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僑界風採
陳嘉庚紀念館舉辦“集美學村——紀念陳嘉庚先生創辦集美學校110周年暨集美學村命名100周年”展覽
華僑興教,助力中國教育現代化(僑界關注)
本報記者 徐令緣
2023年12月06日08:2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觀眾在陳嘉庚紀念館內參觀“集美學村”展。

陳嘉庚紀念館供圖

集美大學掠影。

集美大學供圖

1913年1月27日,在集美村(社)的陳氏大宗祠前,熱鬧的爆竹聲打破鄉村的寧靜。從這天起,集美村(社)的135名陳姓兒童走進新式學堂,集美學校現代教育的第一聲上課鈴聲在這裡響起。

近日,由廈門市委統戰部、廈門市教育局指導,陳嘉庚紀念館主辦的“集美學村——紀念陳嘉庚先生創辦集美學校110周年暨集美學村命名100周年”展覽在陳嘉庚紀念館舉辦。此次展覽介紹了心系祖國的華僑實業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陳嘉庚興辦集美學校的曲折歷程,系統梳理了集美學校與集美學村的發展歷史,全面展現了集美學校在中國教育現代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小漁村”變身“大學堂”

“集美村(社)原是一個小漁村。”陳嘉庚紀念館館長翁榮標談道,“清末時期,沿海地區像這樣的小漁村有千千萬萬,但就是這座曾經毫不起眼的小漁村,日后成為中國教育現代化的重要陣地之一。”

此次展覽題名“集美學村”,內設“和平學村 美成在久”“百年榮光 勝冠南疆”“文脈綿延 嘉風永恆”3個主題,按時間分段講述集美學村從“小漁村”變身“大學堂”的百年發展故事。

“陳嘉庚先生是集美學村的締造者。他曾經說過,‘教育為立國之本,興學乃國民天職’。1912年,陳嘉庚從新加坡回到故鄉集美村(社),經過幾個月籌備,於1913年正式創立集美小學。”翁榮標說。

何為集美學村?這個命名蘊含一段和平佳話。“1923年,集美學校已發展為綜合性現代學校。當年,廈門戰事激烈,對學校造成嚴重困擾。集美學校校長葉淵在陳嘉庚函准下,派代表分別向南北軍政當局請願承認‘集美學村’為和平村。這是‘集美學村’第一次出現在世人面前。”陳嘉庚紀念館研究中心館員李冰洋介紹道,“成立‘永久和平村’,保護集美學村,成了當時全國各界的共同呼聲。從那時起,這個名字保留下來,到今年剛好100年。”

《時報》曾載:“將來設施完備,集美學村不特為中國之永久和平村,實可稱為中國之模范村也。”

“我們不僅想講集美學村發展的故事,更想在這次展覽中,將集美學村的文化底蘊展現出來,為此,策展著實費了一番心力。”翁榮標說,集美學村的校舍建筑是中國傳統建筑與西方、東南亞建筑風格有機結合,現代化風格的樓體配以琉璃蓋頂、龍脊鳳檐、雕梁畫棟。2016年,“集美學村和廈門大學舊址”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項目名錄”。

“建校時,集美小學沒有校舍,借用陳氏宗祠開展教學。為了讓孩子們有更好的環境讀書,讓學校朝著正規化方向發展,陳嘉庚花費近萬銀元建造了一座木質校舍,那是集美學校的第一棟建筑。之后,在集美村(社)內,校舍不斷興建,形成了‘村校混合’的格局。可以說,集美學校的校舍成了一種標志,凝結著陳嘉庚的心血、見証著集美學村的成長、書寫著‘村’‘校’共同體的故事。”翁榮標說。

僑界助力展現學村歷史

此次展覽上,在眾人視野消失多年的油畫《集美學校全景圖》再次展現在觀眾面前。該幅作品描繪了上世紀50年代集美學校的全貌,具有重要歷史價值。陳嘉庚紀念館文物保護科科長陳輝煌講述了陳嘉庚紀念館與兄弟單位、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使這幅作品得以出現在展覽中的過程。

