁搞創新”

科技含量高,青年力量足,這是許多與會嘉賓對首屆中國僑智發展大會的印象。在大會上,中國僑智“氫”動未來綠色產業高端對話、智能網聯汽車“芯”動力成果發布暨技術交流對接會、“兩國雙園”海洋食品產業發展項目推介會、集中展示24項高精尖領域科研成果的科技成果專場推介活動等,為僑界科技領域工作者對話交流搭建平台。

在中國僑聯僑界新生代創新創業分享會上,青島科而泰環境控制技術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尹學軍作為中國僑聯新僑雙創聯盟雙創導師,分享了自己回國創業的感受。“演講結束后,嘉賓踴躍提問,很多海歸創業者和我溝通具體問題,我感受到僑界青年的朝氣和活力。”他說。

“在僑智發展大會上,我和很多老朋友重逢,也認識了許多新朋友。”專注於虹膜技術研發應用的北京釋碼大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曉鵬說,僑智發展大會舉辦多領域的項目對接活動,為他尋找虹膜技術與人工智能、醫療領域等交叉學科合作機會搭建了廣闊平台。“活動現場,嘉賓熱絡溝通,給人一種欣欣向榮的感覺。大家都帶著一股鉚足勁搞創新的勁頭,我也很受鼓舞。”他說。

在新僑創業對話中分享心得、參與汽車產業論壇……歐洲自然科學院院士、海外華人科創聯盟主席蔣林華在僑智發展大會上收獲頗豐。“這是個很好的交流平台。與會的僑界科研人員和創業者暢談各自事業中的創新點,分享回國后的工作生活感想。人工智能領域相關話題在大會多個論壇都挺火,大家的討論對我之后的研究方向和產業布局也有啟迪。”蔣林華說。

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寧圃奇對印尼歸僑、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的發言印象深刻:“我在本科期間就聽過陳院士的報告,他一直是電動汽車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者。大會期間,眾多資深專家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各自領域的最新發展動態和未來探究方向,對科研從業者來說,是一個了解多學科前沿動態的好機會。”

倫敦大學學院北京校友會會長張勁草受邀參加本次大會的僑創聯盟與僑界新生代創新創業分享會專題論壇,參與討論“更好發揮海外人才優勢,促進中外科技交流”等議題。“大會邀請許多學界‘大咖’進行對話﹔許多分論壇邀請學界業界代表,針對高新技術領域的前沿問題展開討論,干貨滿滿。我非常期待這個僑界人才盛會能夠每年如期召開,讓我能定期充充電。”她說。

“事業發展邁上新台階”

在參會的僑界青年代表中,許多都從事高新技術領域的研究和應用工作。他們出國求學、工作,回國研究、創業的經歷,映射出僑界青年人才科技報國的時代潮流。

作為虹膜識別技術應用領域的企業家,王曉鵬對回國創業有自己的感受。2003年,王曉鵬從中國華中科技大學電子信息工程系本科畢業后,前往英國巴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加入國際著名圖像與信號處理和生物識別學家唐納德·門羅教授的團隊,開始在信號與圖像處理實驗室進行前沿研究。此后,他在荷蘭皇家殼牌集團總部任地球物理科學家,在數字圖像處理領域持續深耕。

“2010年,我選擇回國創業,創立北京釋碼大華科技有限公司。發展至今,公司提供的虹膜識別技術解決方案已經覆蓋安防、社保、金融、教育、醫療等行業,擁有200多項知識產權,為中國在虹膜識別技術領域掌握自主知識產權貢獻了一份力量。”王曉鵬說,“中國各級政府大力吸引海外科技人才回國創業,提供多方面政策支持。國內市場環境、資本環境對高新技術領域的創新創業項目也十分青睞,回國創業讓我的事業發展邁上新台階。”王曉鵬說。

對於寧圃奇來說,回國繼續新能源技術相關研究,是他事業發展的“最優解”。2006年,寧圃奇從清華大學電機系碩士畢業后,進入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電力電子中心攻讀博士學位,畢業后加入全球知名的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繼續開展科研工作,從事高效車用電機驅動研究。2013年,他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工作。

“回國繼續從事新能源領域技術研究,對當時的我來說,符合事業發展和個人生活兩方面的追求。”寧圃奇說,回國初期,正值中國政府大力推動電動汽車研發生產的起步階段,國內新能源技術尚有許多亟待攻關的技術難題,這正是他能學以致用的地方。此外,中國政府對海外優秀科研人才回國提供技術、資源、資金、生活等方面的系列支持政策,讓他能夠通過產學研結合有力推動新技術在市場中的應用推廣。

蔣林華已習慣在中國與歐洲多國“兩頭跑”。他曾在歐洲微電子研發中心、美國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瑞士PSI國家實驗室等海外科研機構從事研究工作,主要從事人工智能、智聯網絡、醫學圖像分析等方向研究。“目前,我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人工智能與醫療影像、智能網聯汽車、智慧農業方面的結合應用。中國的廣闊市場和投資方的熱情,為我們開辟回國創業的發展藍海。”蔣林華說。

“相信僑界青年的力量”

“作為新能源技術領域的學者,我親身經歷了中國新能源技術從起步到飛躍的10年發展。”寧圃奇說,在他與海內外學界、業界的溝通中,他切身感受到,在新能源領域,中國與歐美等傳統技術強國的差距明顯縮小,在一些細分技術領域,中國技術已處於全球領先地位。“目前在新能源領域,無論是實驗室硬件配備還是科研團隊綜合實力,中國科研機構的競爭力都顯著提升,對許多海外學子和科研人才而言,回國是一個優先選項。”

作為中國僑聯特聘專家委員會專家,王曉鵬認為,一方面,海外的求學和工作經歷,有利於開闊視野、養成多元化思維方式,掌握海外前沿科技動態,在回國創業過程中能釋放更多能量。另一方面,中國僑聯等國內僑務部門搭建的交流平台,為從事不同學科研究應用的歸國華僑華人和留學生進行交叉學科研究、合作提供重要信息渠道,搭建溝通橋梁。“對科技領域的創業者來說,在全球視野下研究前沿問題,在互相學習中促進成長,共同探索對人類進步有意義的課題,是最大的樂趣之一。”王曉鵬說。

蔣林華連續多年在歐洲組織召開“人工智能與先進制造”中歐國際學術會議,該會議已成為歐洲華僑華人的重要科技創新交流平台。他介紹:“2024年,海外華人科創聯盟將在德國法蘭克福組織召開中歐科學家論壇,繼續加強中國與歐洲學界的溝通,推動更多中外科技成果實現轉化應用。”

數十年如一日深耕振動控制技術領域的尹學軍對僑界新生代信心滿滿:“在海外從事科研工作的經歷為僑界科技人才打下堅實的學識基礎,中國的巨大市場和創新創業氛圍,為僑界新生代回國發展提供廣闊舞台。我積極參加中國僑聯新僑雙創聯盟雙創導師團,就是想盡己所能,為回國的僑界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經驗性的幫助,讓這類平台成為支持僑界科技人才的有力后盾。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相信僑界青年的力量。”

(責編:金一、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