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地方快訊
探索僑文化“雙創”,僑都江門如何守正創新
2023年11月10日08:40  

擔當使命開新局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

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重要指示精神

近日

《南方日報·江門觀察》來論版

聚焦江門“僑文化”

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整版內容如下:

“雙創”,江門又有新動作。近期,“在首都遇見僑鄉·廣東江門主題月”活動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持續開放,“兩展一影”受到廣泛關注﹔江門首部華僑主題原創電影《故園飄夢》全國上映,引起觀影熱潮,海外五邑僑胞紛紛“打call”……

《故園飄夢》

江門是粵港澳大灣區重要節點城市,作為中國著名僑都,530多萬江門籍海外華僑華人遍布全球145個國家和地區,華僑文化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佔據著重要的歷史地位。

近年來,江門勇擔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開創性地實施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挖掘江門“僑文化”的優秀傳統和精髓內涵,全國首創研究“僑批中的黨史”,舉辦2023華僑華人粵港澳大灣區大會、梁啟超誕辰150周年系列活動、“在首都遇見僑鄉·廣東江門主題月”等,並因推出十多部華僑題材的文藝作品,被專家、媒體評價為“江門戲劇現象”,進一步擦亮“中國僑都”城市品牌。

江門“僑批中的黨史”受到央視的持續關注

本次邀請專家學者

為江門“僑文化”創造性轉化

和創新性發展“把脈問診”,

提煉過去工作的優勢和基礎,

探討接下來

如何在守正創新的路上走深走實,

持續加快文化強市建設,

為奮力打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

相協調的現代化綜合實踐區

貢獻文化力量,

做好新時代“僑”的文章。

江門打造新時代僑文化名片可圈可點

江門是我國近代形成的四大著名傳統僑鄉之一,其僑文化資源非常豐富,而且具有典型性。新世紀以來,江門就持續利用僑文化資源,創建華僑華人博物館,啟動“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積極參與學術引領“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申報世界記憶遺產,營造城市文化形象,傳統僑鄉煥發出僑文化的生機活力,成為國內“僑”味最濃的城市。

進入新時代,江門的僑文化資源挖掘、僑文化研究、僑文化遺產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僑文化傳播等方面的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尤其是2014年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五邑大學在江門聯合主辦了首屆僑務論述學術研討會,已經打造成全國唯一的僑務論述研究學術平台,輪流在國內重要僑務大省舉辦。

世界記憶遺產“僑批檔案:海外華僑銀信”申遺成功后,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就和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院共同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項目的研究,為推動僑批研究提供有力的學術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汕頭視察發表有關僑批保護的重要講話之后,中國僑聯和廣東省檔案館、福建省檔案館、五邑大學很快聯合在江門舉辦首屆“僑批文化與華僑精神學術研討會”,研究部署進一步開展僑批文化研究。正是因為江門僑鄉對僑批文化研究的高度關注和堅實基礎,僑批文化的研究和轉化在全國取得了站位高遠、形式多樣、成效顯著的業績。

“僑批中的黨史”研究和傳播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是一個首創,江門市委宣傳部整合五邑大學僑批專家和社會媒體的力量,新辟僑批文化資源,多媒體立體展示中國共產黨的初心與海外僑胞的家國情懷同心同情共振的歷史畫卷,擴寬了黨史、近代史、新中國史、華僑史的研究領域,創新了僑批研究的內容和形式,成果突出。

江門探索僑批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型發展活動在全國也非常亮眼,用藝術表演形式傳播僑批文化、華僑精神走在前列,創作的誦讀劇《僑批·中國》、舞劇《僑批·家國》先后在廣州、江門公演,並打造成本土文藝精品,持續向公眾展示。尤其是誦讀劇《僑批·中國》在“學習強國”等全國性平台展播,受眾廣泛,中國教育電視台展播后點擊量達到1.2億人次,藝術效果、社會效果雙贏。更具開創性的是,誦讀劇《僑批·中國》走進中國僑都華僑華人博物館,將演出融於博物館展示場景,既創新了演藝作品的表演形式,增加了演藝作品的親切感、場景感,又豐富了博物館展陳的生動性、鮮活性,擴展了展陳文物歷史、文化內涵。這一嘗試在全國還是首例,非常值得總結推廣。

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和五邑大學2015年在江門共建了中國僑鄉文化研究中心,並共同推動雲南、福建、海南、浙江、黑龍江等省建立省級僑鄉文化研究中心和開展僑鄉文化研究工作。江門僑鄉在打造僑文化研究高地方面的持續努力,讓全國看到這個僑鄉城市推動僑文化研究的全國格局和當代意識,也讓僑鄉的文化名片和城市形象得以進一步塑造並營銷出來。接下來,建議從三個方面繼續加力提效,進一步提升僑文化名片含金量和影響力。