“文物之間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得知《集美學校全景圖》的存在,是因為許其駿后人向我們紀念館捐贈了一張《廈門大學全景圖》。我們了解到,許其駿受陳嘉庚所托,在1954年至1956年先后創作了《廈門大學全景圖》《集美學校全景圖》等作品,目的是贈送給海內外各地校友會與華僑社團,宣傳學校建設成果並號召海外華僑回國建設。得知此幅畫作存在后,我們與新加坡、馬來西亞華僑華人社團多方聯系,但並未在海外找到這幅作品的訊息。經過海量資料查閱,我們發現,1966年華僑博物院建立10周年時,集美學校曾贈予華僑博物院一幅《集美學校全景圖》。我們聯系華僑博物院,確認了這正是我們尋找的作品。”

此次展覽籌備過程中,陳嘉庚紀念館工作人員廣泛搜集相關材料、查閱歷史檔案,並向海內外發布文物征集公告。許多集美學校校友、校友后人和社會人士紛紛提供線索,展現了集美校友的凝聚力和集美學校、陳嘉庚先生的強大號召力。截至展覽開展前,陳嘉庚紀念館總計收到30余條線索和300余件/套文物史料、藝術作品。經過論証、鑒定,專家確認征集成果中與集美學村相關的文物史料共有145件/套。展覽最終展出14件/套。

“這次陳嘉庚紀念館征集文物的過程,得到了華僑華人各界廣泛協助。我們非常感動。”翁榮標說。

中國僑商會副主席、香港集美校友會監事長王欽賢熱心幫忙尋找線索,還發動香港校友捐贈文物。陳嘉庚身邊的重要工作人員、集美校委會原主任陳朱明的女兒居住在香港,她捐贈了一批陳朱明珍藏的資料,包含陳嘉庚簽名並交給陳朱明的《集美學校建筑賬本》《集美社公業基金管理簡則》等珍貴史料以及數量眾多的老照片。這些資料再現了陳嘉庚回國定居后親力親為傾心建設集美學校、規劃集美學村發展藍圖的歷史。

遠在新加坡的林傳賢是陳嘉庚多年好友、新加坡怡和軒管家林崇鶴的后人,他將15封陳嘉庚先生給林崇鶴的親筆信以及一批珍貴老照片、書刊通過嘉庚先生后裔親屬陳佩儀、王理帶到陳嘉庚紀念館。這些書信是陳嘉庚回國定居期間寫給林崇鶴的,信中頻頻向這位老友介紹集美學校建設情況,不遺余力宣傳祖國家鄉的發展成就。

把陳嘉庚的故事講下去

陳輝煌說:“這次文物征集活動中,新加坡華人陳來華先生讓我十分感動。他在新加坡致力於收集華僑文物,特別是與陳嘉庚相關的文物,多年來陸續捐贈給我們30余件文物。2020年,他拒絕了別人的多次高價收購請求,將兩塊十分珍貴的‘鐘標’招牌捐贈給陳嘉庚紀念館。今年,看到我們的征集公告,他又幫忙尋找線索,捐給我們一批陳嘉庚以及南洋大學的老照片。雖然身體不再強健,他還是在展廳為觀眾和媒體講解了近兩個小時。他說,他希望讓文物開口說話,把海外華僑的故事說給大家聽。”

馬來西亞陳嘉庚基金秘書長、馬來西亞陳嘉庚紀念館館長庄詒晶表示,她希望把這個展覽帶到馬來西亞,把陳嘉庚的故事講下去。雖然陳嘉庚在南洋長期落腳的地方是新加坡,但馬來西亞老一輩華僑華人也由衷敬仰這位華僑楷模,希望能傳揚其無私奉獻的精神。

(責編:韓嘯、黃瑾)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