一是可以繼續堅持“請進來”。堅持文旅結合,充分發揮碉樓、華僑華人博物館、僑批、地方戲曲等僑鄉有形、無形文化載體的作用,讓更多的海內外民眾走進江門,親身感受華僑華人的歷史,感受僑鄉的人文底蘊,感受新時代五邑的全新風貌,體會僑鄉現代精神與歷史傳承的緊密結合,特別是讓五邑海外鄉親感受到家鄉的溫度。

二是可以探索與其他僑鄉的聯動。江門僑鄉獨具特色,全國其他地方的僑鄉也同樣充滿魅力。可以與潮汕、梅州等地區乃至福建、海南、廣西等省區的僑鄉開展交流合作,聯合開展僑鄉文化(巡回)展示活動,建立合作交流機制,形成宣傳僑史、展示僑鄉、整合資源、擴大影響的氛圍。

三是繼續促進專家學者與文藝工作者的合作。在江門有關部門引導下,確立若干項目選題,挖掘以碉樓、僑批為代表的華僑精神價值,採用群眾喜聞樂見、多元多樣的宣傳形式,多出通俗易懂、感染力強的文藝作品,讓僑鄉這個江門名片走向全國,唱響海外。(文/中國華僑華人研究所所長、中國華僑歷史學會副會長張春旺)

周華東 攝

把江門建設成為全球華僑文化研究高地

嶺南文化最大的特點是開放包容,這與嶺南華僑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密不可分。而江門在近代以來得海洋文明、工業文明風氣之先,一批批五邑人下南洋、闖北美,從打工謀生到艱苦創業、求學成才,故有海內海外兩個江門之說,五邑華僑為廣東和全國的近現代革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江門也成為全國最著名的僑鄉之一。加強華僑文化研究,傳承和發展以開放、包容、創新、務實為特色的粵僑精神,增強廣東在高質量發展中的改革、開放、創新動力,是當前廣東文化強省建設的一個重要路徑。

江門在華僑文化上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更有著深重的學術積澱。“僑”特色的五邑大學多年來在深入發掘陳白沙心學、梁啟超文化等本土傳統文化資源的基礎上,重視和厚植華僑文化研究,在學科建設、學術隊伍建設、學術數據庫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特別是張國雄教授帶領的學術團隊為開平碉樓成功申報當選世界文化遺產、建設華僑華人博物館等作出重大貢獻,產生了一批在海內外有重大影響的學術成果,體現了“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優良學風。因此,江門有必要、有優勢建設成為全球華僑文化研究中心,在華僑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發揮引領作用.    

第一、辦好國家級華僑文化生態區。廣東華僑文化生態區的建設已取得重要進展,但整體上與同是著名僑鄉的福建省仍有差距。在建設好汕頭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的基礎上,支持、推動江門市創建國家級華僑文化生態區。建立華僑非遺文化和物質文化的保護及活化利用的評價考核機制,形成專家和當地市民全過程參與的開放互動方式,並邀請海外僑胞參與滿意度的評選:在生態區建立“華僑文旅產業創新區”,享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個稅優惠及香港優才計劃等政策,使之成為吸納華僑文化資源的載體,定期舉辦國際性文化聯誼活動。近年來在江門成功舉辦的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華僑華人粵港澳大灣區大會影響深遠,增強了海外僑胞的文化認同感。

第二、大力加強華僑文化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在基礎研究上,結合世界歷史的形成和發展、全球化進程中的移民趨向和問題、后現代主義文化對民族文化認同的影響和挑戰、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與人類文明發展潮流的契合等時代之問深化華僑史、華僑文學、華僑經濟學、華僑人類學、華僑社會學、華僑民俗學等學科研究。在應用研究上,繼續深化碉樓、僑批、名人故居、地方歷史文獻等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活化利用,講好華僑故事,弘揚粵僑精神,推動僑鄉文化振興和文旅產業。(文/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館館員,廣東省社科聯原主席、研究員田豐)

梁啟超故居。馮瑤君 攝

加強學科和專業隊伍建設 擔當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明是人類生存的基本載體,恩格斯說:“文明是實踐的事情,是社會的素質”。每一種文明都有自己的文化解釋系統,這個解釋系統既奠定了文明本源的形態雛形,又預制了文明發展的實踐路徑,從根本上說文化是一個民族國家的精神標識。

我國有6000多萬僑胞在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生活,廣東是中國僑務大省,根據相關研究資料表明,記載華僑華人生活的歷史已逾200多年。它既是中華民族歷史命運的縮影,更是承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謀生存、追求美好生活的艱苦奮斗史。江門作為廣東的重要僑鄉,江門籍華僑華人超過530萬人,相較其他僑鄉,五邑華僑分布較廣,遍布世界145個國家和地區,而且在亞洲以外謀生的華僑居多,僅在美洲地區的華僑就佔其總量1/2。    

廣大華僑華人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他們在創造新生活的實踐中賡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近年來,江門勇擔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以努力打造向世界展示華僑文化的重要窗口為目標,開創性地實施宣傳思想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守正創新中推動江門“僑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為記載華僑華人這段特殊的歷史,及其形成的華僑文化,江門著力通過“雙創”工程,打造華僑文化的品牌:江門不僅擁有內涵豐富、整體性和專題性較強的各種博物館、紀念館,建立了省級“僑鄉文化(江門)生態保護區”,更有以“開平碉樓與村落”為主題的中國第一個涉僑類世界文化遺產,近年又在全國首創研究“僑批中的黨史”,舉辦2023華僑華人粵港澳大灣區大會、梁啟超誕辰150周年系列活動,因推出十多部華僑題材的文藝作品被專家、媒體評價為“江門戲劇現象”。

毫無疑問,華僑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一方面,它通過一代代華僑華人在海外的生活史,延續著中華文化的基因﹔另一方面,一代代華僑華人在異國他鄉的生存發展,亦在不斷創新華僑文化。因而,通過華僑文化,讓世界了解中華文化的特性,和通過華僑文化,讓中國了解世界文化的多元豐富性,乃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應有之義。

如何才能真正落實新的文化使命,專業隊伍及學科平台建設是重要基礎和保障。今年8月,省政府參事文史館調研組的調研表明,這是影響擔當新文化使命的瓶頸問題之一,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各級有關領導部門對僑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利用專業隊伍建設的重視尚不到位,對專業隊伍建設的支持力度與發展要求差距較大﹔二是目前在廣東省高校和研究機構中,尚未設有僑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利用的學科平台﹔三是專業研究隊伍不僅是小眾之群,而且青黃不接,使得廣東僑文化的優勢資源難以發揮其對國家應有的作用和影響力。

據此,建議在廣東三大僑鄉的五邑大學、韓山師范學院、嘉應學院建立相關學科平台,創造條件設立碩士學位授權點,培養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利用的專業隊伍,推動廣東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文/廣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現代化研究所暨哲學系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雲山學者工作室首席專家李萍)

五邑大學。陳永基 攝

人才是僑鄉文化“雙創”的關鍵

近段時間,以僑鄉元素為主題的電影《故園飄夢》《神秘家書》,或全國公映,或開機拍攝。筆者有機會與兩部電影的創作團隊進行深入的交流,從中看到僑鄉人對本土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執著與信心。

難能可貴的是,兩部影片均由江門本土團隊制作,從影片的籌劃、申報到拍攝,都傾注了本土電影人的大量心血。可以說,這是一次有益的嘗試,也是一次質的飛躍,標志著江門僑鄉的電影事業進入一個全新階段,為新時期中國電影貢獻出僑鄉力量。無獨有偶,近幾年公演的舞劇《僑批·家國》,音樂劇《小鳥天堂》,新編粵劇《碉樓》《少年梁啟超》都以江門僑鄉元素為題材,由江門本土演出團隊傾情演繹,對僑鄉文化進行“雙創”的有益嘗試。江門創作了一大批文藝精品,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江門戲劇現象”,令業界刮目相看。

事實上,在創作繁榮的背后,也存在有待提升的方面。這些文藝作品雖有民間資本的投入,但規模較小,難以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加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制作水平以及后期的推廣宣傳。

筆者認為,要破解瓶頸,讓僑鄉文化實現更大程度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人才是最為關鍵的因素。隻有有了為數眾多的既有較高專業水平又熟悉本土文化的藝術人才,才能創作出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好作品,並催生出具有現象級效應的作品,進一步打響“天然”影棚和僑鄉影視IP。當然,藝術人才既要通過向外吸納,也要著力本土培養,隻有雙管齊下,才能實現人才的大發展。

一方面要吸納外來人才。江門限於自身的經濟實力,發展基金的“堆頭”可能難以與一、二線城市相比。通過成立文化發展基金,吸引全國人才到江門採風、創作,打造一批以江門僑鄉元素為題材的文藝作品,特別是影視作品﹔加強與相關的藝術院校合作,著力於吸引青年人才。與此同時,由於江門是僑鄉,有為數眾多的海外華僑,要發揮這一優勢,吸引有較高專業素養的華裔青年,通過他們引入國外的先進理念,為藝術創作引來活水。

另一方面培養本土人才。江門本土有藝術類院校,也有不少藝術人才,但他們缺少鍛煉與發展的機會,藝術類畢業生留在江門發展的也不算多。這段時間筆者從事飄色研究,問及藝術專業的老師,發現他們極少以此為元素做設計,原因是認為這一元素不適合創作。但在《故園飄夢》中,經過創作團隊的藝術加工,飄色就成為非常大的亮點。其實,江門並不缺少開展藝術創作的題材,只是這樣的題材或是未被深入挖掘,或是其獨特價值未被發現。相關部門和文化機構不妨多搭建交流平台和創造採風機會,引導本地的藝術人才汲取本土文化的養分,開展有針對性的創作。隻有充分理解了本土文化的精髓,而不是人雲亦雲時,才能將這樣的素材以藝術化的方式呈現,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堅實的有利條件。(文/江門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江門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宋旭民)

粵劇《碉樓》劇照

來源:江門發布

(責編:韓嘯、黃瑾)
X